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1,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你聽見嗎?(許開明牧師)2014.7.27

語音(廣東話):
主題:你聽見嗎?
經文:馬太13:1-9-13;18-23
證道:許開明牧師


引言:
「你聽見嗎?」這句話,你說過沒有?

一位丈夫回家,推開門,見太太背著門正在看書,好像不察覺他已回家,於是便嘗試由細聲至大聲,喊「太太」三聲。 太太不耐煩回答說:「我已回答了三次,你聽到嗎?」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別人聽不見,其實卻是自己聽不見!是自己耳朵有問題!聆聽的障礙自古到今都非常普遍,常見的毛病有聽不清楚,聽不明白、聽不入耳、聽錯等等。

聽覺是人最早接觸外界的器官,早在母腹中胎兒已有聽覺,聽見媽媽的聲音。人離開世界時,最遲消失的感官也是聽覺。聽覺對人非常重要。有人聽道,常常有領受和得著,生命得到成長。有人聽道多年,生命卻毫無改變與成長。為什麼? 原因在於聆聽的障礙,這問題在耶穌時代曾經發生,今日依然出現,也因此引發耶穌說出著名的「撒種比喻」。

經文結構
全章結構安排已經把聽眾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聽見耶穌公開講論撒種比喻的「許多人」(1~3節);另一類是聽見耶穌後來單獨丶秘密解釋該比喻涵義,以及為什麼要用比喻教訓人的「門徒」(10~11節)。

從比喻的內容也能看見區分和對立。通常人稱這些比喻為「神國的比喻」,因為它們確實每個都談及「天國」的事情。13章的比喻談到:1)沃土和瘠土的區別,2)稗子和麥子的區別,3)天國之子與那惡者之子的區別。這些比喻的主題都與人在聆聽神國道理時的態度有關。

用比喻的原因:
人不愛畫公仔畫出腸,比喻的目的正是要人想一想!比喻需要闡釋,讓人發掘其中的意思,原來較說者直接表達的更多;比喻有奧秘成份,不是每個人都聽得明白,當中卻藴藏深意。大眾聽不明白,跟從主的門徒卻會明白。

天國的奧秘
新約裏的「奧祕」是指人從未知曉的事實。這些事若不靠屬神的啟示(揭開),是永遠無法明白的。不過,神現在卻把這些事向人啟示。13章12節耶穌把這些奧祕向門徒啟示,卻把群眾摒於門外,表面似乎是專斷的做法。可是主解釋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因為門徒相信主耶穌,所以得著更多。凡有(知識)的 ,還要加給他(知識),叫他有餘。凡有(財富)的,還要加給他(財富),叫他有餘。凡有(智慧)的,還要加給他(智慧)的,叫他有餘。有的,愈有;無的,愈無,連僅有的也奪去!愈懂聽道,愈有…

天國的力量不斷增長(31~33節),天國的「奧祕」(11節)之所以是「奧祕」,只因不是人盡皆知。門徒明白,得到道種,接受上帝的管治,就進入上帝國度。

比喻的結構
1 撒種的比喻,向大眾講論(1~9節)
2a 運用比喻的目的,向門徒說明(10~13節)
2b 解明撒種的比喻,向門徒說明(18~23節)

比喻大要 (太13:4~8)
土壤 結果 1.種子落堅硬的路旁 1.道種被飛鳥吃掉 2.種子落土淺石頭地上 2.道種很快便發芽,但沒有根;日頭出來一曬,就枯乾了。 3.種子落在佈滿荊棘的地 3.道種雖然發芽,但因為荊棘的緣故,沒法長起來。 4.種子落好土 4.種子發芽,長大結實,收成有一百倍的, 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撒種的方式
甲、「道」在路旁(太13:4):
如果種子撒落在這樣的地方 – 其實有些種子不論是用甚麼方法撒下去的,都會落到這種地方 – 它是決不會有機會進入泥土之內。聽了道,卻不明白的人,就是「聽見,不接受」「不明白」不單指頭腦的不領會、不瞭解,也有「不接受」、「不相信」的意思。聽見而不理會對方所講,或者是不重視,也可能是對講者或那道有成見。種子一旦落在路旁就不會被人理會,唯有空中的飛鳥會發現它的存在,然後吃掉。失去道!

乙、「道」落在土淺石頭地(太13:5-6)
就是「聽見,接受,但沒有根基」。在表面上只有一層薄薄的泥土,下面卻是石灰石的岩層。在石頭上面的泥土可能只有幾寸,落在這種土地上的種子,一定能夠發芽,而且芽發得佷快,因為這種土地很快就吸收到太陽的熱氣。可是泥土不深,種子的根往下尋找養料和水分的時候,所碰到的只是石頭,使種子飢渴而死,經不起陽光的照射。

『心裏沒有根』,,無法長久存在人的心裡。人不能只是喜歡聽道,卻沒有容許道長久存在心裡的決心。人就承受不起為義受到患難、逼迫,心中的道就會枯乾、凋萎,立刻就跌倒了。

丙、「道」在荊棘裡(太13:7、22)

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就是「聽見接受卻受世俗的誘惑影響」。荊棘的土地就是欺哄人的土地。撒種的人在撒種的時候,看見地表好像很乾淨。可是在地裏仍有茅草與蔓藤的鬆根,還有將要復生的雜草,以及四季生長的有害植物。 當雜草欣欣向榮的時候,好種就死去了。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就如同荊棘一般,會把人心中屬天的道擠住,叫道沒有健全生長的空間,以致於空有枝葉不能結實。

丁、「道」在好土裡(太13:23)
「道」在好土裡,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好土的泥層深厚,純淨並鬆軟,使種子可以深入,獲得它的養料,使它的生長不受阻礙,在好土裏的種子,會結出豐盛的子粒。

請問你的道種又如何?

突破聆聽的障礙
聽道者有時只注意講道者,忽略了道本身,怎樣講?是否有準備?是否動聽?是否有內涵?

聽道者往往忽略耶穌所說的,要準備好自己成為好的土,盛載上帝的道。接受上帝的道有好幾種方式,產生的結果是在於接受者內心的情況。任何話語的命運維繫於聽者,正如有人曾說:『一則笑話的成功,並不是靠說笑者的舌頭,而是在於聽笑話者的耳朵。』一則笑話如果說給一個具有幽默感,並且準備微笑的人聽,一定會達到目的。如果一則笑話說給一個無幽默感,不苟言笑或決不肯自娛的人聽,一定會招致失敗。

誰是這比喻中所警戒的聽者呢?
就是道種落在路旁的聽者。上帝的道無法進入某一種心靈之中,這就好像種子落在曾被許多腳跡踏過的硬土上一樣。

道在路旁的聽者。就是人不重視道,人拒絕所聽的道。
偏見可以使人對於每件他所不願意看見的東西瞎眼 不受教的靈能夠樹立一道不易攻破的障礙。 不肯謙虛受教的心。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曾說:「管理問題百分之六十來自溝通不良,溝通不良大半來自於缺乏聆聽。」「拒絕聆聽」容易在人際之間製造距離。想想下列情況:
別人還沒說完,就下了結論, 還沒聽到結局,就急著發表見解, 還沒聽懂、就要別人聽你說, 還沒有聽完,就先回答,結果就是顯出自己的愚昧,自取羞辱。 道在淺土的聽者。有一種聽者的心靈猶如土淺的土地。他是屬於一種未曾把事情經過深刻透徹考慮的人。

對於聽得的道,沒有晝夜思想,沒有根,得不到生長,慢慢枯萎。現代人對於每一種新流行的玩意兒都表示高興,很快就接受,不過也很快就丟棄。

道在荊棘的聽者。有一種聽者對於生活中許多的事物都發生興趣,可是時常把最重要的擠住了。現代生活越來越擁擠,越來越迅速,特徵是人逐漸忙得無暇祈禱。許多事佔據了他的時間,使他無暇研究上帝的道。他要參加許多會議,有價值的工作與慈善服務,使他留不出時間獻給愛心與服務的源頭。他的工作緊緊地抓住他,使他疲累得想不到其他的事。引起危險的並不是那些明顯的壞事,而是好事。因為『次好的永遠是最好之勁敵。』現代人有許多思慮、角色、身份…工作抓住人、嗜好抓住人、學業抓住人。我們聽到道,卻無時間去消化去實踐。

道在好土的聽者
。還有一種人如同好土一般。他接受上帝的道有四個階段。
像好土那樣,他的心靈是開啟的,他聽見、聽明上帝的道。 他準備聽從。他決不會因為過分驕傲或過分忙碌,以致不能聽見。有許多人如果能夠簡單地停下來,聽從智慧朋友的忠告或上帝的聲音,一定不會遇到那些令人痛心的事。 他明白。他徹底想過整個的事情,並且知道這事對於他個人的意義,準備好要接受。 他把所聽見的道轉變為行動,使好的種子結出美好的子粒。真正的聽者,就是那聽見,瞭解並遵從的人。 怎樣成為好土?
我們需要突破聆聽的障礙!耶穌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太13:9)
聆聽,好像是一個很簡單的舉動,但正如「聆聽」二字的寫法,「耳」朵,只是其中一個部份,還需要「令」人覺得被聆聽,及「一心」一意地聆聽別人。聆聽並非只用耳朵,更要投入、要用心、用眼,要有同情才起真正的作用。總之,聆聽是一種藝術。

※ 不要常常說:「我明!」
幾年以前,有位智者說:「當有人來給你訴說他的問題,千萬不要隨口說:『我明白,我明白。』對人對神也不要如此!當然,我們對他頻頻說:「我明白」,是有意使他放鬆,消除他的緊張,但是很多時候結果是適得其反,使對方生氣,令他失望。聆聽是重要的,因為聆聽的好壞,所產生的後果很大,為訴說的人,為聆聽的人,都有很大的影響。

※ 聆聽是一種藝術
所謂藝術,就是做事的適當方法和熟練技巧。有所謂繪畫的藝術、唱歌的藝術、寫作的藝術、彈奏鋼琴的藝術。藝術包含某一程度的熟練,這熟練是由小心的學習,恆久的操練,不斷的改善,加上熱烈的願望而逐漸積聚而成的。聆聽作為一種藝術,有很高的要求。諺語有云:「訥於發言而敏於聆聽。」

※ 聽比講重要

一般人會欣賞一個有口才,說話滔滔不絕的人,而不會欣賞一位懂得聆聽的人。其實上帝造人一個口,兩個耳,可見聽比講來得重要。一般人都覺得發言比聆聽要容易得多,因為聆聽需要克制自我。

聆聽必須把注意力從自我身上轉移到他人身上,以便進入他人之內,而注意他人常是一件吃力的難事:不睬不理、不聽不聞,才是最容易的。此外,我們大家都免不了有成見偏見,以及先入的觀念,這些都是聆聽藝術的勁敵。

一個懂得聆聽的人容易被上帝的道感動;反過來這人也會感動家人,親友,他的社會、國家、全世界。

※ 「聆聽」和「聽聞」不同

聽聞比較被動,是單向的接受,聆聽則是有意識的保持警覺,努力注意訴說者的言詞,和有意表達的意思。所以,聽道是「聆聽」。

※ 聆聽是一項發現或發掘
當我們聽道,或聽演說,或學術會議,或與人飲茶,或看新聞報導,或聽音樂,或聽古典音樂、流水聲、雀仔的叫聲、行雷閃電,我們常能有所發現或發掘寶藏。

但是, 言詞不一定是一句有聲的話語,而可能是一個顧盼、一個手勢、一脈眼神、甚至少許的靜默。如果我們只留意發聲的言詞,我們也許只能得到一些片面的零星資料,甚至或許根本沒有接觸到對方的真正問題。因此,除了言詞的意義之外,還必須注意言詞的聲調、面部的表情、說話的快慢、以及在訴說途中的停頓和靜默。基本上,聆聽就是關愛。

※ 聆聽是多方面的使用
我們能夠用耳朵、用頭腦、用情感、用心靈聆聽。
有時,我只用耳朵來聽,只感到言語的聲波敲擊我們的耳膜。有時這些聲音是有意義的,這時,我們當然會高興聽下去 。 我們也能夠只用頭腦來聽,這時,我們很容易覺到對方來意不善,有意向我們挑戰。當對方提出一種想法,或一個觀念,我們就在心中盤算怎樣招架,甚至如何反擊;我們一面聽他講述,一面在心中搜尋質疑,安排論證;並等候機會殺出,指證他大錯特錯。有時我們只用頭腦來聽,討論一下子就變成辯論,對話很快就變對抗。聆聽,不要只偏好「用腦」。聆聽三步曲:1用耳去聽,聽清楚每句話、2用腦去聽,分析所講的是否合理?3用心去聽,就是試著進入他的內心 用心去聽,就是試著進入他的內心,「穿著對方的鞋子行走」;就是以他的觀點看事;在適當的時機,提出適當的問題,為了要明白他所說的,就全神灌注地靜聽,確認當前的問題;顯示我們見到實有一談的價值,並表示衷心的感激,因為他信任我們,給我們分享他個人的、內心的感受。這樣的聆聽,才可以說:「聆聽就是愛。」 如果頭腦和心能夠學習去聆聽他人的思想和心靈,愛護、和關懷的花朵就會盛開,並使人們和睦相處合而為一。只有真正的聆聽可以彌補裂痕,摧毀藩籬。拒絕聆聽,則製造冷膜,離間人心,產生仇恨。

※ 聆聽是一種治療
交談不一定有治療力!講話能夠喚醒他人,也能夠激怒他人,但本身不一定治療的能力。

開始聆聽,便要開始治療的進程。嘗試學習聆聽風、聆聽樹、聆聽鳥、聆聽自己、聆聽天鵝(媽媽、太太、仔女),聆聽上主。在明華堂,常常可聽見鳥兒求偶的聲音。聆聽一個人,每天聆聽,即使每天五分鐘也好。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學習聆聽,大家都會更加健康。當聆聽是一種出於真心的關懷的時候,它就帶著醫治的能力,能給憂傷的心靈帶來極大的安慰。

聆聽需要專注,同時要主動,也必須用心。專心聆聽對方的分享,傾聽他人的心事,聽他訴苦,瞭解他,而不急著給予建議,也不急著告訴他下一步該怎樣做。因為訴苦的人在當下所渴望的就是有人肯瞭解他、關心他、願意多聽他,讓他能宣洩自己積壓的情緒,所以「快快地聽」、「專注地聽」是很要緊的。當你進入對方的心靈世界、明白他的感受、為對方的難處流淚、為他禱告,這最能感動人心。

※ 被動和主動的聆聽
容我以另一個角度來說:聆聽能有兩種情況,被動的聆聽和主動的聆聽。這裡,我們不是在講論無心的聽聞,而是有意識的,集中注意力的聆聽。然而這樣的聆聽也可以分為被動的,或是主動的。

所謂被動的聆聽,是以接受的心境去聆聽,而主動的聆聽則是同時以分析和批判的態度去聆聽。如果我們要聆聽全部的意義,我們應努力以被動,即接受的心境去聆聽,為了聽到對方所訴說的一切,而不是我所希望聽到的,或要求聽到的東西。

許多做父母問子女問題, 子女的回答常令他們不開心。因為不是他們他們的期望。(例:父母期望好成績的兒子去學醫,兒子卻選擇讀「音樂」)今日香港社會有個不好的現象,有些政府官員說話,或內地官員說話,無論他們說甚麼?某些對他有成見的人都聽不入耳,以致造成社會矛盾,連正話、好話都失去。真正被動式的聆聽,我們對自己不作什麼佈局,而是讓對方的言詞自然地流入我的耳朵之內。唯有在這種情況下,言詞的意義,其他的表達,才能原原本本地吸收消化。不然的話,我們聽到的,可能不完全是訴說者的原來的意思,而是我們自己的理論和期望的反映。

實際上,良好聆聽的標準就是:被動的和接受的心境。存有這種心境的聆聽者,在他看來,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個人不能轉移的權利。每一個人都應尊重他所說的,他絕不把前來訴說的人,分門別類的,配置在鴿籠裡。「如果我要人尊重我的話,我也要尊重別人的話,聆聽就是尊重!」

※ 耹聽,需要快過講話
雅各書1:19經文說:「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的說,慢慢地動怒。」今日的政教問題、政府白皮書等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的說,慢慢地動怒。父說:「請講慢些,孩子,你講得好快!」兒子回應:「阿爸,不是我講得快,而是你聽得太慢!」讓我們多用理解的耳朵聆聽,用充滿愛的語言說。「快快地聽,慢慢地說。」多聽,少論斷,多理解,少批判。多聽別人怎麼說,不要動輒指摘別人。而要耐心聽,聽清楚對方在說什麼,想要表達的是什麼,讓我們多一點體恤和耐心,不要心浮氣躁。

※ 聆聽,要專心與尊重
一個人向你說話,只希望你能聆聽。其實,你只需要聽,可以不說話的。我卻見過有子女原本想把某件事告訴父母親,最終卻變成父母向兒女訓話,雙方不歡而散!聽人說話的時候要專心聽,不要顯出「無聊」的樣子,或露出一副「我早知道了」的表情。不要打斷對方的談話,要讓對方完整地把話講完,即使他有很多抱怨,也要耐心聽完,因為「傾聽就是尊重」。如果對方還沒有說完你就打斷,會讓對方感受到他所說的毫無價值,不值得你留意,這樣一來就顯出你對他的輕視。希波的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有言「請你、我,大家一起把傲慢放在一邊。請我們中任何一人千萬不要自以為擁有全部的真理。讓我們尋找真理,猶如尋找什麼未知的東西。讓我們以熱愛、以真誠尋找真理。我們中誰也不魯莽,誰也不冒昧,自以為找到了所有的真理,如果我質問你太多,也請你讓我聆聽你。請讓我同你交談對話,因為在我方面,我並不冒昧地認為,我已經完全瞭解了你。」

我們需要一種開放的氛圍和胸襟。無論是你,或者是我,都不以為自己擁有全部的真理。我們每一個人都獨一無二的,包括我們的過去,我們的現在,我們的將來。我們需要彼此聆聽。我們需要聆聽生命,聆聽經驗,聆聽他人,也必須答覆他人。懷抱他人,把他溶入我內,為了完全瞭解他人而努力不懈。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聆聽的能力,也有作出回應的能力,以及建立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的能力。

在我講道生涯中,曾經遇過一位對我很有鼓勵的弟兄(現已離世),他每次都愛坐在最前,很用心的聽道,總帶著微笑向著我,有時會點頭示意。若有不同看法時,他會約我食飯提出來討論。這位弟兄,有事跟他商討時,他會細心聆聽:當人跟他說話的時候,他會暫時放下手邊的工作,放下書報,離開電腦,放下手機,看著對方的眼睛。他很用心地聽我講話,我就感到很溫暖、被尊重。他多聽別人說話,自己肝卻不多說話。

※ 聆聽要用情
這裡有兩個名詞值得我們思索一下它們的意義,一個是同情(sympathy),另一個是移情 (empathy)。

同情是有同樣的感受;這是一種心境,雙方互相分享對方的情緒、感覺、情景,形同身受。

移情是一種投射的能力,把一個人的性格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把後者成為前者的化身。我們愛誰,就生活在他身上。偉大的演員就有這種能力,能夠投入劇中人的性格和行動舉止。

※ 聆聽三要:專注、接納、不批判
如何要「令」人覺得被聆聽?最重要的是聆聽者在過程中保持三個基本態度:「專注」、「接納」及「不批判」。

分享者可以在一個舒適、平和的氣氛下,放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使他們覺得安全、被尊重及無壓力。除了這三個基本態度外,聆聽者更需要放下自己的經歷、概念及想法,才能專注地聆聽分享者說話的內容。最近讀過一篇文章,提醒我聆聽的技巧:

第一,聆聽者要如鏡子般「一心」的如實反映分享者的情況,在傾訴的過程中,分享者可以對自己的情況有更完整的檢視,從中找出另一個角度的看法來瞭解自己當時的情況或情緒。

第二,聆聽者應該如影子般「一心」跟隨及陪伴分享者,隨著分享者的步伐,讓他們主導談話。值得注意的是聆聽者有時會側重於自己「想聽」的範疇及方向,不自覺地主導及帶領整個分享,因此應該讓分享者表達想說和想分享甚麼。

第三,聆聽者應該如棋子般「一心」跟隨棋手,面對困局及勝局。

※ 聆聽,要先忘我
我們常常只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而沒有為別人多想,結果當別人說話的時候我們沒有留心聽。箴言18:13 經文說:「未曾聽完先回答的,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很多時候我們只想著自己心裏要講的,而沒有耐心好好聽完對方所講的話。我們容易在聽人講話的時候心不在焉,一面聽,一面心裏在想著自己的事情。

有一次,集盲、聾、啞殘缺於一身的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在一所大學演講,會後一位同學走到她前面問她:”海倫凱勒女士,請問一個人要如何才能獲得最大的快樂?”這位同學大概是從海倫凱勒身上得到了許多啟發和感觸,所以問了這麼樣一個問題。

對這個問題,海倫凱勒(Helen Adams Keller)的回答很簡潔、很有力,她只簡單地說了兩個字:”忘我。”Forget yourself. 忘掉你自己吧!很多時候我們太多顧念自己,無論做什麼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顧念自己的感受。

當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時,我們活著就很痛苦。人際關係的突破始於「忘我」。若是你過去只在意自我的表現而忽略與人的關係,沒有忘我地投入,讓我們有一個全新的開始。

※ 聆聽,開放心靈讓上帝說話
蘇格拉底告訴我們,自從孩童的時候開始,他不時聽到一個聲音,他稱之為「神聖的記號」,這是指從人的良知發出的聲音。這聲音禁止他做某些事情。有時候,這聲音可能是一個明確的指示;有時候可能只是預示未來的好運或惡運。

現代心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為「內在聽聞」,並指出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法國的聖女貞德在十三歲那年,感受到一種內在的催促,形容為「祂(上主)的聲音」,催促她自敵人的手中拯救法國。這些來自上天的聲音只是發自他/她們良心的呼聲嗎?還是另外的一件事情?弗洛伊德的門生心理學家特奧多爾‧列伊克(Theodor Reik)出版了一本書,書名是《用第三隻耳朵聆聽》。這第三隻耳,就是上主的聲音。上主的兒女,多在安靜耹聽上帝的聲音,使你得著智慧,更新,和進步。

結語:各位,今日的講道,你聽見嗎? 願你聽見、聽明、也聽從!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