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2,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外人在摩押地(陳南芬教授)- 2009.10.11

題目:外人在摩押地
Aliens in Land of Moah
證道:陳南芬教授

大家好!不知道我們當中有沒有飄泊異地、客居他鄉的經驗呢?其實我估計在座當中,應該有很多都不是本地人,對吧?不知道大家在外地居住的經驗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呢?當時候有沒有住在那裏的本地人幫助你適應新環境呢?還是你要拚命地去找同鄉朋友幫助你呢?我想如果有語言不通的情況,可能是更加的困難吧!

在當今發達時代,要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當然沒有十年前那麼辛苦,我們可以在舒適的家裏或網吧上網,通過 google、百度等,就可以下載我們所需要的資料,譬如:天氣情況、當地歷史、經濟、貿易、購物、交通情況,以及飲食習慣和文化風俗等等;你甚至可以到google map輸入你要住的地址,就可以看到並熟悉一下周圍的環境如何;如果有言語差別的話,在網上也可以找到一些初級的語言課程來補習當地的語言,做好搬遷預備。

我想我們有很多大陸的學生來到神學院,其中有一位姐妹很厲害,沒到香港之前,就買了粵語的連續劇,學了一下廣東話,現在雖然到香港只有一年,但廣東話講得非常好,是我們神學院其中一個很好的榜樣。

這些都是我們在科技發達生活的好處,但是我們卻可以想像一下,在聖經時代,要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居住,是有多麼的困難呀!路得記除了告訴我們,這摩押女子怎樣當了大衛王的祖先,它也描述了當時的社會怎樣去接待外來的人,今天我們就從這個角度來讀路得記,讓聖靈來教導我們。

故事開始的時候,以色列國正遭遇飢荒,伯利恆有一家人就逃到摩押去,故事開頭表明當時正處於士師時代,那時以色列人民已經逃離埃及的掌控,並剛剛結束曠野時期,定居在應許之地,也就是說距離曠野飄泊的日子不是太久,要是這樣子的話,這一家四口選擇摩押去逃難,應該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為什麼這麼說呢?

如果可以參考以色列的地圖,你會發現從伯利恆當時可供搬遷的地,只有亞捫和摩押,但能夠選擇的就只有摩押,因為士師記十一章告訴我們,亞捫是富有侵略性的,而摩押沒有攻擊以色列的意圖,然而這一家四口,遷居摩押卻並非沒有危險,因為通過民數記和申命記,我們知道以色列人和摩押人的關係曾經像仇敵一般,但是這一家四口到了摩押,卻把摩押當成了自己的家鄉,儘管以色列的飢荒過去有一段時期了,這一家卻選擇繼續留在摩押定居了來,原因會是甚麼呢?

我的家人陪我到英國深造的時候,遇見一連串不愉快的事件,就是跟我們租房子和跟BT(就是電話公司)接觸的一些負面的經驗,這些讓我們深深品嚐到被英國人欺壓的感覺。之前我們是宣教士,去過很多地方,住過至少有一年或是更長的經驗,都沒有那種負面的經歷,所以我的先生特別不喜歡英國,到今天還是在唸英國的不好,你現在叫他去英國,他才不肯呢!同樣的,如果你對某個地方有負面的經歷,而可以選擇到另一個地方去,你一定選擇使你不愉快的地方,但是如果你的經歷都是順利、愉快的,你就會對那個地方產生一種依戀不捨的感覺。

我們應該可以肯定這一家四口到了摩押之後,受到當地居民很好的招待,摩押人還把他們兩位樣貌出色的女子嫁給這一家的兩位公子,於是這一家四口一直沒有回國的念頭,並決定在那裏立地生根,摩押人也不介意這一家四口所敬拜的神,跟他們的不一樣,總而言之,摩押人好像對這家人很好、慷慨、又肯接納這家外來的人,使他們都不想回國了。不幸的是,這家的男丁都死了,家婆拿俄米在那痛苦的經歷之後,才決定回國,她兩位摩押媳婦卻是那麼的孝順,明知家婆要回國重新生活,她們卻因為忠誠而不顧自己生命危險、適應能力、生活情況,也沒考慮到以色列會排斥她們等等,一心一意堅持要跟著家婆。拿俄米是費了很多的淚水和勸解才能夠說服其中一個媳婦不要跟她,但是路得緊緊抱住她的家婆,拿俄米也沒辦法了,只好同意路得跟著她。

之前是有以色列人到摩押去,受到摩押人優越招待,現在我們來看一下,以色列人又怎樣招待路得這摩押來的寡婦?

在基督教傳統,一提起路得記就很快的斷定,路得能夠成為大衛王的祖先是她的榮耀,因為路得顯出她對以色列人的忠誠,所以上帝賜下這個福份給她,這無疑是以色列禮儀的角度所做出判斷,但是如果路得有機會發表她的心聲,她的故事又會是怎樣的呢?路得和她的家婆拿俄米一到達伯利恆,便遇到了幾個巧合。

第一個巧合:就是大麥收割的時候。路得向她家婆請安去收割──根據申命記二十四章19節:「你在田間收割莊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這樣、耶和華你 神必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

第二個巧合:就是路得在拿俄米丈夫的親戚大財主波阿斯的田地裏收割。

第三個巧合:就是波阿斯又恰好從眾多的貧窮人,就是寄居的、孤兒寡婦中,偏偏注意到路得,並且恩待她。

故事就這樣的發展,收割一完成,拿俄米很快的就吩咐路得,要照她的計劃這樣、那樣做。第三章2節,拿俄米對路得說:「你與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處、波阿斯不是我們的親族麼.他今夜在場上簸大麥、你要沐浴抹膏、換上衣服、下到場上、卻不要使那人認出你來、你等他喫喝完了、 到他睡的時候、你看準他睡的地方、就進去掀開他腳上的被、躺臥在那裡、他必告訴你所當作的事。」就是要趁波阿斯成為拿俄米的親族,「掀開他腳上的被」是性交的微婉語,所以這個計劃是需要路得願意跟波阿斯過夜。在第三章1節中,拿俄米解釋她的動機,即是幫路得找到一個安身之處。

有幾樣東西可能必須解釋一下:第一,就是在第二章波阿斯與路得的對話當中,波阿斯不斷稱呼路得「女兒」,這裏包涵兩個事實── 一、波阿斯的年紀比路得應該大很多;二、波阿斯應該有妻子和自己的孩子了。第二,所謂救助人的意思又是甚麼呢?其實在申命記二十五章5-10節:「弟兄同居、若死了一個沒有兒子、死人的妻不可出嫁外人、他丈夫的兄弟當盡弟兄的本分娶他為妻、與他同房。婦人生的長子必歸死兄的名下、免得他的名在以色列中塗抹了。那人若不願意娶他哥哥的妻、他哥哥的妻就要到城門長老那裡說、我丈夫的兄弟不肯在以色列中興起他哥哥的名字、不給我盡弟兄的本分。本城的長老就要召那人來問他、他若執意說、我不願意娶他.他哥哥的妻就要當著長老到那人的跟前、脫了他的鞋、吐唾沫在他臉上、說、凡不為哥哥建立家室的、都要這樣待他。在以色列中、他的名必稱為脫鞋之家。」

(我第一次到大陸的時候,就發現大陸的人很喜歡吐沫、到處吐沫,那麼我每次讀到這裏的時候,不可以想像… 可能古代以色列人他們也很喜歡吐沫,只是現在找到機會可以吐沫在人的臉上,我自覺這非常有趣。)

我們回到這個特別的風俗(不是吐沫的風俗),乃是要幫兄弟傳宗接代,這個目的就是好讓死者可以有後代繼承他的產業,所以這個救助人他應該也有自己的孩子,繼承他自己的產業。

第三點要解釋的是,從某一方面我們可以說,拿俄米是為了她和路得兩個的將來著想,而編了這個計劃,但是在第三章裏,路得只有順服,沒有表達出她對這個計劃的意見;還有路得當晚在床上跟波阿斯過夜時,才發現其實還有一個更親的親戚有權救助拿俄米的,路得當晚可說是冒險犠牲了自己。

第四,不曉得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當天不是拿俄米跑到場上很認真跟波阿斯談判這件事呢?當時的社會,若一個女性有長輩的身份跟男性談話是允許的。但拿俄米沒有這樣做,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波阿斯肯定會拒絕,因為還有一個更加親的親戚有權救助拿俄米,所以說這個計劃可算是一個圈套,波阿斯若是一個君子,不能不為他喝醉時所做的一切不負責任,況且這個女子是路得,是他有責任照顧的遠親。路得,這外女,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她的真誠就是要服侍她的家婆,願意跟她相依為命過日子。恰巧她跟著收割的人都沒有欺負她,又受了波阿斯的恩典,可以跟著他的使女們收割、休息、吃飯,若拿俄米沒有想出這個妙計,可能路得繼續在波阿斯的田地裏幹活吧。

路得這女子,真的是一個外族的好榜樣,在她家鄉時,沒有虧待過外族的家婆;到陌生的地方時,也沒有違反外族的風俗習慣,她既樸實又順從,婦女們都稱讚路得的孝心比七個兒子更好,這稱讚也成為拿俄米的福份。路得對她外族的家婆忠誠、信任並孝順,從拿俄米對路得這外族女子的態度中,我們也找到同樣的尊重和招待嗎?

現在就讓我們反省一下,我們到底為了周圍外來的朋友們,做了些甚麼呢?我們怎樣招待他們呢?是像摩押人那樣,讓外來的、有難的人感受到歡迎和接納,還是使他們感到孤獨、冷漠和排斥呢?還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路得記非常注重忠誠、信任和尊重等內在品格,但我們的品格又怎樣呢?是否在內心裏看不慣、看不起他們,甚至厭惡、冷漠他們呢?也許我們都知道應該接待外人,但是我們是出於甚麼的動機呢?是真的出於愛心和尊重嗎?或者是趁著他們對我們的制度、規則和風俗習慣還不太了解時,把他當作我們獲取自己利益的工具而利用他們呢?

結束之前,想提一句經文給各位弟兄姐妹,希伯來書十三章2節上:「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

我們一齊禱告:上主,沒有祢的恩典,我們今天沒有可能在這裏跟我們的弟兄姐妹一齊分享祢的愛,慶祝祢的救恩,今天祢的聖靈所感動我們的,給我們力量去改變我們自己,幫助我們去體貼他人,使他人都能從我們的榜樣中榮耀祢的名,我們這樣禱告,奉我們救主聖名,阿們。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