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鹽與諍友
「你們是世上的鹽」太5:13,在未有冰箱之先,鹽的作用除了是調味外,更重要是防腐。在未有盤尼西林發明前,一些人受傷為防止患處擴大潰爛便會將鹽撒在上面。因此作為神的兒女,我們除了有好的見證外,更需要看到有問題時能指正,防止問題越來越嚴重,這是我們的責任。
一)指正的使命
「人子啊,我照樣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所以你要聽我口中的話,替我警戒他們。我對惡人說:『惡人哪,你必要死!』你以西結若不開口警戒惡人,使他離開所行的道,這惡人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倘若你警戒惡人轉離所行的道,他仍不轉離,他必死在罪孽之中,你卻救自己脫離了罪。」結33:7-9,我們是守望者,看到有人迷失犯錯,便需要作出呼喊、較正,縱使對方充耳不聞,不加理會,我們仍要宣講,這是我們的責任。
「神召我們,本不是要我們沾染污穢,乃是要我們成為聖潔。」帖前4:7,「我們又勸弟兄們,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也要向眾人忍耐。」帖前5:14,要警戒提醒一些不守規則的人,這是我們的責任。
現今我們講求平衡,做人要圓滑,不可得罪人,要面面俱圓,但我們的召命並非如此。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曾說:「要有鹽味,便要它能刺激味覺,雖然他們批評我們刺痛人,但我們知道這是必須的,基督也曾吩咐鹽要辛辣,而且不斷滲入,假若你要幫助別人,你便要言詞尖銳,把鹽擦入他們的傷口裏,讓他們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同時斥責不法的事情。」
狄力克(Helmut Thielicke)也贊同真正基督徒的見證必須尖刻,能刺透人的內心。他針對一些基督徒說:「人會以為他們的目標就是成為世界的蜜糖瓶。他們向人宣告神是慈愛的...但耶穌當然沒有說過:『你們是世界的蜜糖。』祂卻是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能刺激味覺,而神的恩典和審判,是千真萬確的信息,時常刺透人的心。」
作為神的僕人同樣不單在宣講救恩時講及神的慈愛、恩典與赥免,同樣要宣告神的威嚴、能力與審判,我們宣講時不單用慈言愛語,在一些情況下同樣要疾言厲色,鏗鏘有聲地教導,「我們的勸勉不是出於錯誤,不是出於污穢,也不是用詭詐。但神既然驗中了我們,把福音託付我們,我們就照樣講,不是要討人的喜歡,乃是要討那察驗我們心的神喜歡。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用過諂媚的話,這是你們知道的;也沒有藏著貪心,這是神可以作見證的。」帖前2:3-5,這也是每一個牧者應有的責任與氣節。
二)指正的危機
試問有誰人歡喜被人責備呢?──這當然包括基督徒、牧者在內,當我們被責備時,我們會不滿、會反駁,若是向比我們地位高的人作出指正,下場會更慘,絕不好受,但卻需要。
約瑟因看到兄長們的不是告訴父親,結果引來殺身之禍,及後卻被兄長們謀害成為外邦奴隸(創37:2),「傷口上撒鹽」。施洗約翰因指出希律王犯姦淫、亂倫而被斬首(太14:1-12)。今天太多俊傑了──識時務者為俊傑,於是默言不語。
同樣,教會牧者若指正會友,便會反被指責為沒有愛心、不體諒,甚至指出他也是有缺欠,有什麼資格去指正人(我相信世上只有我們的主,祂的指正是最正確,及最有資格),有些人會因此而離開教會,甚至放棄信仰。或許未至這嚴重境地,也會彼此間關係出問題,在《如何面對衝突》書中一開始便指出:「當誠實指出一個人的錯,便要預算失去一個朋友,多一個敵人。」故此要作一個守望者,要作一個指正者,是要冒險、要付代價,是有危機的。
三)指正的智慧
當然,我們不是一開始便需雷霆暴發地責罵,那是對對方沒有好處的,我們要求神給予智慧去指正。
先知拿單奉神差遣督責大衛犯姦淫、搶人妻、殺忠良,這召命委實難以承擔,隨時話仍未完便會身首異處,但拿單先知滿有智慧地用一個故事引起大衛內裏的公義與義憤,從而將焦點轉回他身上「大衛就甚惱怒那人,對拿單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行這事的人該死!他必償還羊羔四倍;因為他行這事,沒有憐恤的心。』拿單對大衛說:『你就是那人!』」撒下12:5-7上,不單如此,更宣告他會面對可怕的刑罰,大衛仍有神的生命,天良未泯,他有正面的回應「大衛對拿單說:『我得罪耶和華了!』」撒下12:13上,若拿單一開始便直斥其非,相信話未完便人先完。
當主耶穌面對一個私生活混亂的婦人──已有五個丈夫,但現今有的並不是她正式丈夫(約4:18),但並不是一見面即指出其錯,乃是逐步引導、指正。故此我們作出指正時需要有智慧。
我們會否透過信件、電郵作出忠告、提醒,因為這樣使我們可以有好的思維、措詞,亦使對方不致太難堪,更不能即時反彈。
四)指正的體諒
我相信除了神以外,沒有一個人是可以完全了解、明白事實的真相,而作出毫不偏差的判斷,故此當我們要指正時,需要有多了解、多體諒才作出判斷。
或許一些錯是明顯的,但我們可有了解為何如此呢?體諒與姑息是一線之差,體諒仍要指正,但卻有不同的態度,正如:大衛被掃羅苦待、無理追殺,他有機會在隱基底的山洞,當掃羅大解時將他殺死,而他可順利登基,但他卻再次放棄,何等宅心仁厚(撒上24章),但不久當拿八不肯應其要求送一些食物給他們,甚至譏諷他為悖逆主人的僕人時(撒上25:10),大衛即勃然大怒,在神面前立誓要將拿八全家殺掉「凡屬拿八的男丁,我若留一個到明日早晨,願神重重降罰與我!」撒上25:22,為何有這樣大的轉變,大衛是否一個殘暴不仁的人呢?原來他那時的心境是非常失落、徬徨不安「撒母耳死了,以色列眾人聚集,為他哀哭,將他葬在拉瑪他自己的墳墓裡。大衛起身,下到巴蘭的曠野。」撒上25:1,經文與上下文好像沒有什麼關連,但內裏卻給我們看到大衛因撒母耳的死去,再沒有人確認他為王的身份-因撒母耳是暗中膏立大衛(撒上16:13),他從此只會被人確認為一個反叛的奴僕。且一大班烏合之眾跟隨他,他要承擔他們的責任,壓力甚大,故此他的情緒不穩下而作出魯莽的行動,大衛的行為不對,但若了解、體諒便會較易寬恕,因此我們要求神在我們指正他人時,不單有智慧更要有體諒的心,及更了解事情真相。
當我們面對指正、批評,我們要學習反省,謙虛接受,縱使自己覺沒有錯,但也不能算自己有義「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我雖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得以稱義;但判斷我的乃是主。所以,時候未到,甚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他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那時,各人要從神那裡得著稱讚。」林前4:3-5。
五)指正的態度
「愛之深、責之切」,當你越愛一個人,對他有期望,你才會對他有要求,會指正「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箴13:24,而我們要求諍友
「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也是如此。」箴27:17
「當面的責備強如背地的愛情。朋友加的傷痕出於忠誠;仇敵連連親嘴卻是多餘。」箴27:5-6
我們願否作別人的諍友?當諍友指正我們時又願否接受這份情?作諍友者更要檢視我們指正的動機是什麼,為個人利益或真的為他人?是想建立或是要打倒他而後快?是自己受了壓抑而將怒氣傾於別人身上或是真正為主發義怒?
無論如何,求神給我們公正的心、溫柔的態度,適當地發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雅1:20,而我們說話指正、教導時需要:「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西4:6
反思、討論:
- 當我見到相熟的肢體犯錯,我有勇氣提出指正嗎?
- 若沒有,是什麼因素使我閉口不言?
- 曾否經歷過被人指正?即時的感受與反應怎樣?
- 今天與這指正者的關係如何?
- 我本身有什麼地方需要改善?
- 我可有求神叫我作人的諍友?
歡迎肢體對牧者宣講作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