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永遠只是男人的某某?(林豪恩先生)2022.11.13 – Are Women Only the Appendix of Men?
講題:女人永遠只是男人的某某?
經文:路加福音20章27至38節
講員:林豪恩先生
一.引言
2022年9月13日,伊朗首都德黑蘭22歲女子阿米尼(Mahsa Amini)因為違反頭巾法而被道德警察逮捕。三日後,她在被拘留期間死亡,當局宣稱她的死亡與心臟病有關,但人們懷疑她的死另有原因。年輕女孩因為頭巾沒戴好就死去,引發了部分伊朗民眾再次關注女性的處境,他們上街要求「正義、自由、不要強制頭巾」,至今,事件仍在發展中。
在另外一個地方,2021年8月政權易手,新政府發佈了各種限制婦女自由的法令,例如禁止她們在沒有男性監護人的情況下從事政府工作、接受中等教育,以及旅行超過45英里(72公里)。
這些要有男性監護人的限制都只是施加於女人,而沒有施加於男人,令人想起文獻記載古時對女性「三從四德」的要求。「三從」,指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從這些要求所來看,暗示女人是甚麼呢?女人必須是男人的某某嗎?耶穌時代的撒都該人似乎也懷著類似的觀念,在今天的福音經課中,我們就聽見他們問:「當復活的時候,她是哪一個的妻子呢?」撒都該人的觀念似乎認為,女人的身分是男人的妻子,在生是;如果有將來,將來都只有是。這樣的講法,不禁令人疑惑,難道女人永遠都只是男人的某某?
二.照顧還是擁有?
讓我們回到經文細讀撒都該人提問的背景及具體內容:
20:27撒都該人常說沒有復活的事。有幾個來問耶穌說:
20:28「夫子!摩西為我們寫著說:『人若有妻無子就死了,他兄弟當娶他的妻,為哥哥生子立後。』
20:29有弟兄七人,第一個娶了妻,沒有孩子死了;
20:30第二個、第三個也娶過她;
20:31那七個人都娶過她,沒有留下孩子就死了。
20:32後來婦人也死了。
20:33這樣,當復活的時候,她是哪一個的妻子呢?因為他們七個人都娶過她。」
撒都該人提出這個問題,是否真正關心那個女人呢?這也值得懷疑,因為經文提示撒都該人來問耶穌這個問題,用意是藉著這個問題指出復活的荒謬,證實他們否定復活的立場。不過,真心也好,假意也好,問題往往反映出問問題者的假設或信念。在撒都該人的眼中,似乎女人就只是某人的妻子,他們對女人的這種觀念是有根據的,他們所說的摩西律法記載在申命記25章:
25:5「弟兄同居,若死了一個,沒有兒子,死人的妻不可出嫁外人,她丈夫的兄弟當盡弟兄的本分,娶她為妻,與她同房。
25:6婦人生的長子必歸死兄的名下,免得他的名在以色列中塗抹了。
25:7那人若不願意娶他哥哥的妻,他哥哥的妻就要到城門長老那裏,說:『我丈夫的兄弟不肯在以色列中興起他哥哥的名字,不給我盡弟兄的本分。』
我們懷疑撒都該人的問題並不是出於關心那位女人,翻查摩西律法,相關的條文明言這種安排的目的是「25:6婦人生的長子必歸死兄的名下,免得他的名在以色列中塗抹了」,這就是「盡弟兄的本分」的意思。雖然條文沒有明言照顧寡嫂是目的,但在當時的社會處境中卻產生了照顧寡嫂的功能。
試想像在「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古代社會,女性的身分依附於男性,弟娶寡嫂這種安排就給予了寡嫂身分,現實上產生了照顧寡嫂的效果。在古代社會,人們關注的是存傳宗接代,其實,在女人來說,她們盼望的豈不也是生孩子嗎?你還記得信心之父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生下以撒之前最苦惱的是甚麼事嗎?對了,就是未能生孩子。你有沒有留意(撒母耳記上1:8)撒母耳的媽媽哈拿「哭泣、不吃飯、心裏愁悶」,所謂何事呢?就是因為未能生孩子。摩西律法寫著「她丈夫的兄弟當盡弟兄的本分,與她同房。婦人生的長子必歸死兄的名下」。當寡嫂成功生孩子,為亡夫續後,承接亡夫的田地資產,寡嫂生活就有所依靠。現實一點來想,在古代社會,對一個女人來說,你認為丈夫重要還是兒子重要呢?我們可以從撒母耳的媽媽哈拿的故事得到一點啟發。當哈拿「哭泣、不吃飯、心裏愁悶」的時候,她丈夫以利加拿對她說:「哈拿啊,你為何哭泣,不吃飯,心裏愁悶呢?有我不比十個兒子還好嗎?」你猜猜哈拿的丈夫這些甜言蜜語能否令哈拿重現笑顏呢?後來,哈拿終於笑逐顏開了,「哈拿禱告說:我的心因耶和華快樂;我的角因耶和華高舉。我的口向仇敵張開;我因耶和華的救恩歡欣。」(2:1)發生甚麼事呢?因為哈拿終於生了一個兒子,就是撒母耳!
摩西律法中亡夫的其中一位兄弟要娶寡嫂爲妻這安排一方面是「盡弟兄的本分,為兄弟留後」,同時為那位喪夫的寡婦賦予身分,令她可以繼續在社會中正常地生活,這種安排發揮了家人之間互相照顧的功能。但撒都該人可能想得太遠了,當他們問:「這個女人是誰的妻子?」他們似乎把男人視為擁有者,把女人視為被擁有品。按著撒都該人對女人的觀念,這個女人被七個男人擁有過,她到底是屬於誰的呢?他們的問題令他們困惑,因為他們自己深陷於對女人的照顧責任和擁有權的迷思之中。相信沒有人否定人是需要互相照顧的,不單是女人需要被照顧,男人也需要被照顧呢!但照顧責任不等於擁有權,被照顧者也不等於附屬於照顧者。如果有人以照顧你之名,把你視為他的擁有物,要你依附於他,取消你的獨立自主,可能你會感到不妥當。若用我們現在的觀念來照顧寡嫂,還給她如男人一樣的財產擁有權就可以了。這樣,她就可以繼承家庭的資產,有資源繼續生活下去。
某些狀況之下,個人未必有足夠資源,因此,仍是需要互相照顧。例如不幸患重病要長期治療,治療費用從何而來呢?在某些地方,病人因此就傾家蕩產,或者負債累累。在香港的公立醫院,住院收費好像仍然是一百元一日,你知道為甚麼是一百元嗎?我曾經在一個醫療講座聽到,原來那一百元是一日三餐的大約成本。那麼,醫療費用呢?原來醫療是免費的。參加者都感到驚訝,為甚麼會是免費的呢?講者解釋說,當時香港跟隨英國的醫療政策,他們認為國家有責任照顧人民的健康,因此國家負起了人民的醫療費用,沒有人會因為沒有錢而得不到治療。錢從何來呢?當然是從人民而來。這樣的制度,讓人民參與互相照顧。人民負起了互相照顧的責任,然而每個人,無論是男還是女,不會因此歸附於另一個人,仍然是獨立及自主的。
三.「當下投射終末」還是「終末塑造當下」?
對於撒都該人的假設性問題,耶穌如何回應呢?
20:34耶穌說:「這世界的人有娶有嫁;
20:35惟有算為配得那世界,與從死裏復活的人也不娶也不嫁;
20:36因為他們不能再死,和天使一樣;既是復活的人,就為上帝的兒子。
20:37至於死人復活,摩西在荊棘篇上,稱主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就指示明白了。
20:38上帝原不是死人的上帝,乃是活人的上帝;因為在他那裏,人都是活的。」
順著撒都該人的問題提及的在生狀況及復活狀況,耶穌用了「這世界」和「那世界」來區分。撒都該人本來就不相信有「那世界」,不過,如果真的有「那世界」的話,「那世界」會是怎樣的呢?按撒都該人的推想,「那世界」只不過是「這世界」的延續。如果,女人在「這世界」的身分是男人的妻子,在「那世界」都仍然只是男人的妻子。如此推想也難怪,人們都習慣以現在推想將來,在宗教上以人類社會狀態投射神靈世界。
民間信仰神明多不勝數,誰比較大、誰管什麼你搞得清楚嗎?有人認為,「玉皇大帝」原來不是最大,祂算是神界的CEO,其上還有董事長太上老君及董事會。關於土地問題,應該找誰呢?土地公相當於村里長、城隍爺是省市長、而地后則是國土部部長。農曆年底為甚麼要拜灶君呢?人間有賄賂官員的現象,人們對天上神明也行這一套。因為灶神監察人間善惡,並在年底稟報天庭。農曆年底送神日,人們很謹慎的祭拜灶君,供奉肉食、糖餅、茶酒、水果等等,還要把糕點、糖漿、糖粉之類的甜食塗在灶君圖像的嘴上,希望灶君不在玉帝那裏講自己家的壞話,以避免上天的責罰。
耶穌卻指出,「那世界」並不是「這世界」的延續,「這世界」和「那世界」不是時間上的不同,而是性質上的不同。耶穌指出,配得那世界,與從死裏復活的人,是不能再死的人,都是活著的人。「那世界」既然沒有死亡,就完全沒有兄弟死去留下「寡嫂」這現象;既然沒有死亡,也就不存在在生兄弟娶寡嫂爲妻「為兄弟留後」這需要。「那世界」是一個不再一樣的世界,到底我們要用「這世界」去投射「那世界」,還是用「那世界」來指導「這世界」呢?即是說,我們要用暫時的當下去投射永恆,還是以永恆來塑造暫時的當下呢?
耶穌指出,「那世界」「從死裏復活的人也不娶也不嫁」,那麼,到時女人的身分如何定義呢?她不再是男人的女兒,不再是男人的妻子,不再是男人的母親,她是誰呢?這些問題,為甚麼不反過來問男人?男人的身分又如何定義呢?回答可以很簡單:男人就是男人!那麼,為甚麼不能用相同的回答來定義女人呢?女人就是女人!耶穌提示,在「那世界」其實不需要把男人和女人對立,男人不是女人的某某,女人也不是男人的某某,因為耶穌說:「既是復活的人,就為上帝的兒子(女)」。在「那世界」,沒有人被其他人所擁有,因為所有人都屬於上帝。
撒都該人以「這世界」,尤其是在他們當時的歷史時空中的婚姻狀況去投射「那世界」,以為「那世界」也是如此;耶穌提醒我們,反而應該以「那世界」為願景去指導「這世界」前進。聖經也有以婚姻來描述上帝與人的關係,例如保羅在以弗所書論都婚姻時,大家看見字裏行間的夫妻關係和神人關係的互動:
5:21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
5:22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
5:23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他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
5:24教會怎樣順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樣凡事順服丈夫。
5:25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
最後,保羅清楚指出:
5:31為這個緣故,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5:32這是極大的奧祕,但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
保羅強調「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這種「這世界」可以體會的親密,其實是「那世界」基督與教會,或說神與人的親密的預嚐。到底是怎樣的呢?那麼多親密的需要和渴求,如何可能被滿足呢?保羅說,這是極大的奧祕。詩篇23篇的詩人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不致缺乏,可以譯為「沒有其他需要了」。奧古斯丁曾說:「上帝造人時,在人的靈魂裏留下一個像上帝的形狀一樣的破洞,因此只有當人找到上帝時,才能彌補心靈的空缺。」在「那世界」,我們對親密關係的需求,都將會一無所缺。
馬丁路德金牧師展示出以「那世界」來塑造「這世界」的見證,他看見遠象:「那時,上帝的所有兒女,黑人和白人,猶太教徒和非猶太教徒,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將手攜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靈歌:「終於自由啦!終於自由啦!感謝全能的上帝,我們終於自由啦!」因為他對「那世界」的熱愛,成為了改變「這世界」的動力,推動著「這世界」向著「那世界」前進。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
地址 Address |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
|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
相關:
# TAG
EN English MONDAY MANNA 中國成語 以色列 以色列新聞 你累了嗎 保捷 信仰見證 出埃及記 利未記 創世記 劉國偉 原文解經 國度禾場KHM 天人之聲 天堂 奇妙的創造 妥拉 妥拉人生 家庭 市井心靈 張哈拿牧師 愛情 敬拜 智慧 梁永善牧師 歳首到年終 民數記 清晨妥拉 漫畫事件簿 為以色列代禱 琴與爐 申命記 真理 知識 研經課程 箴言 考門夫人 聖經 荒漠甘泉 見證 週一嗎哪 靈修 靈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