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2,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乞丐與財主(林豪恩先生)2010.10.17

語音(廣東話): 主題:乞丐與財主(The Beggar and the Rich Man)
証道:林豪恩先生
經文:路加福音16:19-31節

乞丐與財主共存,似乎是由來已久、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古代有乞丐,也有財主,現代有乞丐,也有財主;已發展國家有乞丐,也有財主,發展中國家有乞丐,也有財主。富裕地區有乞丐,也有財主,貧窮地區當然有乞丐,但都有財主。由於「八卦雜誌」每年都編制富豪排名榜,財主的名字,人人都知曉,財主的關係,人人想結交,連國家主席都公開說:「不管時間長短,我總是要見一見李先生」。至於乞丐,最出名的一定是金庸武俠小說筆下的丐幫。丐幫領袖,武功高強,行俠仗義。誰人不懷念降龍十八掌的威風?誰人不回味打狗捧法的痛快?不過,小說歸小說,現實世界中乞丐通常都是無名無姓、無個人身份的,如果有,他們的名字仍然叫做乞丐。乞丐與財主共存的社會現象,擴大來說是貧富共存的社會現象。貧富共存的社會現象被關注的時候,就被稱為貧富懸殊問題。近日,貧富懸殊問題再度被關注,成為香港社會的熱門話題。今天的福音經課,耶穌講了一個乞丐與財主的故事,即是一個貧富懸殊的故事,讓我們思考這個故事對我們的處境有甚麼啟發。

經文
19「有一個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
20又有一個討飯的,名叫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
21要得財主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飢,並且狗來舔他的瘡。
22後來那討飯的死了,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裏。財主也死了,並且埋葬了。
23他在陰間受痛苦,舉目遠遠地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裏,
24就喊著說:『我祖亞伯拉罕哪,可憐我吧!打發拉撒路來,用指頭尖蘸點水,涼涼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焰裏,極其痛苦。』
25亞伯拉罕說:『兒啊,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福,拉撒路也受過苦;如今他在這裏得安慰,你倒受痛苦。
26不但這樣,並且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以致人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
27財主說:『我祖啊!既是這樣,求你打發拉撒路到我父家去;
28因為我還有五個弟兄,他可以對他們作見證,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
29亞伯拉罕說:『他們有摩西和先知的話可以聽從。』
30他說:『我祖亞伯拉罕哪,不是的,若有一個從死裏復活的,到他們那裏去的,他們必要悔改。』
31亞伯拉罕說:『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裏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

釋經與應用
一扇可以跨越但沒有跨越的門
耶穌所講的這個故事可以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由第十九節至第二十一節。

19「有一個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
20又有一個討飯的,名叫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
21要得財主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飢,並且狗來舔他的瘡。

故事中有兩個對比鮮明的人物,一個是財主,一個是乞丐。耶穌對財主的描述符合典型的財主形象:「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即是華麗的衣服)」、「天天奢華宴樂(即是過著窮奢極侈的生活)」,對乞丐的描述也符合典型的乞丐形象:「渾身生瘡(患病)」、「被人放在財主門口(被遺棄)」、「要得財主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飢(乞食)」、「並且狗來舔他的瘡(沒有自衛能力)」。縱使耶穌對財主和乞丐的描述有上述符合典型的地方,有一點卻是「非典型」的,他沒有提及財主是誰,卻給予乞丐名字──拉撒路。耶穌如此說這個故事,值得我們留意。

到底財主是如何變成富有的呢?拉撒路是如何變成乞丐的呢?耶穌的故事沒有探討這個問題。耶穌的故事的第一個部份只是描繪了一幅圖畫、一種情景、一個現象。耶穌描繪的這幅圖畫告訴我們,財主和乞丐在空間上十分接近,觸手可及。既然如此接近,財主的豐足應該很容易向拉撒路的欠缺流動,是甚麼阻礙著這種流動呢?讓我們仔細地看看圖畫,有沒有發現在財主與乞丐之間有一扇門,就是這扇門把他們分隔開。拉撒路不能跨越這扇門,接收財主多餘的東西;財主也不能跨越這扇門,把自己多於所需要的與拉撒路分享。不知道耶穌時代巴勒斯坦的建築技術有多高超,但我們可以想像,分隔財主和拉撒路的這扇門,一定是非常堅固的門,因為財主和拉撒路在有生之年,都跨不過這扇門。

富裕與貧窮,原來只是一扇門之隔。在我們的世界中,你認為這扇門是敞開的,還是關閉的呢?是開得越來越闊,還是關得越來越窄呢?是越來越容易跨越的,還是越來越難跨越的呢?在座當中不少人都在這個城市生活好了一段日子,相信大家都有獨到的觀察,以及親身的體會。

有人擔心這個城市的貧富懸殊狀況,已經燃點起人們仇富及仇商的情緒。有人急於滅火,澄清香港人既不仇富,也不仇商。何以見得呢?他們指出,第一,富豪從來都是香港人的偶像;第二,各大專院校與商業有關的科目仍然大受歡迎。不過,火熱似乎越燒越旺,連商界也感到「燒到埋身」。最近,有商界人士發表文章,指出這扇分隔貧富的門是政府關緊的,他們自己也成為受害者。

「商界克盡本分做生意,納稅、創造就業、推動經濟發展,政府利用稅收去扶貧、改善弱勢社群市民的生活,本是應有之義。可惜政府只顧累積儲備,取之於商,卻未有用之於民,市民無法享受經濟成果。社會貧富懸殊日益嚴重,市民怨氣無處宣泄,責怪政府之餘,也將不滿指向商界,漸形成一股反商情緒,商界被標籤為「官商勾結、輸送利益、無良僱主」等等,我感覺商界有冤無路訴「被屈食死貓」。(田北俊﹕《2.2萬億儲備再多無用 解決深層次矛盾更重要》明報2010年9月3日)

到底誰把貧富之間的門越關越緊呢?貧富之間的門是如何越來越堅固的呢?對於這些問題,不同人有不同的見解。然而,貧富之間的門越關得緊,越造得堅固,對所有人都沒有好處:政府被埋怨、富有的一方被質疑、貧窮的一方繼續受苦。

貧富之間的門越來越堅固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在貧富之門以外設立了一些緩衝的門。這些門姿態上是打開的,但在某些情況下有需要的人仍然碰壁。有一位朋友告訴我這樣的經驗:她租房獨居,又因病失業,暫時領取綜援維生。在綜援發放日子前三天,驚覺金錢用盡,得知仍有食物銀行可以提供短期支援,於是厚著面皮致電相關部門求助,解決燃眉之急。這位朋友得到的回應是:「你已經是綜援的受助者,不可以再往食物銀行領取食物。對不起,我幫不到你。」結果,這位朋友忍受了三天肚餓。

在耶穌的故事中,乞丐與財主之間的門,本質上是可以跨越的,不過,卻沒有被跨越。貧窮人士與富裕人士之間的門,豈不也是可以跨越的嗎?一扇可以跨越的門,但沒有被跨越,可以有甚麼後果呢?讓我們繼續閱讀故事的第二部份。

一個不能跨越但渴想跨越的深淵
22後來那討飯的死了,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裏。財主也死了,並且埋葬了。
23他在陰間受痛苦,舉目遠遠地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裏,
24就喊著說:『我祖亞伯拉罕哪,可憐我吧!打發拉撒路來,用指頭尖蘸點水,涼涼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焰裏,極其痛苦。』
25亞伯拉罕說:『兒啊,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福,拉撒路也受過苦;如今他在這裏得安慰,你倒受痛苦。
26不但這樣,並且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以致人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

那位乞丐拉撒路死了,他很可能在某個寒冷天氣警告的日子凍死的,或者在某個酷熱天氣警告的日子熱死的,又或者在財主的桌子沒有零碎掉下來的日子餓死的。我們可以作這樣的猜測,乞丐拉撒路很可能是因為那扇分隔貧富的門關得過緊而死去的。世界上某些人的經驗就是如此,他們沒有能力扭轉命運,沒有能力改善生活,連買個中六合彩的盼望也沒有。他們在生的時候,沒有人關注,死去的時候,也沒有人記念。如果人生只是如此,真是何等的悲哀!無盡的淒涼!耶穌的故事指出,這不是乞丐拉撒路的最後結局。乞丐拉撒拉路無人埋葬,天使親自來把他接去;乞丐拉撒露無人記念,亞伯拉罕把他放在懷裏,親自安慰。乞丐拉撒路所受的痛苦,上天是知道的、有反應的、並且有補償的。

有一位崇基校友寫了一首廣受歡迎的現代詩歌,名為《尋著你的那天》,詩歌首兩句如此說:「傳說人生只不過是個夢:無方向、無意義、沒內容;貧窮或富足,結局都一樣相同,如炊煙飄散埋在糞土中!」貧窮或富足,結局真的都是一樣嗎?都是相同嗎?耶穌的故事卻指出貧窮和富足的結局可以是非常不同的。

財主也死了,他很可能被風光大殮。當他再有意識的時候,卻發現自己落在陰間受著痛苦。感受到極其痛苦的財主,舉目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那位從前在他門外乞食的拉撒路,似乎燃起他的盼望。說好說歹,拉撒路都是靠吃我「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飢」的,要求亞伯拉罕打發他來為我效勞也不為過吧!就在這個時候,財主才驚覺他與拉撒路之間竟然隔著一個深淵。財主非常渴望能夠跨越這個深淵,但這卻是一個「人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v.26)的深淵。在耶穌所講的這個乞丐與財主的故事中,死後這個分隔著財主與乞丐的深淵,彷彿回應著生前那扇分隔著財主與乞丐的門。不同的是,生前的那扇門,是可以跨越的,而死後那個深淵,卻是不能跨越的。令人感慨及遺憾的是,一扇可以跨越但沒有跨越的門,換來的原來是一個渴求跨越但不能跨越的深淵。

貧富共存之道
去者已矣,來者可追。聰明的財主知道既然死後的深淵是不能跨越的,要改變結局,就唯有跨越生前的那扇門。於是,財主與亞伯拉罕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構成了故事的第三部份。

27財主說:『我祖啊!既是這樣,求你打發拉撒路到我父家去;
28因為我還有五個弟兄,他可以對他們作見證,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
29亞伯拉罕說:『他們有摩西和先知的話可以聽從。』
30他說:『我祖亞伯拉罕哪,不是的,若有一個從死裏復活的,到他們那裏去的,他們必要悔改。』
31亞伯拉罕說:『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裏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

對於如何能夠令人踏出腳步去跨越貧富之間的門,或者如何能夠令人打開這扇門,財主和亞伯拉罕有不同的意見。財主要求亞伯拉罕派遣死去的拉撒路重回人間,警告他的五個兄弟,他們就會悔改。亞伯拉罕則認為他們老早就知道應該怎樣做,因為摩西和先知早已告訴了他們,因此,若他們不去做已經知道應該做的事情,從死裏復活的人也不能對他們產生甚麼作用。

財主和亞伯拉罕所提出的方法背後的觀念和價值,十分值得我們深思。第一,財主要求一個死了的人去執行任務,是不尋常的、極端的、特殊的方法;亞伯拉罕提出聽從他們手上已經有的聖經教導,是尋常的、可理解的、人人都有的、公平的方法。第二,財主要求一個死了的人去執行任務,帶有警告及恐嚇的意味;亞伯拉罕提出聽從聖經的教導,是學習及教育的取向;第三,財主的方法著眼於後果,因為後果而改變行為,亞伯拉罕的方法著眼於行為的本質,擇善固執而不因利忘義。

財主所提出的建議,會否反應著他平時處理事情的態度呢?近日有人公開勸勸商界要「取之有道」,會否反映出某些公司已經「為求盈利,不擇手段」呢?近日又有聲音要求商界不要「賺到盡」,會否反映某些公司正在採取「渣乾渣剩」的營商策略呢?間中有些聲音說把投資撒出香港,把總部遷離香港,是否對香港人的警告、甚至恐嚇呢?有商人公開說:「商人治港是應該的,最重要是有能力。」(曾憲梓回應「胡李會」),會否反映出某些階級的特殊勢力揮之不去呢?如此種種的處事態度及處事方法,正在打開貧富之門,還是關緊貧富之門呢?正在拆除貧富之門,還是鞏固貧富之門呢?

財主與他的兄弟,手頭上都有摩西和先知留下的說話。申命記明言:「地上的窮人永不斷絕」(15:11),所以上帝對以色列人有如此的吩咐:
1「每逢七年末一年,你要施行豁免。2豁免的定例乃是這樣:凡債主要把所借給鄰舍的豁免了;不可向鄰舍和弟兄追討,因為耶和華的豁免年已經宣告了...7「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無論哪一座城裏,你弟兄中若有一個窮人,你不可忍著心、揝著手不幫補你窮乏的弟兄。8總要向他鬆開手,照他所缺乏的借給他,補他的不足。9你要謹慎,不可心裏起惡念,說:『第七年的豁免年快到了』,你便惡眼看你窮乏的弟兄,甚麼都不給他,以致他因你求告耶和華,罪便歸於你了。10你總要給他,給他的時候心裏不可愁煩;因耶和華-你的上帝必在你這一切所行的,並你手裏所辦的事上,賜福與你。11原來那地上的窮人永不斷絕;所以我吩咐你說:『總要向你地上困苦窮乏的弟兄鬆開手。』」

總結
貧窮人與富有人共存,是自古以來常見的社會狀況,今時今日的香港也不例外。富有的人是香港社會的一部份,他們也可以視香港為家;貧窮人是香港社會的一部份,他們也有權在此生活。我們的社會不能、也不應該忽視任何一方。教會的本質是越超貧富的界線,超越階級的差距,教會可以思想如何在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香港社會發揮作用,協助打開分隔貧富之間的門,創造及鼓勵彼此之間的流動及交往。反過來說,教會也可以自我反省,避免自己加入鞏固分隔貧富之門的隊伍,否則,貧窮者今生受苦,富有者來世煎熬的責任,教會也難以抽身而退。

教會呼籲社會開放分隔貧富的門的時候,若教會能夠打開自己的門,就是一個美好的示範,也可以盡僅有的能力為有需要的人解即時之困。

剛才提及的那位朋友的故事尚有續集:那一個月她捱了三天肚餓,尚未被天使接去。禍不單行,接下來的一個月,她弄壞了所租住的房間的一些簡單設備,維修的支出令她出了綜援半個月就身無分文。上次被拒絕的經驗令她猶豫再去尋找社工。我得到她的同意之後,替她聯絡她居住地方附近的教會,然後安排她往該教會申請幫助。教會當天就把她接下來半個月所需要的食物費用交給她。

如果教會的使命是幫助人們不用落入那不能跨越的深淵,耶穌所講的這個故事提醒我們,用各種方法,在不同層面,協助人們去跨越這扇本來能夠被跨越的門,以免人們墮入不能回頭的深淵。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