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14,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願你們平安(陳曉東博士)2010.5.2

語音(普通話): 題目:願你們平安
証道:陳曉東博士

弟兄姊妹在主裡面向大家問安。

在我今天準備這個講道的時候,我再一次重新複習了一下,一位美國的神學家尼布爾(Karl Paul Reinhold Niebuhr),他曾經寫過一篇非常出名的禱告,是一個平安的禱告(Serenity Prayer),他的禱告是這樣說:上帝啊,求您賜我寧靜的心,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事,賜我勇氣,改變我所能改變;賜我智慧,分辨兩者的差別。神啊,求你教導我,珍惜每一天,享受其中的每一刻,以苦難作為通往平安之路,如耶穌看這世界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願。深信衪使萬物妥當,只要我降服於上主的旨意。而我在此世將有合宜的幸福,他日與祂共享無宇倫比的幸福,阿門。
God, give us grace to accept with serenity
the things that cannot be changed,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which should be changed,
and the Wisdom to distinguish
the one from the other.
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Accepting hardship as a pathway to peace,
Taking, as Jesus did,
This sinful world as it is,
Not as I would have it,
Trusting that You will make all things right,
If I surrender to Your will,
So that I may be reasonably happy in this life,
And supremely happy with You forever in the next.
Amen.
我們今天所看的約翰福音,有許許多多不同的解釋方式,很多的弟兄姊妹或者是聖經學者都詫異這卷書卷,和許多希臘的一些的古典哲學的概念之間有相同之處,所以在很長的時間以來,約翰福音被解讀為是深受希臘哲學思想影響的一卷聖經的書卷。也有人把它稱之為一卷是屬靈的福音書,好像是說這一卷書卷是在一種非常獨特的信仰經驗裡面被啟示出來,它背後沒有任何的歷史或者是社會的脈絡,但是我們今天更多的聖經學者,聖經的研究都告訴我們這卷福音書在它背後其實有非常深刻的社會和政治方面的意義,我想每一位熱愛聖經的弟兄姊妹當您打開聖經的時候,一定也會常常有一些很基本、很簡單的問題,從我們腦袋裡面崩出來,這一卷書,到底這個作者的身份是誰啊?到底聖經裡面一而再,再而三所說「主所愛的門徒」,這是一個什麼的稱呼呢?到底約翰福音再加上約翰書信再加上啟示錄有多少個約翰呢?到底主所愛的這一位門徒和約翰書信裡稱呼的那位長老,他們之間是怎麼樣的關係?每一個讀者當我們打開聖經的時候,我們都會很自然的去問寫作的年代、寫作的場景、寫作的對象、資料的來源、社會的環境。我想許多的聖經學者他們所以被稱為聖經學者也是跟我們一樣,就是因為熱愛這本的書卷,所以很希望能夠看到這卷書背後,神到底是透過怎麼樣的方式把祂自己的心意啟示給初期的教會,也啟示給我們今天的世界。

1940年代死海古卷的發現,為我們這卷約翰福音提供了更多的一些的可以參照的資料,很多的學者他們更願意今天用一種文學的方式、文學的技巧、形式批判(form criticism) 等等的方式,來試圖去理解這個約翰福音,理解它背後整個的社會脈絡是甚麼樣子,在今天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在這個文本後面,它不是一個孤絶的人在拔摩島上面把這樣的一卷書來寫下來而已,而是說在整個的約翰這個稱謂後面,有一大群的一個約翰的群體在裡面。在初期的教會當中見證這位又真又活的主跟這個世界之間的關係,其實不是僅僅是講個人很神秘的、很宗教的一種體會,約翰福音告訴我們一件事情,耶穌的生平,和他相信耶穌的這樣一個生命群體,他所面對的這個生活世界之間有一個非常緊密的關係。

在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約翰福音第20章19-31節,有三個對我來說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三個要點,在這樣的一段經文裡面,我們看到耶穌重複的、重複的來去向他的門徒們來去問候,發出一個願你們平安的問候。也許有問候的這樣的一個字眼還有一點的誤解,也許更好的一個方法是說,耶穌在這樣的一段經文裡面用了三次的宣告,向信仰耶穌的這一個生命群體發出三次的宣告,每一次的宣告都有它一個特定的脈絡把這樣的一個宣告來宣講出來。第一次的宣告是在一個危機和恐懼中來帶出一個平安的宣告;第二次的宣告是在一個宣教使命的承擔當中帶出這樣的一個平安的宣告;第三次的宣告是在一個疑惑和一種宣認,一種的confession或者是認罪這樣的一個脈絡當中帶出一個平安的宣告。這是因為耶穌他作為彌賽亞這樣一個很獨特的宣信,對初期教會當它接受了這樣的一個獨特的宣認的時候,與他們所身處的世界,與他們所身處的猶太群體產生了一個非常大的一種的不同的意見,而在他與外邦和好這樣的信息當中,是面對著喪失他自己一個主流的身份和傳統的一個危機。

我們每一次讀到約翰福音的時候、每一次讀到新約的書卷的時候,也許我們在座今天的弟兄姊妹能夠再一次的受到提醒,就是提醒我們:教會在它自己創立之初曾經也是一個受到主流的排擠和受到權貴壓迫的一個生命群體,這樣的記憶也許是要提醒我們不要忘記自己的草根性,不要忘記自己的生命裡面有這些相通的聖徒們,也就是曾經飽受逼迫的一群的信徒,這樣的意義對我們今天不再受到逼迫的信仰群體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也許讓我們自己在安逸當中的時候,我們不要忘記有許許多多的人還在窮苦當中、還在生命掙扎的邊緣、還在被主流的意見所完全忽視的世界當中。而聖經、福音提醒著我們,我們是跟這一群人是在一起的。

當我們看到今天所講的這三點的時候,第一點說到:在恐懼中的一個平安的宣告的時候,我們看到在這個十九節,第二十章的十九節及二十節,很有意思的來表達,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面,書卷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黃昏,告訴我們這一群的信徒在房子裡面把門緊緊的關著。有一個字深深的打動我的心,就是說這個經文裡面他們說他們很害怕,害怕猶太人fear of the Jews,在這樣一個環境裡面,耶穌來了,耶穌站在他們當中向他們宣告:願你們平安或者是平安與你們同在,然後祂把祂的手、祂的肋旁指給他們看。也許黃昏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因為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象徵,告訴我們這是一個白晝將盡的一個環境裡面,也許這樣的一個門戶的緊閉也是非常的重要,他告訴這樣的一個群體是被外界所排斥的,他自己也是沒辦法把自己跟別人溝通的,而隨之而起的就是這樣一種的恐懼的心,這樣一個心靈緊緊的閉鎖的光境,在這樣的一個驚恐裡面,我們看到主在生命裡面的顯現,和平安的問候。手和肋旁的傷口,這是第一次,這是在復活之後第一次向他的門徒來去指示的,傷口告訴我們什麼?傷口告訴我們十字架,它所帶來這樣一種的創傷,如果我們自己想像一下,我們可以看到,恐懼的確是我們人性裡面很大的敵人。

約翰福音裡面的恐懼是一樣被迫害、被邊緣化的恐懼,但是我想恐懼這樣一種的心靈的狀態或者是恐懼這樣一種存在的狀態,並不僅僅是被迫害的時候被邊緣化的時候才存在的。在我們今天,我們所生存的世界當中,我們自己的社會裡面也是充滿了恐懼的氣氛,有一位哲學家他說:我們所生處的世代是一個技術化的時代Technological Age,人活在一個競爭和失敗的一個恐懼當中,所以我們常常在新聞報導裡面,或者是一些學術的刊物裡面,我們也是看到很多這樣的恐懼情緒的散播,城市和城市之間的競爭,今年香港在這樣的城市競爭裡面排名第幾位?背後是一個失敗的恐懼;學校和學校之間的競爭,當整個的適齡兒童大幅度下降的時候,學校怎麼樣能保存他們的競爭力、怎麼樣保持他們的存活率、怎麼樣保持被免於殺校這樣的一個的情況… 每一個的校長、每一位的老師、每一位的家長都活在這樣的一種恐懼當中。宗教和宗教之間也在競爭,當有人在說為什麼有這麼多的這個復活節的假期,拿一天在做這個孔誕不是很好嗎?我們這個信徒之間心裡面的恐懼就會出現,宗教和宗教之間開始彼此競爭。人和人之間不斷的在競爭,我們怕失敗,我們怕被邊緣化,我們怕被剝奪既得的權益,我們怕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付諸東流。

聖經在這裡宣告說,耶穌在門徒中間出現,把平安帶給了我們,和合本在這裡翻譯說:願你們平安,原文裡面沒有這個「願」字,這不是一個意願,這不是說耶穌「願意」我們平安,這是耶穌基督向我們的「宣告」,因為這是一件成就了的世界,當耶穌在我們當中向我們來宣告平安與我們同在的時候,這是一個與創世記當中宣告安息的日子,以這樣的一個高度的宣告,因為他事實具有上主他自己施工的成就,這樣的一個高度和廣度在當中,讓我們能夠明白整個的世界包括了死亡、失敗、恐懼、一切在我們心裡面勝不過的軟弱… 都包含在上主的肯定和平安當中。

弟兄姊妹這是一種何等的宣告。當我們願意自己去凝神默想注視這樣一個奧秘的宣告的時侯,我們會與保羅一齊的來去凱旋:死啊!你的毒勾在那裡,死啊!你的權勢在那裡,有甚麼樣的可怕,有甚麼樣的恐懼能夠勝過死亡對我們生命的威脅。但是在今天耶穌宣告了這樣的一個宇宙性的事實:平安與我們同在。

初期的教會領受了這樣的一個奧秘,領受了這樣的一個信心的道理。所以耶穌第二次的來問候他們的時候、平安與我們眾人同在的時侯,他下面的一句話就是一個差遣的話語。他說父怎樣的差遣了我,我也怎樣去差遣了你們。所以我們看到第二次的問侯、第二次的宣告是把耶穌基督的生命和教會的群體,教會的整個的宣教的工作連繫在一起,我們看到主耶穌當祂這樣的一個宣告的時候,祂不僅僅是宣告完了之後就離開了,而是祂宣告完了之後,祂給我們力量、給我們能力,所以祂向他們吹祂的生命氣息,祂向他們來去發出一個確認:你們來接受,你們來領受聖靈。

耶穌的氣息、耶穌的話語,耶穌讓我們在整個宣教的生命裡面是帶出這樣的一個平安的信息。這樣的,這樣的一個命令、任務,把我們和這個世界當中一個赦免的權柄帶在了一起。祂提醒我們一件事情,福音是一個平安的福音、福音是一個的醫治的福音、福音是一個包紮傷口的福音、福音是一個安慰的福音,福音不是帶著一種的恐嚇或者是操縱的信息,也許這是我們每一位的基督徒,每一個的宣教者常常面對的試探和引誘。我們怎麼樣用我們自己的技巧、用我們自己的方式或是用我們自己的口舌,能夠把人勸到教會裡來。

但是今天我們從耶穌基督的生命裡面看到的是,耶穌要我們把平安和生命帶進這一個世界當中,耶穌的平安與教會受差遣的召命是互相關係的。特別是在我們今天所生活的世界裡面,當我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一種唯物主義、一種資本主義和一個緊緊接合的二十一世紀的時候,我們更是要在這樣的一個世界當中,大聲的呼喊耶穌基督平安的福音,當這個世界如果相信一切的事物是唯物的,世界所有的事情所有的物資都是我們的資源,是供我們盡情去消費去享用的自然資源的時候,是我們可以隨便去的棄置的東西的時候,耶穌的顯現、耶穌的平安是告訴這個世界,這是這個世界是上主的傑作,它是上主去彰顯祂神聖的載體,它不可以被剝削、不可以被胡亂破壞的。教會有耶穌的氣息、有耶穌的話語,教會作為一個生命的群體,是要為造物界帶來平安和祝福的。

也許我們會有一點點的困難去看到,為什麼這樣一個平安的福音是可以帶著一個赦免的權柄,它讓我們在回顧到在教會的歷史裡面,我們曾犯下的許許多多的過犯和錯誤;它讓我們看到在歐洲的歷史裡面,這樣一個宗教裁判所的可怕;它讓我們看到在這個在教會的歷史裡面,人的這種私慾被這個站在一個領袖的位置上面對世界所帶來的傷害。為什麼主的話語裡面依然付給教會裡面有這樣一個的赦免的權柄。我相信是因為主信任我們,信任我們就算在罪過當中、在過犯當中,我們依然可以在主面前回轉,我們依然是帶著前人所犯下的錯誤來到主的面前求赦免、求幫助、求聖靈的充滿、求平安的同在。乃至於我們可以繼續成為上主的同工,在這個世界裡面,把和好、平安與世界分享。

所以當我們在平安中差遣的時候,我們用一位神學家艾魯所說的話,他說當這樣的一個平安帶出來的時候,就是要解除當代我們所身處的這個價值的神聖性,他告訴我們耶穌所差遣的平安,向信徒顯現的上帝對安息、對平安、對整個的世界、對整個人類的一個平安的一種肯定,我們所做一切事情,如果沒有為這個世界,沒有為人帶來平安的話,我們所做的事情是枉然的、是錯誤的。

第三方面,我們從今天的信息裡面,從今天的經文裡面看見了一件事實,就是平安勝過了懷疑。因為在二十四節裡面告訴我們,有一位在教會裡面非常聰明的人物,多馬Thomas-使徒多馬,他的聰明不只是他曾經在傳說裡面去到印度宣教,把福音帶到了印度,他的聰明是他能夠在信仰當中發出一個很大膽的懷疑聲音,所以我們在聖經裡面看到一件事情就是說,當耶穌顯現的時候,多馬並不在他們當中,而別的門徒向他說,耶穌向他們顯現的情形、耶穌所傳講的信息的時候、告訴他我們看到了主了。他說我除非我親眼看見了、除非我的感官、五官看見了、我的手摸過了(這個多馬可以說是教會歷史上面最大的經驗主義者)、除非我看見了我不會相信。所以當耶穌在他生命當中顯現的時候向他說:願平安與你們同在。然後祂向多馬發出了一個邀請,祂說:請把你的指頭探進我手上的釘痕,請把你的指頭探進我肋旁的傷口,不要懷疑,總要信。

我們可能在這個話語裡面,我們的腦袋接不上來,為什麼多馬看見了這樣的事實之候,他整個人發出一個宣告:我的主我的神。耶穌這樣的一個傷口、他的懷疑、他所需要的經驗和他所需要感官的經驗,有什麼樣的關連在當中?我們接不上來!也許我們花一點點的時間來思想一下,這樣一個懷疑對我們的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那裡?也許把這樣的一個懷疑的精神,推到現代文化的高度,我們可以從笛卡兒的哲學思想裡面找到一種的共鳴感和找到現代多馬所要問的問題,我們可能看到一件事情,當我們去懷疑的時侯,我們是把我們整個人的思考的基礎放在「我」– 放在「我」這樣的一個概念裡面,把「我」放在一個絕對判斷秩位置上面,「我」是一個思考的主體,有了「我」我才能夠思考,有了「我」我才能夠確定我的存在。所以笛卡兒曾經發出了一個非常出名的一個格言 — 我思故我在(拉丁語:Cogito, ergo sum)笛卡兒的「我思」開啓了我們整個現代人的這種的懷疑時代。但是我們這種的懷疑不是一種毀滅性的懷疑,這是一種建設性的懷疑,在這樣的一個懷疑的過程裡面,人類的技術是突飛猛進,所以現代的思想家告訴我們,技術不僅僅是我們所想像的applied science ,技術和科學是這一種雙生子的關係。

我們有了這樣的一個懷疑的精神,我們有了這樣的一個大膽的把上帝擺在一個括弧裡面的一個這樣子的勇氣,我們可以在自己的生命當中去確定自己的位置的時候,整個人類、近代的文明裡面是突飛猛進,我們看見我們能夠在我自己的生命裡面、在我的雙手裡面、在我的理性裡面,我可以發展一系列技術的能力,所以我們人類可以征服自然,我們不怕和自然去發生巨大的衝突,我們可以想愚公一樣可以把這個山都移掉、把海都填平、把人類的DNA可以分解出來、把人類的這個最深奧的這個宇宙大爆炸,這個最初的億萬分之一秒的瞬間用現代的技術能夠把它掌握出來,我們看到人在確立自己的族體性之後,這一種的信心、爆炸、能力,人的慾望、人對權力、人對控制這樣的一個渴望、人的計算、一切一切… 到了一個極點 — 我是王,我可以判斷一切、我可以做一切的事情。

所以我曾經跟一位的教授在聊天的時候,他告訴我,他說:在我們今天的大學裡面,我們不是用學科的價值來去規範一個大學,我們是用英文的字母來去規範一個大學,所以大學裡面最高級的學科叫做administrationn,最後的一個學科可能做theology,因為我們現在的人,我們是用技術性的頭腦來去思考問題,我們是用字母來去規範我們的世界。但是耶穌在今天面對這多馬,宣告的平安告訴我們,世界比我們的技術能力要大、要廣、要寬。我們當然可以與多馬一起來懷疑,我們當然可以看得到多馬的懷疑的價值,但是,在今天的經文入面我們看到了一件事情:耶穌邀請多馬去摸主的傷口。在摸祂的傷口裡面來去認識祂來,宣告祂是主祂是我們的神,這是怎麼樣的意思?

也許在結束的時候,我用一位我非常尊敬的作家 — 李家同教授,他是台灣科學界非常受人尊重的教授。他提到他自己的一個經驗,他曾經放下自己的教職去到印度加爾各答在仁愛傳道會那裡,跟這個德雷莎修女一起去服侍了一段時間,當然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依然是在一個學院裡面工作的人,但是他有一個文章裡面有一段的話,對我去理解耶穌邀請多馬去摸祂肋旁的傷口有一個非常大的啟發。他的故事是這樣:我(李家同教授)離開加爾各答的那天早上,旅館門口又多了一個老人乞丐,他衣不蔽體的躺在地下已經病得奄奄一息了,有一位日本的義工,單腿跪下,握住了這位老人的手等待計程車來,他為什麼單腿跪下呢?無非是想表示對這老乞丐的一點尊敬罷!這位日本義工大概二十歲左右的大學生、大個子,一定超過了一百八十公分的高度,他担白承認他愛玩,我也兩次在街上看到他喝啤酒,可是他說,當他看到了乞丐馬上就變成了很嚴肅的人,他說他屬於那種叛逆型的人,很不願意表示對別人的尊敬,但是當他看到垂死的窮人的時候,他會很自然的跪下。

弟兄姊妹我想在這樣的一個記錄裡面沒有那一個的研究比這樣一段的記述、這樣的一個文章是更好的來解釋:為什麼耶穌邀請懷疑的多馬,要用感官的世界去認識上主的多馬來去摸祂肋旁的傷口、來去摸祂手上的傷口。

也許在這樣一個的復活節的日子裡面,當我們願意在這個世界裡面繼續地去摸耶穌的傷口、繼續摸祂肋旁的傷口的時候,我們的生命能發出多馬同樣的聲音:我的神,我的主!

也許我們可以發出如保羅一樣的呼喚,主啊!當我摸這個世界這些毀爛的傷口的時候,我渴望與你同行,我渴望… 雖然我帶走了我的懷疑,但是我渴望能夠在這樣的一個傷口的碰觸當中,知道你是那一位釘十字架的上帝,你是那位用生命來去醫治世界創傷的上帝,就是因為這樣,我們在今天經文才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是有福了。

願意我們每一個人沒有看見就信了,而成為有福的人。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