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14,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上好的福份(戴國璋牧師)- 2010.2.7

語音(廣東話): 題目:上好的福份
證道:戴國璋牧師

實在是很高興今天能夠在大家當中,與大家一起共度這早上的優美時間。回想起上次和大家見面的時候,似乎還是不久之前,因為也還是零九年年底的時候。只是在短短的一段日子裡,我們又有機會在主內再見。

在我上一次來到大家的中間的時候,我選用了一個故事,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就是有關《聖經》裡所傳頌的馬利亞用香膏抹耶穌的一個故事。我們看到愛耶穌的這個馬利亞,她怎樣來將自己所有的一切,全然的奉獻在耶穌基督的身上,服事在耶穌基督的身上。她所作的,被耶穌稱讚成一件美事。我們從當中學習我們可以怎樣透過服事耶穌,以至得到耶穌基督這個成為美事的稱讚。對於今天再和大家在這裡見面的時候,我感到有點意猶未盡,我覺得還可以再讀一些《聖經》裡談到的這位馬利亞的故事,所以我們便選擇了記載在路加福音內的這個簡單的記述,講述馬利亞怎樣坐在耶穌的腳前聽道,被耶穌稱讚她選擇了「上好的福份」。在服事上她所作的是美事,在她選擇的是上好的福份,實在值得我們來思想這位姊妹留下給我們的見證。

或者值得我們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馬利亞和她的兄弟姊妹這個家庭,因為這個家庭在《聖經》內和耶穌基督有着一個非常親近的關係,尤其是在約翰福音內的記述告訴我們,他們不只是和耶穌基督十分熟絡,而且他們每一位都是耶穌基督所愛的,甚至他們每一位也都是深深地愛着耶穌的。這個家庭其實是十分簡單的,《聖經》內告訴我們,馬利亞這個家庭只有三位成員,就是她和她姐姐馬大(亦即是馬大、馬利亞兩姊妹),另外還有一個兄弟(雖然我們不知道這位究竟是哥哥還是弟弟,在《聖經》中是很難去分辨是哥哥還是弟弟的),我們知道他的名字叫拉撒路。有關拉撒路的事,我們最熟悉的,便是在後來他因為某些原因離開了世界,後來耶穌基督以他的大能大力讓他從死裡復活,施行了這個神蹟。他們這個家庭,其實是住在耶路撒冷城以東的橄欖山的東坡上(即是不是向着聖殿山的那邊,而是向着死海那邊)的一條叫伯大尼的小村莊。這條小村莊距離耶路撒冷城並不遠,大概只有兩公里,一點也不遠(我自己居住在旺角,兩公里的路程,其實連尖沙嘴也還未到,所以是一個很近的地方)。耶穌和這一家人有着很親密的關係。所以有很多時候,耶穌就好像一般的猶太人一樣(我們知道一般的猶太人要上耶路撒冷去過節,猶太的男性全都有這一責任,一年三次),耶穌也會經常履行這個責任。當耶穌有機會北上往耶路撒冷過節的時候,我們發現到,他很多時候都會選擇寄住在馬大、馬利亞、拉撒路的家中,接受他們的款待。甚至我們知道,當《聖經》講述到耶穌基督在耶路撒冷度過最後一星期的時候(我們知道這個星期叫Passover Week,受苦的一星期),其實每一天耶穌在耶路撒冷城中很忙碌應付各種事情,他安歇的時候,他總是會選擇離開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東面、橄欖山的東坡上的這條小村莊-伯大尼村,馬大、馬利亞、拉撒路的家中去歇息。從此我們可以知道,這個家庭是怎麼樣和耶穌基督有着一個親近關係,這個家庭是蒙福的,因為他們全家都和耶穌基督建立着一個良好的關係,而且成為耶穌基督所愛的家,是一個接待耶穌基督的家庭。

我們剛才讀到的故事,路加福音第十章三十八至四十二節,就是記述在某一情況之下,耶穌又來到了這家庭;耶穌又接受了這個家庭的款待。在這個款待的過程當中,妹妹馬利亞十分殷勤的服侍耶穌。我們知道,在猶太的社會裡面,服事的工夫(尤其是接待客人)很多的時候都會由女性負責的;男士(譬如說,該家庭的男士或主人)很多時候的主要工作就是陪伴客人,陪伴着他、與他聊天,令他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而那些雜務,例如鍋碗瓢勺、預備食物,這些事情則通常由婦女負責。馬大覺得她在這個家庭是一個大姐姐,又是一個婦女,所以她好像當時那些接待耶穌或接待朋友的人一樣很殷勤的接待耶穌。《聖經》告訴我們,這個接待是多麼的忙亂,以致於有煩擾的出現。其實,接待的工夫真的一點兒也不容易做,因為有許許多多瑣碎的事情要處理,所以這過程中發生忙亂和煩擾,其實不足為奇。在這過程中,馬大的心裡其實有一點點的埋怨:她埋怨的地方就是,為何這裡只剩下我一個去為服侍耶穌基督的事情忙亂呢?我不是還有一個妹妹嗎?妹妹不是也應當參與在這服侍中嗎?所以,她有一點點的埋怨。我們可以從第四十節裡馬大所說的話中,感到她有些微的怨言。她向耶穌說:「主阿,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祢不在意麼?」她沒有將這怨氣直接地發洩在她妹妹的身上,反而,她用繞圈子的方式,來到耶穌的跟前,向他投訴。她覺得:「耶穌,我們的夫子,我的妹妹不應該只坐在你的腳前,甚麼也不用做。你是不是應該叫我的妹妹進來,去減輕我的忙亂呢?」從馬大的這話中,我們感受到她對這光景、對這事頗有微言。不是只是頗有微言,我們從馬大的話中,感受到她所表達的一種情感,就是她覺得她是有道理的,覺得她所說的是對的:接待耶穌是一個如此重要的工夫,不應該只是由她獨力完成,她的妹妹也應該參與在其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個表達,但是為何會有這個表達呢?其實我們知道,在猶太人的傳統裡(這一家人和耶穌都是猶太人),猶太人的傳統是將接待客人視為他們天職的一部份。換言之,他們會覺得接待客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每當有客人來到他們當中的時候,他們都會竭盡所能去接待這位客人,令客人有一種賓至如歸的、像回到家的感覺。這是他們的習慣。這一個傳統,其實已經有許多年的歷史了,所以這個習慣,在某程度上其實已經成為了猶太文化的一部份。希伯來書十三章二節這段《聖經》提醒早期和現在的基督徒們,其實我們是有些我們應該跟隨的、優美的傳統。這段經文說:「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希伯來書第十三章是如此說的。

希伯來書的作者的想法,令我們想起了《聖經》內的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在創世記十四章裡,記述亞伯拉罕是如何接待天使的(但亞伯拉罕所接待的,其實是耶和華)。如果我們還記得那故事的話,我們知道當時正是亞伯拉罕在帳棚外乘涼的時候,他忽然看見數人,於是亞伯拉罕便向他們走去,向他們下拜,並且邀請這些人到自己的帳棚內,還給他們預備了豐富的筵席。不過我們知道,他所接待的其中一人是耶和華。後來,耶和華還向亞伯拉罕作出應許,應許他在新的一年裡,他將會有一個兒子出生,而以撒就是這孩子的名字。我們記得這個故事。可能這個作者所擁有的,其實就是和這個故事有關的傳統。我們又記得,在創世記第十六章的時候,就記述到有關所多瑪和俄摩拉被毀滅的事情。在那裡,故事告訴我們,羅得在城外接待了兩個客旅,後來才發現原來這兩位是天使。他們要將這「滅命」消息帶往所多瑪和俄摩拉,和通知這個義人羅得,要將羅得和他的家族救離這個毀滅的地方。

所以,希伯來書作者的這個想法,其實是利用了這個典故,然後提醒我們也應該接待客旅,因為在接待客旅的過程中,你可能會不知不覺間接待了天使,而說不定就是因為這緣故,你會有機會蒙福。所以,在基督教的傳統中,我們會發現我們其實是有一個接待客人的傳統,而在《聖經》中亦有不少有關這方面的吩咐和教導。在早期,有一本叫做《十二使徒遺訓》的書籍,內裡就有很大的篇幅提醒信徒們,有關接待客旅的各方面的提醒和規矩。但是,我們知道,這個在基督教早期裡面十分重視的一個(接待客旅的)傳統,其實是源自猶太人的,因為猶太人覺得在接待客旅的過程中,可能會接待了天使,這已經成為了他們文化的一個部份。

我記得以前我在神學院的時候,我曾聽過一個老師的分享他的一些很有意思的,印象深刻的經驗。我這個老師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就是硏修《舊約》的博士學位的時候,他在美國選擇就讀一所猶太人的大學,並在那裡完成硏究的工作。因為猶太人在硏究舊約聖經有着很高的造詣,所以在那裡很多教授都是猶太人。他自己身為一個香港人,來自遠方的香港,在那大學裡可能也有着為數不多的香港人進修,他就是在這麼一個環境下讀書。當有節慶的時候,客在異鄉是會帶給人一種十分孤單的感覺(因為身邊的人都不在),而且節日的時候,總是會有着一些假期,而這些會令人覺得更孤單。當他在那裡就讀的時候,有一位教授十分關照這些從異鄉來的同學們,因為這位教授知道這些同學們當節慶的時候,他們會躲在宿舍中,不知道做甚麼才好。所以,每當節日來臨的時候,這教授便會邀請這些外來的、外地的學生到他家中,與他的家人一起度過這個節日。所以,我的這個老師經常都很感激這位教授所給予他的家庭溫暖(這倒是蠻好的)。如果我們教會中有些單身的弟兄姊妹,「每逢佳節倍思親」,在節日裡他們也會感到十分孤單的。如果我們已經擁有自己的家庭,而我們又不介意的話,其實我們是可以邀請這些單身的弟兄姊妹與我們一同度過這些佳節,讓他們有一種溫馨的感覺,其實這是十分優美的。在過程中,我覺得我們是真的會有所學習的。

所以這位老師就對這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為這個大學教授時時刻刻都像父親一樣照顧他們,讓他感到有家庭溫暖。後來這位老師要畢業了,畢業之後他便要返回香港,他覺得這位教授讓他吃了這麼多頓免費的飯,他在離開之際是很應該作東邀請這位教授吃一頓豐富的。於是,他便邀請這位教授,希望作東請客,和這位教授吃一頓飯。由於他是一位單身人士,還沒有建立家庭,所以他選擇了那裡一間十分著名的中國餐館,預備請這位教授和他的家人吃一頓飯。這位教授和他的家人一同到來,所有的人都很愉快地用餐。當菜餚上桌的時候,大家便很快樂地一邊談天,一邊用餐。其中一道菜餚是蒸鵝(這個蒸鵝對中國人是再也熟悉不過了,但是對外國人來說,這道蒸鵝是一道頗新鮮的中國菜),這位教授便挾了一塊鵝紅來吃。吃在口中的時候,他覺得它的味道頗特別,於是他便問這位老師這些呈塊狀的果凍狀的東西是甚麼來的。我的這位老師便直接和那教授,就直接翻譯說那是鵝紅,goose red。甚麼叫鵝紅呢?若是你和我的話,當然一下子便會知道是甚麼回事,但是那猶太的老師,卻是不知道甚麼是鵝紅,甚麼是goose red。我的這位老師便說這其實是鵝的血。但正當這句說話脫口而出之際,我的這位老師冷不防突然記起,糟糕!為甚麼?因為,原來猶太人是不吃動物的血的,對不對?他們對血是有所禁忌的。他知道這下子麻煩了,因為他一時忘了這個事實,而只顧介紹一些比較有特色的中國菜,並沒有留意到中菜中有些食物是猶太人所忌諱的。不過事到如今已是沒有辦法了,這位老師只好硬着頭皮向這教授解釋這是鵝的血。他說他這位教授十分大方,並沒有因為這位老師令他犯了禁忌而立刻大發雷霆,反而十分得體地「噢!原來如此。」不過,這位教授由始至終都沒有再碰這道菜一下。

這個故事也是蠻有趣的,所以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故事一方面讓我們看到其實文化差異是確實存在的,不過,更重要的是在這故事的背景中,是有所表達的。所表達的,就是猶太人其實真的很好客,所以當有從遠方來的中國的同學的時候,他們會覺得與其這些同學孤單一人,不如讓他們到我們的家,一同享受家庭的溫暖。

因為猶太人有這個傳統的關係,所以馬大覺得接待客人、接待耶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怎麼可以只有我為這些事情忙亂呢?我的妹妹動也不動,其實是不應該的。所以馬大會覺得是理直氣壯,要求耶穌吩咐她的妹妹幫忙做這些事情、做這一個服事的工夫。不過我們知道,路加透過耶穌的話把這故事記述下來,其實正是要將她們作一比較、將馬大和馬利亞作一比較。他所希望突顯的,其實是接待固然是一個很重要的、美好的服事,接待耶穌是一件更加重要的東西,而耶穌從來都不覺得接待祂是沒有用的。不過,在這一刻,耶穌覺得選擇在祂的面前聆聽上帝的道理,和在體力上為接待而勞動、煩擾,前者其實遠比後者來得重要。

事實上,我相信馬利亞並不是甚麼也沒有做的,馬大的話也留下了一些線索,馬大說:「主阿,我的妹子留下」。既然是「留下」,可能是在開始之前,馬利亞也有幫忙一同接待耶穌的事務,不過當耶穌甫開始講道的時候,馬利亞便立即將這些事務放下,坐在耶穌的面前,細心聆聽耶穌的講道。耶穌說她選擇了一個上好的福份。其實,能夠細心聆聽,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細想大家回到教會,大家坐在這裡,享受美麗的音樂和詩歌,享受能讓我們感動的見證,又能享受講道的人所準備的道的筵席,一同的分享。我們就是坐在那裡靜靜的聆聽、靜靜的享受,你想在我們的心靈裡,那是多麼大的福份。再且,我們在上帝的真道裡,在不知不覺間我們可能會聽到一些能夠警惕我們生命、影響我們和上帝關係的東西,就好像我上次和各位見面的時候提出了的問題:為何後來在耶穌基督受苦的這幾天中,我們在《聖經》中完全讀不到任何有關於這位馬利亞的事呢?

因為馬利亞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耶穌基督要離開他們,所以她事先已經用香膏抹耶穌,在上次的故事已提及了。這表明了馬利亞在平常細心聆聽耶穌的話語裡,她聽到了一些特別的事情,而這些事情是令她有很大的得益的。

我們亦很重視在教會中同心的服事,因為若不是有這麼多人將他們的好東西拿出來奉獻給耶穌的話,教會是不可能成長的;而我們的崇拜亦當然不可能有這麼精彩美好的內容。不過,除了我們眾多的奉獻外,聆聽其實也是很重要的。

另一方面,讓我們亦留意路加福音所記述的這個故事所在的位置。在路加福音中,這故事是放在第十章裡,剛才開始的時候我不是這樣說嗎?我說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這個家庭在哪裡?他們是在耶路撒冷城以東的橄欖山的東坡有一條叫伯大尼的小村莊。換言之,在講述這故事的時候,耶穌已經前往耶路撒冷了。不過,親愛各位,如果我們細看路加福音第十章附近的時候,若按照耶穌當時的行程,其實他當時是應該在往耶路撒冷的途中,而並未抵達耶路撒冷。路加福音九章五十二節告訴我們,當時耶穌還在撒瑪利亞的地方,還有許多的路程才到耶路撒冷。在之後所講述的故事裡,仍然是集中述說在途中的故事。所以,當路加記述有關馬利亞在這裡聆聽上帝真道的故事的時候,他其實並不是按照事件發生的時序來編排。如果是按時序來編排的話,那麼這故事應該出現在更後期的地方。如果耶穌當時還在路途中,或是還在撒瑪利亞的話,那麼為何路加在此處加插一個在耶路撒冷所發生的故事呢?其實,他是想透過這個故事來突顯某些東西的。在這故事前所講述的,究竟是甚麼故事呢?在這之前記述的,其實是另一個著名的《聖經》故事,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對不對?因為我們幼時已經在教會聽了許多,所以我在此也不重覆這故事了。這其實是耶穌在某一場合裡說有關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將這個故事和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放在一起,其實路加可能是別有用心的。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的焦點是在服侍之上,當然,在那故事中的的焦點,是上帝對我們的服侍,對不對?上帝對我們的服侍,就好像撒瑪利亞人一樣這麼徹底。不過另一方面,這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是在教導我們對我們的鄰舍也應有這種愛心。不過,當我們讀這故事的時候,可能我們會很容易產生誤會,可能會誤解救恩(或神的福音)原來是十分著重於自身的良好行為,因為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所強調的,其實就是我們要有良好的行為。可能是因為這原因,路加覺得需要另一個故事,於是他就在這之後放進了這個故事作為比對,再提醒我們,我們在上帝面前最大的恩福,其實並不是靠着行為而得着的,而是靠着我們在上帝面前坦然領受祂給我們的福祿、福份,就像馬利亞一樣,她就是坐在那裡聆聽,領受上帝給她的福份。從此,我們更能看見聆聽、坦然接受上帝給我們的福份,其實是多麼重要和珍貴。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在一間教堂看到一張單張,單張的標題是「多上教堂人長壽」。當我看到這單張的時候,覺得蠻有趣的:多上教堂居然可以令人長壽?於是我便取了一張這樣的單張,打算細心看看怎樣多上教會會令人更長壽。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這單張上所記的資料。據這單張記載,美國有一硏究指出上教堂的和熱心參與教會事務的人的壽命是較長的,而他們的身體亦會較為健康。原來,這個硏究調查了四千四百名北卡羅萊納州的居民,發現這在過去六年內,有一千七百七十七人離開世界,而在這些人當中,熱心參與教會事務的人佔了22.9%,在比例上這些信徒的死亡率是較低的。

據說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也進行過相似的硏究,這些硏究人員用了二十八年的時間,訪問了五千名二十一至六十五歲以上的人。他們發現,在這些人當中,熱心參與教會事務的人的死亡率比非信徒低23%。這些都印證了單張的說法,但是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有教友問我:「牧師,多上教會是不是真的會更長壽?」我呆立一會,不懂回答。反覆思量下,我只能回答的是,在《聖經》中好像是沒有關於多上教會可令人長壽的教導。《聖經》內的確是有提及許多敬虔的、愛上帝的人,他們亦是相當長壽的,我所事奉的教會亦是一間有許多人瑞的教會,那麼可能說不定這是有道理的,因為有很多我們送別的長者,他們是以一個較高的年齡離開這個世界,我們就是有一個這樣的情況。從這個這樣的觀察,我想這也是有些道理的。

其實這單張所說的,也是有它的道理的。為甚麼呢?其實它所說的,恰巧印證了一位教授的說法:參與教會活動的人有長壽的可能,為甚麼呢?他說,信徒(參與教會活動的,大多是信徒)一般都有健康的生活,而且通過聚會,人際間的社會網絡關係亦會有比較好的發展,而這些社會網絡是會令人有更多支持的。再者,壓力在很多時候也是令人不能長壽的很重要的原因,因為人在社會上許多時候要面對佷多不同種類的壓力,不過回到教會其實是一個舒緩壓力的時候,因為(我們時常這麼教導信徒們)回到教會時將一切的思慮、憂愁、擔心全都放下,託付給那位為我們背負重擔的主,所以你可以安詳你的心靈來到神的跟前。再加上教會是個寧靜的地方,我們有很好的詩歌來帶領我們來唱、來聆聽,如此種種都可以幫助我們舒解壓力。所以,我相信如果你是患有高血壓的話,回到教會後說不定你的血壓會下降。當然,我們作為信徒,很多時候《聖經》教導我們注重身體,不沾煙酒。這樣對我們的身體是好的;有好的身體,比較長壽也是一個很合理的結果。所以我說,可能有一些間接的證據。不過,我這樣回覆那位詢問我的弟兄:「多上教會人長壽,我沒有辦法在聖經中找到確切的證據。不過,『多上教會人蒙福』,我覺得倒是真實的。」在《聖經》讓我們看到這是很真實的。我們知道,當我們回到教會(尤其是我們參加教會聚會)的時候,聚會其實是一個我們與上帝會面的時間。上帝應許我們,在這會面中,祂要給我們各樣的恩典及恩福。有些人認為,我已經信了耶穌,這就已經足夠了;我信了耶穌,我已經得救了,我信了耶穌後,我可以自己讀經、自己祈禱,這是基督教經常強調的;所以我並不是一定要上教會的,我不在教會,我一樣可以做一個基督徒。

真的,不上教會,其實也可以成為一個基督徒:基督徒是我們時刻的身份,並不只限於教會內。不過,我覺得這樣將基督徒日常生活中怎樣去蒙恩典,和我們在教會中蒙恩典混為一談,其實並不很正確。我們知道,我們今天在這地上生活,在這世上生活的時候,我們在享受上帝恩典的事情上,並不是每時、每處都均勻。我的意思是說,並不是處處一樣、時時一樣,因為在有些時候、有些地方,上帝會給我們特殊的恩典、恩惠,而在哪些時候,上帝給予我們的恩典,是每時每處都一樣呢?我相信是在將來,我們整個宇宙都歸於基督內,上帝充滿在我們的宇宙中的時候,我相信就會是這樣子。不過,這是在將來,並不是在今天。

今天,我們有時會受上帝的呼召,來到教會中參加聚會。在這聚會的地方,我們奉主的名敬拜,這地方彷如人間與天堂的接合點。在這地方,上帝有特別的恩典要賜給我們,尤其當我們在這裡宣講上帝的話,而我們又用我們的信心來接受的時候,這是特別真實。

所以,再次鼓勵大家不可停止聚會,當我們被上帝的靈召喚的時候,我們就來到教會中,打開我們的心扉來聆聽,我相信,上帝必然透過他的話,對我們有更多的賜恩。但願我們能像馬利亞一樣存着一顆受教的心,每當上帝將道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都靜靜的聆聽,並從中得福。

我們一同禱告:
我們的主耶穌,我們感激祢,因為我們知道在生命裡,祢有許多的恩典、恩福。祢從來都是那位慷慨的上帝,祢未嘗有一樣好處不分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我們都是羨慕祢的好處,渴望得着祢的好處。我們知道,只要我們羨慕、只要我們渴望、只要我們來到你跟前,祢重來也不拒絕,祢從來都會將最好的賜給我們。我們要感激祢,因為在每星期,當祢準備豐盛的筵席,呼召我們到來的時候,我們都是飽飽的離開。我相信今天一樣,將來都是一樣。我們在此再次感恩。但願我們來到祢面前,就被祢的道喚醒,我們的生命得着祢的提醒、激勵,甚至得着改變,以至我們能結果子,將來我們見面的時候,我們能有所呈獻。再次多謝祢,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字,誠心所願。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