皆大歡喜(林豪恩先生)2016.9.4
語音(廣東話):
主題:皆大歡喜
證道:林豪恩先生
經文: 路加福音13:10-17
當下的皆大歡喜
中文有一成語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意指對合情合理的事情,大家都有一致的感受與看法。然而,在世道迷離,又動輒得咎的社會中,人們學會了明哲保身,這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表現未必容易被看得見。最近,有一群孩子讓我看見這種赤子之心的表現,置身其中,觸動心靈。
有一天,我陪女兒去觀看免費音樂劇,名叫《開心博士森林記》。開心博士是一個周身法寶的旅行家,他周遊列國,所到之處都會帶給小朋友無限歡樂。在一次探險旅程中,博士經過「寧靜森林」,發現一隻大河馬被困在兩棵巨樹之間的夾縫中,無法動彈。博士相信友誼無分國界,只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幫助別人跨過難關,美好的事便會隨之而來。大河馬在博士出手相助下重獲自由,大夥兒翩翩起舞,「寧靜森林」一時間好不熱鬧!
這樣,問題就來了。原來「寧靜森林」的國王最討厭快樂,他設計了一個「快樂指數」的量度工具,來控制「寧靜森林」的快樂狀況。森林的成員每一次載歌載舞的時候,快樂指數就會上升;他們興奮地玩遊戲的時候,快樂指數又會上升。結果,上升的指數驚動了國王,追查之下,發現為「寧靜森林」帶來快樂的「罪魁禍首」,就是開心博士。
觸動心靈的場面不是演員的表現,而是觀眾的反應。國王命令士兵追捕開心博士,開心博士逃離舞台,走入觀眾席,你們知道觀眾席的孩子們如何反應嗎?孩子們馬上起哄:有些叫開心博士來他們那裏躲藏;有些在士兵查問開心博士的行蹤時指手劃腳,打發士兵離開。最後,當士兵發現開心博士的位置而前來拘捕時,你們能想像孩子們有甚麼行動嗎?在附近的孩子走出座位,站在路上攔截士兵前進。
孩子們在守護甚麼呢?或許,在他們的年紀,他們可能會回答:保護開心博士。日後,他們回想這段經驗,他們就知道,其實他們是在守護一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精神或價值,當中可能包括快樂、和平、正義、友愛等。
在孩子們的保護之下,士兵無功而還,開心博士繼續傳播快樂,全場歡呼,皆大歡喜。孩子們的歡樂,不單單是開心博士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更是他們赤子之心所懷抱的價值得到保存及肯定,也是因為他們能夠體現自己在保護這些心底裏的渴望的付出及努力的成果。
耶穌時代的皆大歡喜
13:10 安息日,耶穌在會堂裏教訓人。
13:11 有一個女人被鬼附著,病了十八年,腰彎得一點直不起來。
13:12 耶穌看見,便叫過她來,對她說:「女人,你脫離這病了!」
13:13 於是用兩隻手按著她;她立刻直起腰來,就歸榮耀與上帝。
13:14 管會堂的因為耶穌在安息日治病,就氣忿忿地對眾人說:「有六日應當做工;那六日之內可以來求醫,在安息日卻不可。」
13:15 主說:「假冒為善的人哪,難道你們各人在安息日不解開槽上的牛、驢,牽去飲嗎?
13:16 況且這女人本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被撒但捆綁了這十八年,不當在安息日解開她的綁嗎?」
13:17 耶穌說這話,他的敵人都慚愧了;眾人因他所行一切榮耀的事,就都歡喜了。
現在,讓我們聆聽另一個故事。
從加利利到耶路撒冷的路上,每逢安息日,耶穌和跟隨者如常參加當地會堂的聚會。被稱為夫子的耶穌,有時被邀在聚會中講道。
安息日聚會有人講道,是恆常事情,恆常事情,通常都不會引起注意。就在大家都以為「無驚無險」又過一天的時候,舞台上突然出現了另一個人。這個人的出現,令恆常的安息日聚會變得不恆常;令昏昏欲睡的聽眾,都抬起頭來;令工作人員,可能包括聚會的司事,會堂的長老等,都緊張起來。
大家不要想像來者是一位手持武器的恐怖份子,相反,被舞台燈射著的,只是一位「手無殺雞之力」的女子。這位女子絕對不似會帶來威脅,她很可能沒有直視群眾,群眾也看不清楚她的面孔,因為她是一位駝著背的病者,駝背,令她長期都抬不起頭來。
這一刻,舞台射燈聚焦在耶穌和這位駝背女子身上。耶穌望著她,她繼續低下頭。在場所有人都屏息以待。
就在這一刻,耶穌出手了。耶穌一出,就是兩隻手,按在那位駝背女子的肩膀上。神奇的事情出現了,那位駝背女子不但沒有被耶穌的雙手按倒,相反,她立刻企直,本來彎曲的脊骨畢直起來。那位十八年來都駝背的女子,終於可以抬起頭來,她第一個反應,就是讚美上帝,感謝上帝。
群眾有甚麼反應呢?有些人可能仍然在驚愕之中,有些人可能在思考應否拍掌,就在大家都未及反應的時候,有人衝上舞台。
這位怒氣沖沖的人是誰呢?原來是會堂的主管。會堂主管,負責監督敬拜聚會的進行,使之不違猶太教的傳統,也有權邀請嘉賓來講道。當時,他親眼目睹嘉賓講員違反律法,感到義憤填膺:「有六日應當做工;那六日之內可以來求醫,在安息日卻不可。」雖然憤怒,會堂主管並不是直接向耶穌說話,而是向群眾說話;他並不是批評耶穌的行動,而是批評那位駝背女子的行動。或許,會堂主管想避免和耶穌直接衝突,只想向他的群眾糾正耶穌的錯。
如果你是在場的群眾,聽過會堂主管的教訓會有甚麼反應呢?有些人可能慶幸自己沒有太早拍掌;有些人可能心裏感到耶穌對那位女士做的是好事,但理性上又同意這事情的確違反安息日的律法。作為普通平民百姓,怎可能有知識和權力去討論那些複雜的律法條文呢?正如城中某高官曾說話:「唔通的士司機、酒樓侍應、麥當勞服務員會〔就二十三條草案〕逐條同我討論?草案都係專家去睇;好似立法會議員、法律界同埋學者。」無奈的現實是,群眾雖然沒有知識和權力去參與律例的討論和制定,但卻可能是最受到律例管控、最沒有能力鑽法侓圈子的一群。誰來保護這些平民百姓呢?
現在,舞台上的氣氛相當緊張。會堂主管既然搬律法出來否定耶穌的行動,耶穌就和他進行律法辯論。參加這此安息日聚會的群眾意想不到有這額外的節目,也從未見過有人敢膽公開挑戰會堂主管對律法的詮釋。
13:15「假冒為善的人哪,難道你們各人在安息日不解開槽上的牛、驢,牽去飲嗎?
13:16況且這女人本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被撒但捆綁了這十八年,不當在安息日解開她的綁嗎?」
會堂主管和群眾都聽得明白耶穌對安息日律法的詮釋,相信今時今日的讀者也讀得明白。耶穌用了一對重要的詞彙去解釋安息日,其一是解開,其二是捆綁。安息日的精神是解開,而不是捆綁。耶穌畫龍點睛,大家馬上明白,皆大歡喜。
皆大歡喜,是替那位被耶穌醫好的女子高興嗎?可能是,但也不單只這樣?皆大歡喜,很可能是因為群眾心裏的渴望獲得回應,很可能是因為有群眾心底裏的共同價值獲得肯定。或許,群眾心裏面一直疑惑:為甚麼安息日的律例如此繁多,甚至如此令人窒息呢?或許,群眾有時也會反省:耶和華不是有恩典有憐憫的上帝嗎?為甚麼安息日如此不近人情呢?不過,縱使心裏有疑惑,縱使感到不妥,作為群眾,在宗教專家及強大的宗教建制的管理之下,又可以怎樣呢?今天,群眾親眼看見安息日是有恩典和有憐憫的,安息日是讓人自由地去讚美上帝的,群眾心的疑惑終於撥開雲霧見青天,群眾感到的捆綁終於得到釋放。
今天,當你閱讀這個故事的時候,你會認同及投入哪個角色呢?可能有人認為自己是那位長期患病的女士等待醫治;可能有人覺得自己是那位會堂主管堅負著維護傳統、執行律法的重任;可能有人期許自己是耶穌,挑戰僵化了的律法詮釋,還原律法的美善本意。不過,正如故事中的情況一樣,我們當中大多數人都不是站在舞台上,而只是一般群眾,隨著劇情的發展而心情起伏。作為沒有名字、沒有面孔的群眾,我們是否沒有角色呢?例如在安息日的異化過程中,一般平民百姓會否也有份參與其中呢?讓我們一齊閱讀另一個更遠古的故事。
皆大歡喜的異化
按出埃及記的記載,在安息日「你和你的兒女、奴僕、婢女、牲畜,以及你城裏寄居的客旅,都不可做任何的工。」(20:10)作者給與一個神學的理由:「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就安息了;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20:11)在申命記中,安息日被賦予多一種歷史意義:「你要記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耶和華-你的上帝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領你從那裏出來。因此,耶和華-你的上帝吩咐你守安息日。(5:15)因此,安息日的精神,是上帝的對生命的一種祝福與賞賜,也是對人和整個生存環境拯救的恩典。
上帝對生命的祝福與賞賜,以及對人和生存環境拯救的恩典,都是美好的價值。如何把這些美好的價值變成具體行為,並成為群體的規範,問題就不簡單了。有時,我們不經意地製造了作繭自縛的困局。
讓我們設想一群小朋友上課的處境:
老師說,各位同學,上課時要保持安靜。
過了一會,阿一同學叫道:老師,阿二和和阿三沒有保持安靜,他們輕聲談話。
阿二回應:老師,阿一也沒有保持安靜,他沒有舉手就叫出來。
於是老師說:保持安靜就是不可以談話,也不可以沒有舉手就叫出來。
又過了一會,又聽到阿一的聲音:老師,阿四和阿五……
阿一沒有說完,老師就接過來:阿一,我不是說過說話前要先舉手的嗎?
阿一委屈地說:我有舉手,只是你看不見而已。
老師唯有進一步指示:各位同學,舉了手之後,還要等老師批准了才可以說話。
又過了一會,阿二舉手,老師示意阿二可以說話:老師,阿六沒有保持安靜,他老是把間尺擦桌面。
老師回應說:阿六,上課要保持安靜,不可以製造聲音。
又過一會,阿六舉手,獲批說話:老師,阿七剛才打呵欠,製造聲音……
如此類推,有人向老師揭發有同學的椅子發出聲音,有人告訴老師有同學的筆盒發出聲音,有人……
每一項被揭發出來的事情,都的確有發出聲音,打破安靜,那麼,老師就只能不停地說: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
後來,課堂上突然傳來一聲巨嚮:呠…呠…呠…所有同學都屏息以待,有一位同學知道藏不了,非常尷尬地說:老師,我知道上課時不可以發出聲音,但我實在忍不住了……
以下劇情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不過,類似的巧合的劇情有時發生在現實世界中(例如法國人爭論應該穿甚麼泳衣去沙灘),也發生在教會中(例如爭論參加崇拜時應該穿甚麼衣服)。
在很久很久之前,當以色列人聽到在安息日甚麼工都不可以作的規定後,就發生了以下這個記載在民數記的故事,我們可以想像,在安息日律例的發展歷史中,這樣的故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15:32 以色列人還在曠野的時候,發現有一個人在安息日撿柴。
15:33 發現他撿柴的人把他帶到摩西、亞倫以及全會眾那裏。
15:34 他們把他收押在監裏,因為還不知道要怎樣懲罰他。
15:35 耶和華吩咐摩西說:「這人應當處死;全會眾要在營外用石頭打死他。」
15:36 於是全會眾把他帶到營外,用石頭打死他,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美好事物的變質過程,總會有很多因素。作為群眾的我們,如果以為自己只是受害者,可能忽略了自己的參與及角色。
最近,有新聞報導說:
大欖郊野公園風景怡人,不少市民都會帶同子女前來遠足和燒烤,親親大自然,而一直在路邊生長、一觸碰即合上的含羞草群,既為小童們的「寵兒」,同時也是教育子女的靈丹妙藥。
有報章記者發現,漁護署把含羞草群連根拔起,移到別處重新種植,並裝上圍欄。然而,被移植的含羞草可能水士不服,幾乎全部死去。
常識告訴大家,漁護署職員怎麼會主動走去大欖郊野公園清除含羞草呢?原來,漁護署收到家長投訴,指其子女遭含羞草刺傷,故署方將該處的含羞草連根拔起,並於公園另覓地點重新種植。惟移植後設有圍欄,防止再有兒童被含羞草刺傷。(都市日報3/8/2016)
漁護處的處理方法是否恰當,當然可以討論。然而,市民遊覽大欖郊野公園的時候再看不見含羞草,這樣的結果,我們這些平民百姓是有角色在其中的。
總結
下次去大欖郊野公園還能否看到含羞草,尚算小事。對耶穌來說,基督教信仰還有沒有「上帝對生命的祝福與賞賜,對人和生存環境拯救的恩典」這些美好價值,還是已經異化成為沒有人,也沒有上帝,只有一堆捆綁人的律例規範,這是他不能忘懷的。
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耶穌透過在安息日醫治駝背女子的行動,還原了安息日的美意,皆大歡喜。原來,在人們的心底裏,在最赤誠的地方,仍然渴望美善,也對美善有回應。就正如想觀看《開心博士森林記》的那群孩子,本能地挺身而出保護開心博士,守護快樂、和平、正義、友愛等美好價值。但願作為成人的我們好好守護他們,好讓他們可能看見世界紛亂,仍能保存赤子之心。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