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12,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伯大尼的筵席(林豪恩先生)2013.3.31

語音(廣東話):
題目:伯大尼的筵席
經文:約翰福音12章1-8節
證道:林豪恩先生

一. 引言
英國文豪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以法國大革命為時代背景所撰之名著-《雙城記》開場之引言說: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
這是篤信的時代,也是疑慮的時代;
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
我們什麼都有,也什麼都沒有;
我們全都會上天堂,也全都會下地獄。

法國大革命這樣氣勢磅礡的大時代,與伯大尼小村莊的一頓晚飯有甚麼關係呢?相信沒有人認為有需要去考究它們之間的關係,其實很可能沒有甚麼歷史關係。不過,當我們用《雙城記》的引言去閱讀伯大尼的延席,會否也在小村莊的「飯局」中感受到大時代的氣勢磅礡呢?

二. 經文
1 逾越節前六日、耶穌來到伯大尼、就是他叫拉撒路從死裡復活之處。 2 有人在那裡給耶穌預備筵席.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穌坐席的人中。 3 馬利亞就拿著一斤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頭髮去擦.屋裡就滿了膏的香氣。 4 有一個門徒、就是那將要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 5 說、這香膏為甚麼不賣三十兩銀子賙濟窮人呢。 6 他說這話、並不是掛念窮人、乃因他是個賊、又帶著錢囊、常取其中所存的。 7 耶穌說、由他罷、他是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 8 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

三. 釋經與應用
1. 這是最好的時候,也是最壞的時候
伯大尼,本來是一個寂寂無名的小村莊,乏善可陳,因此,作者提到伯大尼,也沒有甚麼歷史背景或者風光人物介紹。那麼,作者如何介紹伯大尼呢?第一節如此描述:「耶穌來到伯大尼,就是他叫拉撒路從死裏復活之處」。對於作者來說,伯大尼這小村莊值得介紹的資料,就是耶穌曾經在這裏使拉撒路復活。對於伯大尼的村民來說,這村莊值得被提及的地方,很可能也是耶穌曾經在這裏使他們的小兄弟拉撒路復活。

讓我們想像,有一天,耶穌又途經伯大尼這小村莊,拉撒路的家庭,以及伯大尼的鄉親父老,會有甚麼反應呢?這位使拉撒路死而復生的救命恩人到訪,整個村莊都興奮起來,鄉親父老熱情地盡地主之誼接待耶穌,為耶穌和他的門徒預備筵席。拉撒路一家當然不會缺席,拉撒路的姐姐馬大繼續做她善長的接待工作,而拉撒路這位死而復生的焦點人物更與耶穌坐在一起。作者沒有記述耶穌和拉撒路的對話,或者,我們可以想像,拉撒路會對耶穌表示無限感激,而耶穌也可能詢問拉撒路最近的健康狀況。這是歡迎的筵席,伯大尼的鄉親歡迎他們的救命恩人耶穌到訪;這也是感謝的筵席,伯大尼的鄉親感謝耶穌把他們死了四天的小兄弟拉撒路救回來;這是慶祝的筵席,伯大尼的鄉親為拉撒路從死裏復活而舉杯。伯大尼的筵席,洋溢著感激之情;伯大尼的筵席,充滿著興奮;伯大尼的筵席,歡笑聲此起彼落。

如果伯大尼筵席的歡笑聲能夠傳到耶路撒冷,耶穌撒冷可能會這樣回應:「笑吧!吃吧!這是伯大尼村民和耶穌的最後晚餐了。難道你們不知道,這其實是耶穌的送喪筵席嗎?」為甚麼耶路撒冷會這樣說呢?因為在這筵席之前,他們已經決定要除去耶穌。約翰福音十一章記載耶穌叫拉撒路從死裏復活的事件傳到耶路撒冷,11章53節如此寫道:「從那日起,他們就商議要殺耶穌。」接著11章57節記載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公開地發出對耶穌的通緝令:「若有人知道耶穌在哪裏,就要報明,好去拿他。」簡單純樸的伯大尼的村民當然不知道耶路撒冷的陰謀,他們怎會想到耶穌吃過這筵席之後就步向險境,就連耶穌的門徒也沒有察覺到他們的老師有殺身之禍。正在走向十字架的耶穌坐在充滿歡笑聲的筵席上,置身於慶祝被自己從死裏救回來的拉撒路的筵席,而自己卻步向死亡,耶穌的心情是怎樣的呢?伯大尼的筵席是一場喜宴,還是一場哀宴呢?這是一場喜劇,還是一場悲劇呢?

想起十多年前的意大利電影《一個快樂的傳說》,講述意大利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納粹集中營,父親不忍年僅五歲的兒子飽受驚恐,利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說他們正身處一個遊戲當中,必須接受集中營中種種規矩以換得分數贏取最後大奬。影片笑中有淚,將一個大時代小人物的故事,轉化為一個扣人心弦的悲喜劇。

人生的經歷,有時也是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想起在網絡上流傳的一封信,是一位爸爸寫給他四歲女兒的最後一封信。
給可愛的女兒:

爸爸和妳玩了好多次躲迷藏,每次都一下子就被妳找出來。不過這一次,爸爸決定躲好久好久。

妳先不要找,等妳十四歲的時候(還要吃完十次蛋糕),再問媽咪爸爸躲在哪裡,好不好?爸爸要躲這麼久,妳一定會想念爸爸,對不對?不過,爸爸不能隨便跑出來,不然就輸了。

如果還是很想爸爸,爸爸就變魔法出現。因為是魔法,不是真的出現,所以不犯規,爸爸不算輸。

爸爸的魔法是:趁妳睡覺的時候,跑到妳夢裡大玩遊戲;在妳畫圖畫爸爸的時候,不管好不好看,妳覺得是爸爸,就是爸爸;當妳拿爸爸的照片看時,爸爸也在偷偷的看妳。

要記得,爸爸一直都陪著妳!妳已經是四歲的大姊姊了。爸爸要拜託妳一件事,要妳照顧和孝順爺爺、嫲嫲和媽咪,看妳是不是比爸爸以前做得好?有多好,媽咪會告訴你的。

爸爸猜想,我們這一次玩躲迷藏要玩這麼久,爺爺、嫲嫲、媽咪有時候看不到爸爸,他們一定會偷哭。偷哭就是犯規、就是失敗。

他們偷哭,妳就要逗他們笑,不然遊戲輸了以後,他們一定會哭得更厲害了。好不好,寶貝?我們是同一國的,來比賽看妳厲害,還是爸爸?準備好了嗎,比賽就要開始了!
伯大尼的筵席,是愉快的筵席;不過,筵席的外圍,卻是殺氣騰騰。這是最好的時候,也是最壞的時候,好壞交雜,好壞未定的狀況,似乎也是人類共同的經驗。

2. 這是智慧的時候,也是愚蠢的時候
在這慶祝拉撒路復活的感恩筵席中,怎可能沒有拉撒路的另一位姐姐馬利亞在場呢?而且,按作者敘述這個故事的方式來說,伯大尼筵席的主角不是拉撒路,而是馬利亞。因為,馬利亞的行動吸引了所有在場人士的注意,也成為了討論的話題。她做了甚麼事情呢?經文如此描述:「馬利亞就拿着一斤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頭髮去擦,屋裏就滿了膏的香氣。」(12:3)她為甚麼做這樣的事情呢?作者沒有交待。然而,按著劇情理解,這很可能是馬利亞感激耶穌把他的弟弟從死裏救回來的表達。如果我們細心留意約翰的敘述,馬利亞在第十一章也曾經跪在耶穌的腳前:「馬大說:「夫子來了,叫你。」馬利亞聽見了,就急忙起來,到耶穌那裏去...看見他,就俯伏在他腳前,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裏,我兄弟必不死。」(11:28-32)馬利亞那次俯伏在耶穌腳前,是表達悲傷,因為耶穌在拉撒路死了之後才來到,錯過了救活拉撒路的時機;今次馬利亞在筵席上俯伏在耶穌腳前,是表達感激,感激耶穌把她以為一去不返的兄弟復活過來。這份感激之大,令馬利亞把自己一點一滴累積多年的嫁妝也捨棄。或者,對馬利亞來說,傾出這真貴的香膏仍然不足表達對弟弟死而復生的感激。是的,就算是一斤極貴重的香膏,都不能和一個人的生命相比,何況這個人是自己的兄弟呢?

參加筵席的人士在飯桌上高談闊論之際,突然被一股香濃的氣味刺激。他們沿著香氣抬頭望過去,看見馬利亞的行動,就感到不高興。其中一個叫猶大的門徒出口批評:「愚蠢!這是愚蠢的行為!難道你不知道,這種香膏是很值錢的嗎?如果你不要,把它賣了,所得的錢可以用來賙濟窮人,為甚麼這樣浪費呢?」批評別人愚蠢的人,通常都認為自己有智慧。這位批評者如何有智慧呢?他的智慧在於他懂得曉以大義去滿足個人自私的慾望。這位批評者的「智慧」,連作者也看不過眼,給讀者補充一句說:「他說這話,並不是掛念窮人,乃因他是個賊,又帶着錢囊,常取其中所存的。」(12:6)遇到某些滿口仁義道德,說話胸還普世,但卻只是中飽私囊的人,怎不叫人氣憤呢!

耶穌的回應卻比作者溫和,他沒有當面揭露批評者的偽善,只是以勸解的口吻說:「由她吧!她是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12:7-8)賙濟窮人是美德,耶穌沒有因人廢言。不過,馬利亞此舉是否愚蠢呢?猶大的批評是否智慧呢?要講道理,當然是猶大有道理,他提出的是「為最多人帶來取大的好處」這個被廣泛接受的原則。不過,耶穌的回應,卻讓人感到馬利亞的行動才是令耶穌感到窩心的行動,因為她的行動正確地洞察了時機,也配合了時機。說對了道理,不等於做對了事情。對於幾天後就赴刑場,而跟隨自己出入的門徒竟也慒然不知的耶穌,馬利亞的行動彷彿知道自己的死亡,彷彿預備自己的安葬。講道理,馬利亞可能遠遠不及耶穌的門徒,然而,她卻在合適的時候,為耶穌做了合適的事情。

在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事情,往往更能打動人心。

有一個男士問他的女朋友:「如果有一位比我更好條件的男士追求你,你會走嗎?」那位女士回答:「不會。你在合適的時間出現,做了合適的事,在我來說已經是無可取替的好了。」

在伯大尼的筵席中,有人好像嬴了道理,卻暴露了愚蠢,有人看似欠缺道理,卻被耶穌悅納。社署的家庭教育宣傳海報寫著:「贏左場交 輸左個家 值得咩」。怎樣做才是有智慧,怎樣做才是愚蠢,值得我們再想一想。

3. 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杯盤狼藉之際,夜幕開始低垂,黑暗漸漸降臨大地。這天晚上,耶穌和門徒在伯大尼留宿一宵。眾門徒可能仍然為著馬利亞以香膏抺耶穌的腳的行動,以及猶大的批評而議論紛紛;同時,拉撒路姐弟和鄉親們可能忙著筵席的善後工作。就在此時,黑夜不動聲色地吞噬著大地,提示著耶穌第二天就要步入耶路撒冷這個刑場。縱使現場仍然眾聲喧嘩,耶穌難免泛起「一個人在途上」的孤單感。有些時候,感到孤單,不是因為身邊沒有人,而是身邊的人不能夠體會到你的狀況;就算有人能夠稍為明白到你的狀況,也不能分享你的命途。路,仍是自己一個人踏上;耶穌步向十字架的路,更只能是他自己一個人踏上。

黑暗隨者夜幕籠罩大地,不單止籠罩著清楚地知道自己命途的耶穌,黑暗不動聲色地伸延到拉撒路,這位無辜者的頭上。作者把鏡頭移離伯大尼的筵席,帶我們都耶路撒冷,在那裏,「祭司長商議連拉撒路也要殺了」。(12:10)為甚麼要連拉撒路也殺掉呢?約翰福音的作者在整卷福音書開首已經透露了玄機:「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生命在他裏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耶穌是那光,黑暗不接受他,要消滅他;拉撒路是耶穌叫他從死裏復活的,分享著生命的光,見證著那光,因此,黑暗也容不下他,要吞噬他。

我們身邊的社會事件、政局時勢、又或者我們個人的遇遭、身體狀況,有時令我們感到黑暗覆蓋大地,好像處身於絕望的寒冬一樣,不見天日。不是嗎?連耶穌也被黑暗吞噬,為耶穌作見證的也要被黑暗吞噬,還有甚麼盼望呢?十年前的這個時候,我們這個城市被一種神秘的病毒襲擊,整個社會被恐慌籠罩。傳媒每天告訴市民,那座大廈有人病發,那個屋苑有人「中招」,人人自危。有一位醫院總監回顧說:「當時,醫院裏有一位醫生證實被感染,他召集員工會議。他在台上望下去,看見幾百位同事的眼神盡是擔憂和恐慌。這樣大規模的恐慌眼神,是我從沒見過的。」在彷彿被黑暗覆蓋的大地上,有一遠處傳來的聲音,隱約可聽。這是遠古詩人的歌聲,他唱著說:「我若說:「黑暗必定遮蔽我,我周圍的亮光必成為黑夜」,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你不見,黑夜卻如白晝發亮,黑暗和光明在你看都是一樣。」(詩139:10-12)

耶穌沒有被黑暗嚇阻。第二天,他抖擻精神,繼續前行,以迎向黑暗的態度挑戰黑暗。耶穌知道,挑戰黑暗,就是光明。他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12:23)原來,黑暗並不能吞噬生命,黑暗只是生命的轉化過程。耶穌呼籲我們,不要被黑暗嚇倒,跟隨他的腳步,挑戰黑暗。十年前的這個時候,當我們的城市被黑暗籠罩的時候,縱使醫護人員也不能自保,但他們沒有被黑暗嚇阻,竭盡全力,迎向黑暗,挑戰黑暗。有醫學院教授在醫院發起祈禱會,以從上主而來的光明突破黑暗,以上主而來的盼望擊退絕望。光明,就在人們挑戰黑暗的行動中顯現,就在人們不被黑暗嚇倒的時候出現,也在人們仍然互相珍惜和鼓勵的狀況下出現。當時有一位醫科五年級生,在威爾斯親王醫院8A病房實習時染病,留醫期間父親在樓上九A病房去世,令他萬念俱灰。他的女友、現時的太太知道他的情況,哀求主診醫生及教授,只求見他一面。女友最後簽下生死狀,穿上保護衣便冒險入病房,突破當時不准探病的禁令。這位校友回憶說:「突然有個著保護衣嘅人搭我膊頭,我心諗邊個護士咁好。認得係佢,即刻喊咗出嚟。佢同我講,你要加油,你爸爸唔想睇到你冧!」醫護人員亦不斷加以鼓勵,那位教授更安排他穿上保護衣,到病房走廊送別父親。這位醫科學生十年前患病的時候目睹醫護人員無畏無懼,令他矢志成為呼吸科醫生,以得來不易的生命回饋病人。

黑暗籠罩伯大尼的筵席,但黑暗沒有嚇阻耶穌前進。從遠古傳來的歌聲激勵著耶穌前行:「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你不見,黑夜卻如白晝發亮,黑暗和光明在你看都是一樣。」

四. 總結
一個小村莊的筵席,透視著人世間好與壞、智與愚、光與暗的交雜,我們有沒有在旁觀這場筵席的時候看見自己身處的狀況呢?對我們來說,這是好的時候,還是壞的時候呢?這是智慧的時候,還是愚蠢的時候呢?這是光明的時候,還是黑暗的時候呢?當年,耶穌就在這好與壞、智與愚、光與暗混雜的世界中生活,在這個絕望與希望爭持的舞台上活出他的使命。今天,他呼籲我們跟隨他的腳蹤,在這舞台上「做場好戲」,好好生活。因為,好與壞、智與愚、光與暗的混雜,都不能遮蔽上主的眼睛令他看不見我們,就算我們處身這混雜的狀況,他仍然能夠引導我們,與我們同行。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