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0,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上帝是不是在我們中間呢?(鄧瑞強博士)2020.4.5

[su_audio url=”https://media.vinemedia.org/media/course/sundays/510/cuhk_510iwful.mp3″ width=”100%” autoplay=”no” loop=”no” class=””]

以YouTube 觀看

講題:上帝是不是在我們中間呢?
經文:出埃及記17:1-7
講員:鄧瑞強博士

  各位弟兄姊妹,早安,祝願各人平安。疫情仍在,祈求天父繼續保守著我們。

  2020年奧斯卡最佳電影的得獎作品是南韓的《上流寄生族》(Parasite)。內容大致上說:一個家庭,因著種種社會原因,活下來,就是一個活在社會底層的貧窮家庭。從畫面看,他們真是活在底層的。原本,他們活在街道地面之下的地下室;後來,他們與另一個貧窮家庭爭奪一富有人家隱閉的地下室。最殘酷的爭奪,發生在貧窮人之間,他們爭奪一個難得的寄生位置。這個貧窮家庭,父母兄妹,其實各自有種種謀生技能,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是發揮得很好的。但社會制度就是劃下了一道無形界線,一道很難越過的界線,一道窮人與富人之間的界線。他們無法越過這界線,於是,他們始終就只能是社會裡最底層的人,靠寄生於富有人家而活下去。那位爸爸講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說話,他說:「如果我有錢,我都是個好人」。後來,這位爸爸因為抵受不了那有錢人嫌惡他身上的氣味,一種窮人洗不掉的寒酸味,他殺了那個有錢人。之後,他只能隱藏在那富有人家家裡一個不為人知的地下室裡,更無法擺脫他的存在的特有氣味,只能成為更深依附上流人家的寄生蟲。他的兒子,知道他藏在那地下室裡。這兒子的渴望,就是成為有錢人,買下這間豪宅。我們知道,這兒子的夢,是不會實現的。

  就著這劇情,我們思考三個問題:

  1. 一種依附他人的生存狀態,是否不能打破?
  2. 是否真的要有錢,才能做好人?面對貧窮所帶來的逆境,是否真的不能有道德上上進的可能?是否一定要回到寄生於他人的生存狀態?
  3. 對整個劇情的一個形而上學的追問、一個終極之問:這種殘缺的生存狀態,是只能永恆地輪迴下去的嗎?寄生於他人…努力活出自我…寄生於他人…又再努力活出自我…結果仍是要寄生於他人,這是無法擺脫的命運嗎?

請大家記著這三個問題,我們等一會會回答它們。

  我們看一個聖經故事,一班寄生上流、寄生他人的人尋索生命自由的故事。這故事就是今日崇拜讀經裡的舊約經課:出埃及記17:1-7

出17:1 以色列全會眾都遵耶和華的吩咐,按著站口從汛的曠野往前行,在利非訂安營。百姓沒有水喝,
出17:2 所以與摩西爭鬧,說:「給我們水喝吧!」摩西對他們說:「你們為甚麼與我爭鬧?為甚麼試探耶和華呢?」
出17:3 百姓在那裏甚渴,要喝水,就向摩西發怨言,說:「你為甚麼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和我們的兒女並牲畜都渴死呢?」
出17:4 摩西就呼求耶和華說:「我向這百姓怎樣行呢?他們幾乎要拿石頭打死我。」
出17:5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手裏拿著你先前擊打河水的杖,帶領以色列的幾個長老,從百姓面前走過去。
出17:6 我必在何烈的磐石那裏,站在你面前。你要擊打磐石,從磐石裏必有水流出來,使百姓可以喝。」摩西就在以色列的長老眼前這樣行了。
出17:7 他給那地方起名叫瑪撒〔就是試探的意思〕,又叫米利巴〔就是爭鬧的意思〕;因以色列人爭鬧,又因他們試探耶和華,說:「耶和華是在我們中間不是?」

(1)一種依附他人的生存狀態,是否不能打破?

出17:1 以色列全會眾都遵耶和華的吩咐,按著站口從汛的曠野往前行,在利非訂安營。百姓沒有水喝。

  這句經文,一個小故事的開場白,有一個歷史背景。《出埃及記》第14章,記載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過紅海。個多月後,便來到這節經文講的「汛的曠野」,平沙漠漠,大地蒼茫,然後,他們在「利非訂」這個地方安營。這個小故事,背後是一個大故事。原來,是一群寄生於他人的奴隸的出走故事。再講遠一點,這群人為何在埃及做了別人的奴隸?原來,是他們的祖先無飯吃,他們到了埃及,寄居別人的土地,在那裡活了下來。後來,他們越來越多人,威脅到主人家的安全,主人家便將他們打壓成奴隸。他們寄生在別人家裡,成了最底層的人。

  回到我們剛才問的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一種依附他人的生存狀態,是否不能打破?

  在《上流寄生族》那齣戲裡,我們看到那家庭努力打破寄生一族的宿命。哥哥努力親近富有人家的千金小姐,他常常想:是否真的不能融入富有階級的生活裡?那位爸爸,嘗試用其他洗衣的方法,去除那窮人的寒酸味,去除那低下階層的特有標籤。他們是努力的,但在電影裡,他們的努力並不成功。

  聖經的故事,是一救贖故事。那群在埃及裡作奴隸的人,他們是能打破奴隸的宿命的。其實,奴隸本身是很難走出奴隸的宿命的,正如一個患上「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的人是很難自己走出強迫行為的宿命的。早一陣子,有一電視節目探討「強迫症」。你很難叫一個洗手強迫症的人停止洗手的。你對他說,你是自由的,你有自由不去洗手的。他其實是做不到的,當他停止洗手時,他不是覺得自由,而是覺得污穢,他只能透過洗手,去清除那污穢。

  奴隸的結構是很複雜的。多層次的奴隸結構,令一個奴隸逃脫不出奴隸的命運。你可能說:「我不是奴隸,我有自由買這樣東西、買那樣東西,我可以自由地享受這些東西給我的快樂。」我們真的如此自由嗎?當購物「淘寶化」的時候,你其實不是自由地選這個牌子、買那件東西的,你會看別人購買後打的分數,你到頭來不是自由地選那件東西,而是別人替你選的。當然,你可能知道,這些所謂「別人的意見」也可以是製造出來的。你以為自由地買一件東西,你卻不知有多少力量已操控著你這行為。再深一層,你以為能購物便能帶給你快樂,買到那層見到海豚跳上水的樓盤便算是幸福人,這種想法本身,便已是消費社會塑造出來的消費人格。我們可稱之為「意識形態」的枷鎖,它框住我們的思想範圍及理想方向。我們買甚麼?並不那麼自由。我們為何要買?也並不那麼自由。奴隸的枷鎖,層層疊疊,奴隸自己是很難掙脫的。

  《上流寄生族》的那個家庭,會同意說,我們掙不脫這奴隸枷鎖。聖經卻言說「出埃及」的故事。奴隸自己的確掙不脫這枷鎖,但神能夠。神差派他的使者,行一些前人未見的事,指導他們走向一前所未見之地。這一片新天新地,是奴隸未曾有過的渴望。如今,這群奴隸向著那新天新地前進。

(2)是否一定要回到寄生於他人的生存狀態?

出17:1 以色列全會眾都遵耶和華的吩咐,按著站口從汛的曠野往前行,在利非訂安營。百姓沒有水喝,
出17:2 所以與摩西爭鬧,說:「給我們水喝吧!」摩西對他們說:「你們為甚麼與我爭鬧?為甚麼試探耶和華呢?」
出17:3 百姓在那裏甚渴,要喝水,就向摩西發怨言,說:「你為甚麼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和我們的兒女並牲畜都渴死呢?」

  整幅圖畫,有神在看顧著的,是神帶領他們去到「利非訂」的。他們沒有水渴,這是神知道的。我們沒有口罩,這也是神知道的。在人生的旅途上,遇到困難,是常態,也是神考驗我們的時刻。

  在《上流寄生族》裡,那位爸爸說:「如果我有錢,我都是個好人。」言下之意,如果無錢,偷呃拐騙也在所不惜了。事實上,他們在戲中,是用奸計逼走原先的司機及女管家,而令自己上位的。沒有錢,談不上道德的上進。到了片尾,他們走向金錢路的最大難阻又出現了,就是那窮人抺不走的氣味,那是底層人的存在的永恆標籤,那是貧富之間闖不過的界線。遇著這難阻,那爸爸便沒有甚麼道德可言了,他殺了那有錢人,於是,他又回到地下室,回到寄生蟲的生命。

  在《出埃及記》這個故事裡,群眾在奔往自由的旅程中,遇到他們無法解決的難題:他們沒有水渴。這是生死攸關的問題。他們向摩西發怨言,說:「你為甚麼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和我們的兒女並牲畜都渴死呢?」言下之意,做一個奴隸豈不比現在的光景更好。事實上,這群人是試圖返回埃及的。

  遇到困難,人有甘做奴隸的傾向。社會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寫了一本書,書名叫《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書中講到,人獨立而獲得自由後,他會發現,獨立意味著孤獨,自由意味著要自己面對問題,自己要背負運用自由後的代價。這責任太重了,這後果太大了,人在孤單與無力的情況,唯有靠向提供保護的權威。有奶便是娘,給我飲食的便是老闆,給我安全感的便是主人。於是,越自由的地方,在危機下,越容易產生極權。

  這群以色列人,在無水的情況下,他們眷戀被充沛的尼羅河水澆灌的豐饒埃及。他們不做自己面對困難的自由人,他們寧做寄生於埃及的奴隸。做一隻被有錢人養的狗,好過做一個面對困苦的自由人。

(3)一個形而上學的追問、一個終極之問:寄生於他人,是無法擺脫的命運嗎?
  面對人生的悲劇,一個形而上學的追問、一個終極之問:寄生於有權有錢的人,是窮人無法擺脫的命運嗎?

  在《上流寄生族》裡,這的確是一無法擺脫的命運。住在地下室的人,無論如何向上爬,終歸又返回地下室。那個兒子想發達,想買起那間屋,好讓藏在屋裡地下室的爸爸能走出來。但畢竟那不是現實,那只是夢,且是一個不可能的夢。這是無法走出來的輪迴,這是無法改變的命定,這是沒有出路的地下室。

出17:4 摩西就呼求耶和華說:「我向這百姓怎樣行呢?他們幾乎要拿石頭打死我。」
出17:5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手裏拿著你先前擊打河水的杖,帶領以色列的幾個長老,從百姓面前走過去。
出17:6 我必在何烈的磐石那裏,站在你面前。你要擊打磐石,從磐石裏必有水流出來,使百姓可以喝。」摩西就在以色列的長老眼前這樣行了。
出17:7 他給那地方起名叫瑪撒〔就是試探的意思〕,又叫米利巴〔就是爭鬧的意思〕;因以色列人爭鬧,又因他們試探耶和華,說:「耶和華是在我們中間不是?」

  聖經這個小故事,其終極之問是:「耶和華是在我們中間不是?」在這種看來死路一條的生活裡,到底有神沒有?若有,他在不在?這真是苦不堪言的人的天問。而這故事,就是回答這終極之問,神在我們中間,神在絕望的人中間。

  聖經這個小故事,是要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到我們原先看不到的出路,讓我們看到我們原先看不到的神。那群以色列人,面對艱難時,他們寧願回去做奴隸,他們認命,他們要回到地下室去。當我們看不到出路時,我們的抉擇,也可能是這樣。聖經的故事,是要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到,我們面對的,不是無法擺脫的命運,不是永恆的奴隸輪迴,而是慈愛的上帝。當我們無水喝的時候,這位上帝賜我們水喝。不是帶我們到水泉那裡去,而是在根本無可能有水的磐石那裡,叫水流出來。我們眼見的,就只是乾地,只是絕境,只是硬石。但神希望我們看到,這不是甚麼乾地,這是神帶領我們去的地方。這不是甚麼絕境,這是我們難得的、經驗神的慈愛的地方。這裡有的,更不是甚麼硬石,這是活水的源頭。神呼喚我們,不要回到地下室,不要再做奴隸,不要再做寄生蟲。要向前行,要望向應許之地,要望到那顧念蒼生的主。

  從現實的困局,我們觸碰到人性內的奴性邏輯。奴性邏輯的背後,我們追問終極的形而上學之問。到底,這是否只是一地下室,抑或,神就在我們中間?

  我希望大家看到:神真的是在我們中間。

  但願:榮耀歸於聖父、聖子、聖靈。阿們。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