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19,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活出鹽與光的生命(許開明牧師)2014.2.16

語音(廣東話):
主題:活出鹽與光的生命
經文:太5:13- 20
證道:許開明牧師

本段經文大要分析
今日的經課是屬於耶穌最著名的講章,名為登山寶訓。最初一篇,開始的一篇,是怎樣做個有福的人?

耶穌連續講了八個褔,也有認為是九個福。

這八個褔,虛心的人、哀動的入、溫柔的人第均與基督徒品格有關。

本段兩大重點:
第一個:跟著耶穌提到門徒要努力成為鹽和光。耶穌一定想過只是八福對某些人來說,還未夠的。於是提到兩大方面。

鹽是內心的修維。
光是外在的表現。

孔子有言「內聖外王」的意思,不謀而合。

第二個:再而提到成為鹽和光還不足夠,仍需守律法。耶穌強調,他來不是廢除律法,而是成全律法,並要勝過律法的義。

一門徒為鹽
中國人讚人愛說「你個樣好甜!」
不會說:「你個樣好咸,或你好咸!」
對廣東人來說,好咸,不是順耳的,也另有別意的。

但是耶穌卻鼓勵門徒要做「鹽,要夠咸」!
他另有真義在其中。

在古代的世界,鹽和光具有極崇高的價值。羅馬人說:『沒有別的東西比太陽和鹽更有用處。』(Nil untilius sole et sale)。

希臘字稱鹽為:divine(theion),神性。

有一句諺語,以拉丁文來念是一個押韻的句子, 在耶穌那個時代,在人們的心目中,鹽與三種品質有關:

(一)保持純潔的作用。鹽與純潔有關。它白色的光彩,無疑地使這聯係很容易建立。羅馬人說:鹽是萬物中最潔淨的,因它是從最純淨的兩種東西──太陽與海水而來。

鹽的確是首先奉獻給上帝的祭物,猶太人在一日的末了獻鹽為祭。因此基督徒若要作世上的鹽,他必須是純潔的榜樣。

今日世界給我們的挑戰是請把標準低落甚至「阿儍,隻眼開隻眼閉」

我們生活的世界有一個特徵,就是標準低落:人格的標準:誠實的標準,工作勤奮的標準,正直的標準,道德的標準,都在走下坡;基督徒必須維持崇高的標準,在言語上、行為上,甚至思想上,保持絕對的純潔。

(二)鹽防腐的作用。古代的世界,鹽是最普通的防腐劑,用以保存東西免致腐壞,排除腐爛與朽壞。

蒲魯他克(Plutarch)用一種奇怪的方式來說明鹽的功用,他說:肉就是死去的身體或屍體的一部分,如果聽憑自然,定將歸於腐朽;但鹽好像一個新的靈魂介入一個死去的身體一般,保持了它的新鮮,使之免於腐壞。

保持咸味,不是目的,而是保持了它的新鮮,有魚味、菜味、肉味。

鹽保存了食物,使之免於腐朽。基督徒要作世上的鹽,也就必須對生命有防腐性的影響力,保持基督徒的味道。

我們都知道近朱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跟某些人在一起易於為善,跟另一些人在一起易於使標準鬆懈。

因此,基督徒需要經常聚在一起崇拜、團契、彼此的守望。

(三)鹽調味的作用。鹽最廣大最明顯的特質,是可以調味。沒有鹽的食物就沒有滋味,甚至成了令人生厭的東西。

基督教對於生命,正如鹽對於食物一般。可悲的是人們常把基督教與此相反的作用相提並論。

V13. 鹽的主要用途是調味和防腐,門徒如果真正應了神的召喚,就能將世界變得更為純潔、美好。可是,若不能保存他們與眾不同的特質,他們還能做什麼呢?

鹽不獨能防腐,保持魚的鮮味與魚味。

更能把鹽放在魚中、肉中、菜中,便能調味,使食物更有味道!

有味的弟兄

在公元二千年,中華基督教會差派我往英國伯明翰大學進修。我們一家五口前往,去到異地遇上許多的困難。住屋給人騷擾、孩子讀書給人欺侮、駕車又不知所蹤?在一次講道中,認識一位教會的李弟兄,關心我們一家給我們許多指引和幫助。

有人情味的弟兄,他也如此關顧留學生,引領多人信主。

注意:鹽是會失去鹹味!
【太五13】「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

鹽沒有鹹味就失去了價值。嚴格說來,純鹽是不可能失去鹹味的,可是從死海灘上掘出的不純「鹽」,一旦氯化鈉分解了,慢慢也就不鹹了。

古時猶太地方和中東各地吃的鹽,多是『礦鹽』或『井鹽』,那些鹽塊從礦場或井裏挖出來時,就像拳頭大的石頭一般。在這石塊的外層包著一層鹽。

猶太人在吃飯時,右手拿著菜,左手握著鹽塊,用舌頭舐鹽以取味。家中每個人都有一塊鹽放在廚房中,吃飯時就各用自己的鹽塊。等到鹽塊的鹹味逐漸減少,至完全失味時,原先的鹽塊就成為石頭了,於是隨手棄置,這些鹽份用盡的石頭就任人踐踏了。

在古老的傳統中,如果猶太人背叛了信仰,然後再回頭時,在蒙接納回到會堂之前,必須躺在會堂門口,請走進會堂的人用腳踩在他身上。有些基督教團體也繼承了這一個傳統,凡被教會法規驅逐的基督徒,在他蒙接納歸回以前,也要被迫躺在教堂門口,對走進來的人說:『踐踏在我身上,因我是那失了味的鹽。』

給入踐的感覺,一定是不好受的,自願給入踐,或者不怕給入踐,不會是容易的事。接受自己犯錯後,應受罰。

許多人給人指責、可以知錯,但往往想避開受罰。或者明知做錯,卻不肯認錯,因為認錯,就要受罰。
菲律賓總統不認錯,因認錯,要道歉,就要受罰,要賠償。 日本不承認南京大屠殺,因認錯,要道歉,就要受罰,要賠償。 六四事件為何不可平反,你我也明白。有鹽的信徒也應是敢於認錯,失去鹽味,接受踐踏的。
不失去純潔的理想 不失去調和作用 不失去防腐作用 不失去味道,失去智慧猶太的拉比常用鹽來比喻智慧(參,西四6),所以希臘語代表失去味道的字實際上又有「變得愚蠢」的意思(耶穌無疑用的正是亞蘭語裡有這兩個意思的詞 ta{pe{l)。一個愚蠢的門徒對世界是沒有影響的。

→基督徒要小心,你會失去鹽味、咸味的。你會失去智慧的,因此要小心。

多年前,我應紀律部隊團契的邀請講道。講題是「弟兄跌倒了,怎麼辦?」

我是第一次應邀,記得一位認識的,非常熱心的弟兄,很想見到他。可惜,走到團契見不到,非常失望!講完道後,於是我問請我的弟兄,為何不見某某弟兄?

那弟兄靜靜告訴我,「許牧師,實不相瞞,某某弟兄也跌倒了!你這篇也是適合他的,可惜他不來?」後來,我知道這弟兄跌倒,連信仰也失去,我感到很難過,一位曾經熱心愛主的弟兄,也中招!一位打擊罪惡的人,竟然為罪惡所勝!

我們是失去鹽,失去咸味的!我也提醒自己!

三 門徒為光
14~16. 光,像鹽一樣,因為與暗區隔,才能對環境有所影響。門徒只有明顯的與眾不同,才能影響周遭的人。

但門徒為光,不是自己發光,不是發自己的光。

門徒好行為的動機,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優良品質,而是為了把眾人的注意力引到召喚他們的神這裡來。只有這樣,門徒才能照亮所有的人(參,腓二15)。

光的作用,不是光照自己,甚至不是光照他人;而是引導他人,去就真光(耶穌)。

讓基督的光,透過我們的生命,所言所行而顯明出來。

基督徒是光,我們要問:我所言所行的,會否令自己,別人跌倒,造成對別人的傷害呢?

門徒的光來自基督的光
耶穌是世界的光(約八12),是以賽亞曾預言的神的僕人(賽四十二6,四十九6),但是這個任務已交給了祂的門徒(參,徒十三47)。在談光的時候,突然提出造在山上的城,顯然有些不自然,其實是為了強調與世明顯不同的重要性107。

世上的光(五14,15)
耶穌說:『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約九3)。

祂吩咐祂的跟隨者要作世上的光,祂所要求的,是他們應當像祂一樣。

耶穌所採用的這種表達方式,正是初次聽見的猶太人十分熟悉的表達方式。

以色列人,自稱耶路撒冷是『外邦人的光』,有一位著名的拉比被稱為:『以色列的燈』。因猶太人所使用的這種表達方式,使我們可以知道耶穌採用它的關鍵。

有一件事是猶太人十分清楚的,沒有人能夠點燃他自己的燈。

耶路撒冷的確是外邦人的光,但是上帝點燃了以色列的燈。無論是國家或上帝的僕人所發出來的光,都是借來的。

基督徒的光也是如此。耶穌所要求我們的,並不是我們應當發出我們自己的光來。我們必須發出反映祂的光輝。基督徒所發的光,是因為基督他心裏而映照出來的亮光。我們常說『容光煥發的新娘』,她所發出的光輝,是從她內心的愛所產生的。

耶穌說基督徒要作世上的光,這句話是甚麼意思呢?

(一)光輝最主要的是被人看見。
巴勒斯坦的房屋十分黑暗,只有一個小小圓形的窗戶,可能直徑只有十八英吋,燈是船形,好像一隻醬油碟子那樣,裏面盛油、浮燈蕊。

在火柴尚未發明的年代,要重燃一盞燈並非易事。
那時通常燈是放在一根粗糙的木頭作成的燈架上,人們外出的時候,為安全起見,把燈從架子上拿下來,放在陶土做成的蒲式耳底下(每蒲式耳約合中國的三斗餘,為東方人的一種量穀的容器──譯註),使點燃的燈不致在他們回來以前發生危險。燈光原來的功用是給人看見。

因此基督教就是要給人看見,有人說得好:『不可能有秘密門徒的身分存在,因為不是秘密破壞了門徒的身份,就是門徒的身份破壞了秘密。』一個人的基督信仰應該給所有的人看得見。

盲人點燈,為何?你看不見?因為我要讓人看見,使人不會撞倒!。

基督徒是光,我們要問:我所言所行的,會否令自己,別人跌倒,造成對別人的傷害呢?

我們怎樣對待店舖裏的伙記,怎樣在飯店裏點菜,怎樣對待我們的僱工或服侍我們的僱主,怎樣玩遊戲或駕駛汽車,還有我們日常所說的言語及所念的書籍;基督徒無論論在工廠、商店、造船廠、礦場、學校、手術室、廚房、高爾夫球場,都要好像在教堂一樣。耶穌並沒有說:『你們是教堂的光……』

祂是說:『你們是世上的光』。人生存在世界上一天,他的信仰就應當向所有的人證實出來。

(二)光是一種指引。

在任何江河的港口,我們都可以看見有一列燈光在水道上作記號,使船隻得以安全的駛入,即使在城市的街道上,若沒有燈光,我們都知道將會遭遇多大的困難。光可以使路途清晰。

(三)光時常可以當作警戒主的記號。
當前面有危險的時候,它警告我們停止。

有時候基督徒的責任就是把必需的警戒帶給他的同胞。這常是很困難的,要做到使對方得益處而不給他少許的傷害,尤其不容易。可是人生中最慘痛的悲劇是一個人,尤其是一個青年人,來對我們說:『如果及時勸阻,我決不會落到今日的地步。』

一位老師與校長奧爾雄(Florence Allshorn)說只要她有機會責備學生,她總沒有忘記同時『我用口責備他們的不是,同時用手臂環抱他們』。如果我們所給予的警戒不是出於怒氣、憤懣、批評,定罪或有意加以傷害;而是出於愛心,一定會生效力。

能夠使人看得見的光,警戒人的光,引導人的光,就是基督徒所必須作的光。

為上帝發光(五16)
這裏有兩件最重要的事:

(一)讓人們看見我們的好行為。
在希臘文中有兩個字代表『好』,agathos單單是指一件東西有良好的質地。
kalos的意思不單是一件東西好,而且也美麗迷人,引人入勝。這裏所用的『好』字,就是kalos。基督徒的善行,不僅是良善而已,它們必須要吸引人。

德蘭修女,把她大半生放在服事印度最窮困,患絕症的人,有次遇上一位非常有錢的人。那人為表示對德修的欣賞,對她說:「你就算給我一百萬,我也不會做你的工作。」

德蘭回應說:「我若為一百萬也不會做這樣的工作。」德蘭修女一生致力讓人身上看見的,不是自己而是基督的光。

(二)更要注意的是我們的好行為所引人注意的,並不是我們自己而是上帝。

穆迪(D. L. Moody)參加一次聚會,有幾位對信仰十分認真的青年人,也來參加聚會。一天晚上,他們舉行了一個通宵的禱告會,第二天早上,他們正要離開的時候,遇見了穆迪。他問他們在作甚麼?

他們說明原委之後,接下去說:『穆迪先生,請看我們的臉是多麼光亮。』

穆迪很有禮貌的回答說:『摩西並不知道他的臉在發光。』自己感覺到的良善,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身的良善,這不是基督徒的良善。

人總愛別人留意他的光,他對社會的貢獻,他光茫。
至於作光這一面的責任,王宣佈了光的雙重影響──城與燈。

a「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
基督徒的地位如同建造在山上的一座城,是顯明在世人眼前的,所以是不能隱藏的。

「城」是由許多建築物集合而成的,故它象徵教會集體的見證,表明教會惟有建造在一起,才能大大地發揮光的功能。

祂說,「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城造在山上」,是指教會作為光,去產生影響力。沒有一個基督徒能單獨造成這種影響。一個人可能成為山頂的火炬,但不能成為一座城。要集合在國度裏的一群人,纔能照亮廣袤無邊的原野。

一個座落在山上的城,人們從遙遠的山谷,就能望見它,它所發出的光輝,遠近都能看到。這幅圖畫描寫了教會的影響力,但今日教會幾乎已經完全喪失了這種影響力。

它描繪出教會的社會法則如何照耀著它的那個世代。這比喻不是隨便選的。

這座城的統治者是神,在城中沒有任何玷污、可憎、虛謊的事。城中集合了一切美麗、整齊、光亮與喜悅的事。這一切正是教會應有的光景。因此教會將守護這城的眾門,不容許任何敗壞和傷害侵入。若那城達到這境地,在它的邊境之內,社會的理想得以實現,以致一人哀哭,眾人同流淚;一人喜樂,眾人同歡笑;對貧苦的聖徒,供以今世所需;對軟弱的人,提供屬靈的幫助;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他們都是凡物公用當這一切實現時,教會就成了造在山上的城,所發的光就能照耀到地極。

b 光的另一層影響是燈
王從一座城轉而論到一所房屋。「照亮一家的人。」倘若城的比喻,是說到那照亮廣大穹蒼之光,那麼燈的比喻自然是說到在個人生活中所發的光。

一個人雖然不能作造在山上的城,卻可以作照亮一家人的燈。這是光另一層的影響。一個家若有一個基督徒,全家就都得著亮光,因為在這家中有一盞為耶穌發光的燈。

「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不要忘記這裏所說,別放燈在斗底下的話。

麥拉連博士(Dr. Alexander Maclaren)對這一節聖經的註解道盡了它的精華。他說,「沒有人點了燈就放在斗底下,乃是放在燈台上,但是倘若有人要把燈放在斗底下,結果將如何呢?

只有兩個可能:若不是斗將燈熄滅,就是燈使斗起火焚毀。」

把斗(計糧的容器,大約盛九公升)扣在油燈上,就可能把燈熄滅,含義恐怕是,點燃燈不是只等著熄滅用的(Jeremias, PJ, pp.120~121)。怎會熄滅燈?

不過,這句話主要說的是不要遮蓋掩藏(參,可四21;路八16,用的是「床底下」),其「科學」意義便不重要了。

「放在斗底下,」斗是木造的量器,用以量取糧食,故它象徵生活的掛慮;燈放在斗底下,意思是信徒被生活的問題所扣住,以致遮蔽了亮光。

信徒被自己的焦慮,憂心,懼怕所累,會失去光茫!

「是放在燈臺上,」燈台是放置燈的正當器物,它象徵見證主的生活。一個隱蔽的門徒活在世上,和一個失去特色的門徒一樣無大用處(13節)。你們在天上的父是馬太很愛用的表達法(參五45,六1、9,七11等),反映著耶穌教訓裡一個主要重點。在較早期猶太人的心目中,以為神是整個以色列民族的而不是哪個人的父親,儘管這句稱謂的後一種意義到公元一世紀就已開始使用了(見 ICC, p.44)。

持燈者成一燈路:英國作家拉斯金(John Ruskin),與一位弟兄在一起,談:「怎樣做個基督徒?」坐在家裡,望見窗外遠處,有位點燈的人,手拿著火把,在山坡上點燈。當時天色昏暗,看不見點燈的人本身,但從那些燈火可知他的存在。

拉斯金突然有感說:「做一個基督徒就是這樣,你可能看不見他,但從他的好行為,知道他的的存在。因為在他所經過的地方,都點著發燈,都發了光。」

三門徒當守律法
進入上帝的國:
太五章1至12節強調信徒只要懂得八福之道:
虛心的人、哀 慟 的 人、溫 柔 的 人、飢 渴 慕 義 的 人、憐 恤 人 的 人、清心的人、使 人 和 睦 的 人、
為 義 受 逼 迫 的 人。

人做好自己,人靠自己,人由心發出,便行了!

人不需要規範,人不要律法,誡命,可以嗎?

自古到今都有人提出,我們做好自己,一切由心發出,人能夠做好自己,根本不需要任何規矩與律例。

耶穌說:「不行!人需要律法,耶穌來,不是廢除律法而是成全律法!」

現在,讓我們把第17~20節的幾個要點歸納如下:

「我不是來摒棄舊約,而是來成全舊約所指示的。舊約的任何部分都不能摒棄,都要成全(正如我現在的傳道和教訓所行的成全那樣)。

拒不接受舊約任何部分的基督徒是一個糟糕的基督徒;堅定的基督徒定要接受舊約的引領,也要教訓其他人這樣做。

但是,一個真正基督徒的態度可不同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律法主義,而應是一種更深的奉獻,奉獻自己來行神的旨意,自第21節以下將對之進行闡述。」

律法的精華(五17-20)
耶穌對於律法,作何解釋?祂說祂來不是要廢掉律法,乃是成全它。

這是說祂來是要使律法真正的意義清楚表現出來。律法真正的意義又是甚麼呢?

整個律法後面真正的原則是甚麼?耶穌來成全的是甚麼原則?祂來向我們顯明的原則,真正的意義何在?

十誡原是一切律法的基礎和本質,我們可以在其中看到它整個的意義能夠總括在一個字裏面──『尊重』,或者更進一步的『敬畏』。

『敬畏』與「尊重」
敬畏上帝和上帝的名,敬畏上帝的日子,尊重父母,尊重生命,尊重財產,尊重人格,尊重真理與別人的好名聲,尊重自己,使我們不會被錯誤的慾望所控制── 這就是十誡的基本原則。

十誡的基本原則是敬畏上帝,尊重同胞和我們自己,這也人是愛的表現。。

沒有這基本的敬畏與尊重,就不可能有律法,一切的律法都是以此為基礎。

耶穌來成全的就是這種敬畏和尊重,祂在實際的生活中指示人敬畏上帝,並尊重所有的人。

敬畏與尊重並不在於遵守一大堆瑣碎的規則與條例,並不在於祭祀,卻在於憐憫;並不在於律法,卻在於愛心;

並不是在禁令中強迫人不做一些甚麼事情,而是在誡命中告訴他們,將他們的生命模塑成主動的、愛人的生命。

敬畏和尊重是十誡的基礎,是永遠也不能廢去的,它們是維護人與上帝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永遠的要素。


門徒勝過法利賽人的義

5:20 我 告 訴 你 們 、 你 們 的 義 、 若 不 勝 於 文 士 和 法 利 賽 人 的 義 、 斷 不 能 進 天 國 。

基於「敬畏」「尊重」、和「愛」

不獨做到,且是走多一步,做得更好。

有道德智慧的人,往往都比人想多一步,看深一點,不要亂衝亂撞。(智慧的牧者,是浙江省省長的機要秘書。神學生跟實習,常跟我交談,把他的牧會智慧傳授)

5:21 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不可殺人、』又說、『凡殺人的、難免受審判。』
5:22 只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判。〔有古卷在凡字下添無緣無故的五字〕凡罵弟兄是拉加的、難免公會的審斷.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地獄的火。
5:27 你們聽見有話說、『不可姦淫。』
5:28 只是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裡已經與他犯姦淫了。
5:38 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5:39 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5:40 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

基督的跟隨者,也要遵守律法,明白這是敬畏上帝、尊重人,愛人的表現。

結語
有次,聽一位年過九十,上帝所重用的僕人跟我們一班後輩分享牧會心得,其中一句,我十分深刻:
他說:「教會不是無我唔得,只是有我會更好!」

雖然老牧師說話有點自負,也好像有點驕傲,過份自信。但回想到這位牧者確實在教會做過許多有意義的工作,使許多人的生命得到建立,九十多歲的長者驕傲得起。

我不敢好像這位牧者說出這句話。

然而,若果我要你鹽的話,我問自己一個問題:
「這個世界有沒有因為我的存在,變得好?」
「我的家庭,有沒有因為我的存在,變得好?」
「我的工作地方,有沒有因為我的存在,變得好?」
「我的社區,甚至社會、國家,有沒有因為我的存在,變得好?」

如果我是鹽和光,我的存在,我活著便不是可有可無。

在本段經文,耶穌教導我們要成為鹽和光,需守律法,並勝過律法的義。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