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5,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從衝突到共融(蒲錦昌牧師)2017.11.12

語音(廣東話):

從衝突到共融(蒲錦昌牧師)2017.11.12 (圖1)主題:從衝突到共融
證道:蒲錦昌牧師
經文:
林前1:10-17,弗4:1-6

一、引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

  今年是教會改革500周年。對普世教會而言,這是一個值得高興的日子,但也是一個叫我們傷心的日子。我們高興,因為基督教由此而誕生,代表了教會不斷改革更新的力量;我們又傷心,因為這是教會自東西方分裂為天主教(公教)與東正教(正教)之後,又一次大分裂。究竟分裂的教會能否重新復合呢?衝突能否走向共融呢?

  天主教會和信義宗教會(世界信義宗聯會)早幾年前已開始思考應如何紀念今年這個特別的日子,最後共同撰寫了《從衝突到共融–2017信義宗–天主教共同紀念改革運動》這個歷史性文件,打破了前四百多年衝突、分裂的狀態,一起以行動來表達合一的決心和共融的方向。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和天主教會也趁這個機會舉辦合一之旅,走到德國威登堡、奧斯堡、天特/特倫托、梵蒂岡這些歷史現場,重新認識改革運動與探索教會合一的未來。我們又舉行教牧講座和神學院之間的研討會,希望互相認識、對話和了解,重新審視過去的歷史,用正面的態度對對方,治療教會昔日分裂的創傷,一起攜手走合一的道路。

  今天,我們讀了兩段聖經,分別是林前1:10-17,弗4:1-6,一段講到分裂的危機,另一段講到合一、共融的基礎。

二、主題

1.從合一的角度出發

  第一段經文是弗4:1-6節,保羅勸勉當時以弗所教會持守合一的情操:「謙虛、溫柔、忍耐,用愛互相寬容,以和平彼此聯繫」,這個合一不是憑我們的努力可以達至的,而是「聖靈所賜的合一」。但是,我們也要努力與上主的工作配合,「竭力保持」。

  教會合一的基礎在於教會只是一個,我們所信仰的上主也只有一位。用保羅的話講:「身體(教會)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位,正如你們蒙召,是為同有一個指望而蒙召,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就是萬人之父,超越萬有之上,貫通萬有,在萬有之中。」(4:4-6)不同的教會傳統和宗派,其實都有這些共通點。

  怎樣由分裂的危機和處境,走向合一和共融呢?

  《從衝突到共融》這份文件,作出了教會合一的五點建議,我在下面選出其中一部份和大家分享。

  《從衝突到共融》239節:

「第一項要務:儘管差異更容易被看出和體驗到,但是為了強化大家共同之處,天主教與信義宗雙方應該時時都以合一的角度,而不是從分歧的觀點出發。」

我  們有很多共通點,都相信同一位上主,相信同一位救主–耶穌基督,接受同一位聖靈/聖神的感化。我們都是基督的跟從者,都受過洗禮,成為基督徒。我們主日都返教會,敬拜上主,閱讀聖經,領受上主的話,進行聖餐禮,領受上主的恩典,接受神職人員的領導和牧養。

  我們就好像同一個家庭成長的兄弟姊妹,由於血緣相同,有共同成長的經驗和歷史,雖然我們自己感覺到不少差異,但是,別人往往一眼看出我們是一家人,是兄弟姊妹,樣貌相似,言行舉止也相近。

  當我們穿着神職人員的服飾和戴着硬領在街上走,別人一定不會誤會我們是佛教的僧人或道教的道長,因為穿的不是袈裟、道袍,反而,有時候有人會叫我神父,正如各位神父可能有人叫你牧師一樣。

  如果能夠從相通而非相異的角度看事物,我們可能更懂得欣賞和我們不同的教會傳統和宗派。

  例如,天主教有聖人,好像聖伯多祿、聖保祿、聖雅各伯、聖若望這些聖經人物,也有聖方濟、聖依納爵、聖佳蘭、大德蘭、小德蘭等。其實,基督教也有各自的屬靈領袖、傳奇人物或偉人,像信義宗的馬丁‧路德、墨蘭頓,聖公宗的湯瑪斯‧克蘭墨大主教(Thomas Cranmer),長老宗的加爾文,循道衛理宗的約翰‧衛斯理,中華基督教會的誠靜怡、高伯蘭。我們都承繼他們的傳統,傳述他們的事蹟,研讀他們的著作。

  不少基督新教的宗派沒有七聖禮的觀念,但是,仍然會為青少年人進行堅信禮,接受聖職時舉行按立禮,教友結婚時為其在教會裏舉行婚禮,在教友臨終時到醫院探望,為他們禱告,陪伴他們走最後一段人生路,沒有告解禮但會聽教友做錯事後的懺悔和為他們宣赦。

  只要我們多從相同的角度看,原本以為分歧的可能不一定是分歧。

2. 打破分歧,創造合一

  第二段經文是林前1:10-17,是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書信的開首,一開始便點出了整卷書的主題–教會分裂的危機和處境,與及合一的迫切性。

  當時,哥林多教會有非常多的內部問題,(呈現在整卷書信中),其中最嚴重的是他們以保羅、亞波羅、彼得(磯法)甚至耶穌基督之名而分成不同黨派。保羅勸告他們:「你們中間不可分裂,只要一心一意彼此團結。」(1:10,《和修本》)哥林多教會面對分裂的危機,保羅也坦白承認教會這個問題。

  他以基督信仰勸勉他們,耶穌基督十架的智慧–在一般人看為愚拙的智慧,來勝過世間的愚昧–在一般人眼中是智慧。正如這段經文所講:「上帝揀選了世上愚拙的,為了使有智慧的羞愧。上帝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一無所有的,為要廢掉那樣樣都有的,是凡血肉之軀的,在上帝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1:27-29)謙卑是教會合一最重要的德行,而自我中心和驕傲是合一最大的障礙。

  《從衝突到共融》的241節:

  「第三項要務:天主教與信義宗雙方應該繼續致力於尋求可見的合一,共同計劃具體的步驟,並朝着這目標不斷努力。」

  因為歷史的緣故,我們無疑承繼了前人所出現的分歧,這是不容否認的。因此,如果我們要合一,就要努力打破這些分歧,並主動創造有利的條件,以表達教會的合一。

  第一個最應該努力的是聖經的翻譯。由於香港和華人教會承繼了教會分裂的遺產,我們在聖經翻譯上也各行各路,現在天主教會用《思高譯本》,基督教較為通行的則有《和合本》、《和合本修訂版》。大家在人名、地名、專有名詞等一大堆其實並無教義分歧的東西上也變成不同,這根本是不必要的,也是華人教會特有的問題。我們應該努力,使這些分歧縮小甚至消失。

  過去,曾經有人倡議天主教和基督教學者共同翻譯聖經,我們應該支持和繼續這方面的努力,直至有具體的成果。希望有一天,我們只有一本共同的譯本。

  第二個可以努力的方向是我們的日常用語,有些和聖經有關,有些不是。天主教叫「天主」,基督教叫「上帝」、「神」,可否多用「上主」,甚至有一天分歧的叫法消失呢?現在,連社會上一般人也把我們看為兩個宗教,因此,香港有「六宗教領袖座談會」,即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孔教。大陸有「五大宗教」,即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這是很大的誤會。我建議香港的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改名,就叫「宗教領袖座談會」,不要再把天主教和基督教視為兩個宗教來看待。一般人不了解我們,以為天主教是信天主,而基督教是信基督耶穌的。這是多麼大的一個笑話!

  由於天主教、基督教均有一個「教」字,因此很容易被人誤會與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同樣是一個教。我建議,正如佛教中有禪宗、密宗、天台宗、法相宗等,而仍然是同一個教,天主教可以叫「大公宗」(Catholic Church)、東正教叫「東正宗」(Orthodox Church),基督教/基督新教叫「改革宗」(Reformed Churches),那麼,便不會被別人認為是兩個或三個宗教了。至於「基督教」應該對應英語的”Christianity”而泛指基督信仰的不同派別,正等如「基督徒」對應英語的”Christian”一樣。

  使徒保羅/保祿勸告哥林多/格林多教會不要以基督之名把教會分裂了:「我的意思是你們各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阿波羅的』,『我是屬璣法的』,『我是屬基督的』。基督是分開的嗎?保羅為你們釘了十字架嗎?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了洗嗎?」(林前1:12-13)當「天主」、「基督」只成為一部份教會傳統的名稱,都是不合宜的。

  我們是否能夠移風易俗,把這些分歧改變過來呢?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夠做到。不再有「天主」、「上帝」、「神」的差異;不再有「聖神」、「聖靈」的分別;不再有「伯多祿」和「彼得」,「保祿」和「保羅」看似兩個人其實是一個人的誤會。至於「神父」和「牧師」,「主教」和「監督」,「彌撒」和「崇拜」,「信友」和「教友」,「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感恩祭」和「聖餐」,「鐸職」和「牧職」,「因信成義」和「因信稱義」等有翻譯又有神學理解不同的地方,希望透過誠懇的對話和一起的努力,也可以慢慢的減少或消除。

  由於過去所形成的分歧和大家關係的對立,特別在基督教這方面,我們要扭轉昔日敵對的態度和思想,的確要花一些功夫,尤其在信徒的層面。不少基督教徒均可能讀過吳主光所寫《基督教與天主教的分別》這一類小冊子,不但只從分歧的角度看大家的關係,而且沒有向天主教方面求證而單方面的批評對方,以至製造了不少誤解,這是對天主教十分不公平和有礙教會創傷的癒合的。我的第三個建議,是由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學者、教會領袖一同聯合出版小冊子和書籍,介紹教會的歷史和信仰,讓信徒和非信徒認識我們是在合一中的教會,而不是兩個敵對的宗教。

  正如現在多了歷史學者寫全球史,希望可以扭轉只從西方人的角度看世界的錯誤,也有中、日、韓的歷史學者希望走出三個國家各自描述過去歷史時的盲點,而共同撰寫東北亞近代史,同樣,天主教和基督教也可以携手重新演繹我們的歷史。

  在日常教會生活中,基督新教因有這麼多的宗派,各自成一體系,結果自然發展出不同的禮儀。每個主日的崇拜中,基督徒採用的禮儀,穿的禮袍(或不穿),唱的詩歌,念的禱文,讀的聖經版本,均可能不同,這也構成了宗派之間的隔膜。試想想,如果某一個宗派的會友走到另外一個宗派的教會崇拜,發覺唱的詩歌,進行的禮儀和他/她的教會是很接近甚至相同的,他/她肯定會產生一種熟悉而親近的感覺。

  過去,中國教會不同宗派合力完成的《普天崇拜》和《普天頌讚》正是這方面努力的成果,使不同宗派的教會有共同的詩歌與禮儀可以採用。天主教、正教會和基督新教,也大可以在崇拜禮儀、詩歌等方面多交流,以至形成互相學習,共同承繼的遺產。

  協進會合一與教會關係委員會和天主教基督徒合一委員會兩年多前共同成立神學對談小組,就滙聚了一群不同宗派的神學教育工作者、聖經學者和牧者,完成了尼西亞信經的合一譯本(試用版),並正收集各宗派的意見以進行修訂,期望日後可以在不同宗派中一同採用,日後大家在誦念尼西亞信經時就不會出現不同文本的問題了。如果這個工作成功的話,日後希望主禱文等在崇拜中常用的禱文,也有合一譯本。

  因此,我的第四個具體建議,是以主日崇拜禮儀為核心,創作更多大家可以共用的聖詩,並大力推廣在主日崇拜中運用;共譯禱文及祝文,在不同主日採用;研究聖餐禮的禮文,尋找共同之處(其實聖公宗、循道衛理宗和中華基督教會的聖餐禮文有不少共通之處),而不是各自進行禮儀更新。那麼,日後教友不論到那個教會崇拜,也會感到熟悉、舒服、温暖和體會教會的合一共融。

3. 一同宣揚福音和服務世人

  保羅在腓4:8勸勉腓立比教會的弟兄姊妹說:「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基督徒要思想好的事情,不單如此,還要把這些好事情做出來。正如保羅在腓4:9跟着說:「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賜平安的上帝就必與你們同在。」

  在路9:49-50記載,約翰曾問耶穌:「夫子,我們看見一個人奉你的名趕鬼,我們就禁止他,因為他不與我們一同跟從你。」耶穌說:「不要禁止他;因為不敵擋你們的,就是幫助你們的。」

  只要是有益於他人的事,就可以和其他人一起做,甚至不一定要對方有相同的身份認同。

  我們作為基督的跟從者,更應該和同是基督徒的一起合作,見証上主。

  《從衝突到共融》243節:

  「第五項要務:天主教與信義宗雙方應該一同向世界宣揚福音和服務世人,以見證上主的憐憫。」

  教會經常都舉辦宣揚福音的活動,有些規模較小,有些規模較大,基督教不同宗派就曾多次聯合起來舉辦佈道聚會。我聽過有人建議,天主教和基督教一起舉辦福傳聚會。如果這個建議得到實現,將是歷史性的,因為從來未試過。如果怕工程太大,可以由有興趣的地區教會做起。那麼,別人便不會視我們為兩個敵對的宗教,而是一個教會。這對福音/福傳工作更有說服力!

  香港各教會在社會服務、教育、醫療等方面均有不少參與,在社會公義、勞工、環保等課題上,亦有所關心,若不同宗派能夠聯合起來,一起見證,力量自然更大,效果當然會更加明顯。

  當今世界正面對嚴重的生態危機,很多教會和宗派都注意到這一個問題,並從信仰角度作出回應。教宗方濟各在二零一五年度發表了《願祢受讚頌》通諭,表達出天主教會對生態議題的關懷,正教會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巴爾多祿茂一世亦很重視環保,有綠色宗主教(Green Patriarch)之稱。今年,兩大教會傳統就定9月1日(正教會紀念天主創造宇宙日)至10月4日(聖方濟瞻禮)為「受造界時期」,推廣環保。據我所知,聖公宗、信義宗、改革宗、循道衛理宗等教會的大會,也關注這方面的議題。我在七月份也參加了一個洛桑運動有關環保的會議,顯示出福音派教會也有相同的關注。這次會議從香港去的有20多人,都是對環保有熱情的弟兄姊妹、牧者和神學院老師。可見,環保是不同宗派及教會傳統都關注的議題。我們一起努力推動環保也很自然,因為香港是我們的家。一起做環保工作不單只可以產生更大的社會效果,而且也可以促進教會合一。

三、 結語:

  教會未來是走向合一或更分裂,走向共融或更分歧呢?這要看我們有多大的信心、愛心和對未來的盼望。願上主合一的靈在我們內心動工,叫我們更謙卑,更包容,更體會上主的心腸,以至我們更有決心和勇氣。願上主使用我們,打破昔日所製造出來的分裂、創傷與仇恨,一同聯手,彼此合作,在世界裏見證上主福音的大能!阿們!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從衝突到共融(蒲錦昌牧師)2017.11.12 (圖1)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