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鐵磨鐵 – 可1:16-20
可1:15記載主受試探得勝後隨即責無可赦地宣講天國的信息,隨即可1:16-20便記載了主耶穌呼召了西門彼得、安得烈及雅各、約翰兩對兄弟作門徒。我們很清楚知道主前後呼召了十二門徒,自此至主升天前,主用了很多時間與他們相處教導他們,特別祂臨死前至復活後,祂在地上的時間差不多是與門徒在一起,事實門徒在各卷福音書中是佔了很重要的位置。
聖經中團隊的教導
主是透過七十門徒及十二使徒這基本隊工推行事奉,當中再細分為兩個、兩個小隊差遣出去(可6:7,路10:1),而門徒們最終成為耶穌的朋友,祂告訴門徒說:「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約15:15,這是友誼環境中訓練門徒的好榜樣,而這經文所顯示友誼的核心──便是主與門徒分享祂所知的一切。
使徒時代教會的事奉亦是以團隊形式出現。彼得在五旬節那天宣講時是「和十一個使徒」一同站立(使2:14上),而彼得宣講時也是用”我們”去表達「我們都是為這事作見證」使3:15,2:32,5:32。雖然是他的宣講但卻是一個事奉團隊在背後支持。彼得蒙神呼召到外邦人的家中為主作見證、教導,這是歷史性的探訪,但那時也有六個弟兄與他同去(使11:12)。
教會第一次的宣教,聖靈是差派巴拿巴與保羅二人與其他人一同前往加拉太,縱使後來因一些問題重組,也是一隊人前往(使15:39-40)。當保羅以囚犯的身份往羅馬時也有路加與他在一起(徒27:2)。
保羅表示他的十三卷書信外,有八卷是他與隊員合著的,他所提到的人包括「一切與(他)同在的眾弟兄」加1:1-2,所提尼(林前1:1)、提摩太(腓1:1)、西拉(帖後1:1),我們相信那些團隊便正如哥林多前書12章的描繪按隊員的恩賜作安排。
我們找不到聖經有那處教導我們要孤身上路,要單打獨鬥,要個人孤寂地面對不同的挑戰。「教會」是一個”集合名詞”(Collective noun),一個人不會是一間教會,聖經對教會的描繪是身體、是靈宮、是神的家。今天我們對群體信念有多少深切的認識、體會與實踐?認識教會是群體的深度是影響著我們的教會生活。
1. 彼此扶持
聖經給我們很清楚的教導:「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傳4:9-10, 12,在平順境況下沒有人關心支持,我們仍可以好好的過渡,但在困境中沒有人守望、支援,我們便很容易失落,教會不單要有好的敬拜,有好的信息,肢體間更要有好的關係與相交。
2. 互相扶助
彼前4:7-8論述我們面對末世時,個人操守要謹慎自守、儆醒禱告,但「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在苦難、逼迫中可以使我們更易熬下去,想想若彼得不是單獨一人去看主的受審,當那些僕人問他是否是耶穌的門徒時,他身邊有十位同伴,他會否認主嗎?因此,我們需要肢體在我們生命路上同走。
3. 彼此鼓勵
我們在生活上、感情上、事奉上,很多時會遇到一些挫折、失望,長久下去我們會感到氣餒,甚至放棄,若有一個好的團隊,摯友卻可以給我們鼓勵,使我們可堅持下去。
4. 給予守望
面對這世代不少的引誘,特別青少年人,他們的朋輩給他們的影響很大,我們很熟悉的經文「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慾」,但我們豈能消極地逃避,我們可有重視另一方面積極的教導「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提後2:22下,故此肢體一同追求學習是很重要。
團契小組的內容,除了肢體之間的相交、友情的建立外更要有靈裏的溝通交往,一同禱告,彼此守望,可惜今天我們往往缺乏這些的認知與行動,一些肢體只是揀週會出席,又或覺一些週會悶而缺席,這是我們在牧養上遇到的困難。
聖經中失敗的教導
今天很多教會很著重教會增長,這絕對合乎聖經的教導,教會要傳福音、要增長。有人認為我們不應太留意人數,但若我們研讀使徒行傳,便看到當中經常談及有多少人加入教會,並且記述信徒因有人得救而歡喜快樂,這也顯示神很關心教會在”數字”上的增長(徒2:42, 47, 4:4, 6:7, 11:1, 14:1)。
會友很多時分享神奇妙的作為,神怎樣引導他們脫離困厄,生命得改變,病得醫治,教會亦然,分享著聚會怎樣成功,教會怎樣增長,這是屬於「讚美」「神能」神學,這也是合乎聖經的教導,聖經中的詩篇豈不是很多讚美詩嗎?在福音書及使徒行傳及一些個別的例子,我們看到神經常以奇妙的方式來滿足一些人的需要,藉此使人認識神,但我們在注重教會增長,讚美與能力神學外,卻不能與”嘆息神學”取得平衡。
聖經中記載著不少神,先知對人的犯罪與失落而作出的嘆息。聖經中便有一種稱為哀歌的文體便表達了這種嘆息,哀歌是傷痛和悲哀最赤祼而痛苦的表白,150篇詩篇中的50篇是被列入哀歌這一類。
聖經中人物並不怕發出嘆息,聖靈若默示了那麼多的哀嘆(或怨言),被記載於聖經中,面對失敗、嘆息也是我們基督徒生活一部份。
我們應誠實地面對我們的軟弱、失敗、掙扎與挫敗,這與我們強調增長、能力、讚美是不相抵觸的。
或許我們常在見證中分享神的祝福、能力,使我們順利過渡而使其他人不再敢分享他的失敗、困擾,好像當他們分享這些困擾時便是有問題,信心不足,會給人不好的影響等,因此我們不再敢談自己的困難,除非這個難處能成為代禱事項,藉禱告交托給神,讓祂顯神蹟!因此不少基督徒只敢發出為健康、求醫治,或尋找工作,或能進入某大學的代求,但又有多少人會發出代禱,求神幫助他們克勝壞脾氣、暴躁、懶散、氣餒,甚或一些不好的習慣呢?
因我們對神恩典認識不足(當然亦對人的信心、信任不夠),會導致我們不敢向人表達深藏的傷痛與掙扎,如與某肢體不和,對他有成見,求神幫助。同工之間出現問題我們也不敢向會友講出,求代禱,我們不能適應談論那議題所帶來短暫的不快感受,因此我們會刻意略過那問題,繼續我們的讚美,專注於神的良善、能力來得著滿足的敬拜經驗,因著這些強調、見證,便吸引著不少人參加教會,冀望自己的問題也得到解決,苦痛得到醫治,教會表面是有所增長,領袖們或肢體間仍是表面那樣和諧,似是滿有力量,但內裏卻仍暗藏沮喪、乏力與忿怒。
但當我們研讀主與門徒的生命、生活,我們便會看到什麼是”坦蕩蕩的生命”(Life in the raw!),他們沒有掩飾他們的不是,沒有隱藏他們的問題,沒有掩蓋他們的軟弱,聖經把他們的問題記下來,給我們學習應怎樣面對我們的肢體、同工的關係。
我們會發現縱使主經歷整夜的禱告(路6:12-13)且滿有智慧地揀選的門徒仍會有論及愚蠢的事,發出自私自利的要求,彼此間常有磨擦...
在登山變像的事件中,這麼寶貴且重要的事他們竟會打盹!事後彼得言不由腦說要搭三座棚給摩西、以利亞和主耶穌,但他自己也不知自己在說什麼! 當主宣告要離世時,雅各與約翰在母親慫恿下請耶穌在祂進入榮耀中,他們可在其左右得榮耀、權力(可10:37) 其他門徒因他們兩人此舉,不是為主難受而是惱怒他們(可10:35-41) 他們更爭論誰為大,彼此在爭權奪位 當小孩子要到主前,他們卻輕看這些小孩,欄阻他們,設下關卡(太19:13) 當一個婦女將香膏膏主,門徒們心中不悅,覺那婦人太浪費(此經文與猶大不喜悅是不同)太26:8上, 10下 耶穌告訴門徒說:他們看見祂就是看見父,豈料腓力愚蠢地即時的回應是:「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約14:8 主在客西馬尼園面對生死抉擇,祂請求門徒為祂禱告,但他們卻呼呼入睡(太26:36, 40, 43) 當主被捕時,他們捨主抱頭竄逃「當下,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太26:56下 當主復活,多馬多疑因沒有實質證據卻不肯相信,縱使主站在他面前,他竟要摸主的傷口才肯信(約20:24-25)還有不少例子可以舉出,如:彼得三次不肯認主,行海小信而墜海...等。
甚至使徒時代教會亦不是同樣出了很多問題嗎?
在宣教過程中,馬可可以擅自離團隊。(徒13:13-15) 巴拿巴與保羅為可否再與馬可同行而產生「激烈的爭論」,最終不是和氣收場,而是一方走陽關道,另一方過獨木橋,各奔東西。(徒15:36-40, 39) 巴拿巴與彼得屈服割禮派的壓力下,竟然裝假借意不與外邦人同枱用飯,因而引致保羅當面給他們斥責。(加2:11-15)聖經不是記載了很多很多這些使徒,這些「精英」們令人搖頭嘆息的錯嗎?他們豈不是冥頑不靈、朽木難雕嗎?但我們看到主雖然失望卻沒有放棄他們,仍是耐心的給他們培育,甚至藉著他們犯的錯給他們教導,因而引申出美好的真理給後世人學習。
當門徒惱怒雅各約翰時,主因而教導我們甚麼是僕人領袖的特質,更引申出祂來是作僕人,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2-45) 當他們爭論誰為大,主引申出「你們中間最小的,他便為大」路9:48下,更為門徒洗腳,確立真正的領袖的典範,更講及服侍所得的獎賞(路22:24-30) 「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太19:14,是今天我們作兒童工作的基礎,更要叫我們心要如小孩子般單純。我們看到在這些人的失敗、愚蠢、無知的錯誤下,神美妙的旨意,雋永的真理卻顯露出來。初期教會犯下不少錯謬,但因為他們不是逃避、忌諱不談,反而勇敢於面對、承認不足而能讓神及其僕人有機會深入牧養他們,結果他們得到神學上的啟發,有更多更深入的學習,及深入的屬靈生命和相交生活。一個群體若不認真解決成員之間的缺點,就永遠是一個膚淺的群體,正因他們沒有逃避,神沒有放棄,結果頑石點頭,朽木巧雕。
今天信徒應有回應
很奇怪,我們很容易接納聖經中所論及門徒、使徒們的失敗,試問我們當中有多少人讀到以上所講的內容時會搖頭嘆息,但當我們面對教會一些肢體犯上同樣的錯──如同工的爭執、爭拗,肢體甚至牧者在聚會中打盹時,我們卻會頓足慨嘆,甚至覺這間教會真的「不知所謂」。我們可以去關心那些在獄中的囚犯,樂於去監獄佈道,甚或給機會一些釋囚,但肢體在一些品格上有缺欠,如:常講閒話,工作節奏慢..等,我們卻不能容忍,這是否矛盾呢?
今天我們不能不承認教會仍有其弱點、不足之處,問題是如何去改善,倒塞漏洞。
我們有部份肢體(朋友)對敬拜的輕率,唱詩的不投入,聽道不專心...。當然我們有很多原因去解釋這狀況:詩歌不熟悉,信息沉悶刻板...
我們承認牧者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沒有好的關顧、牧養,甚或對所服侍的群體缺乏屬靈方向與指導,甚至同工間亦包括與執事們在事奉上有不同的觀點,會有爭拗,激烈爭辯,當然我們仍有很多原因去解釋,要面對的事很多,性格是如此...
我們承認因人數不斷增加,團友疏離感越來越大,我們覺團契人多,無法有好的交往,甚至我們覺牧者不能好好個別關心...
我常常想使徒時代的教會一日之內增添三千信徒(徒2:41),而且不是停止在此「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2:47下,不久又有數千人歸主「但聽道之人有許多信的,男丁數目約到五千。」徒4:4,使徒們是怎樣牧養這驟增的信徒,他們是怎樣交往、建立?
今天我們的知識水平,通訊設備豈不是比差不多二千年前的時代水準大大提高嗎?但他們仍能好好的發展──當然不是沒有問題,使徒也面對信徒的埋怨、控訴偏心、照顧不週(徒6:1),但他們豈不是一樣在逆境中繼續有擴展。故此這很在乎我們自己本身的取態如何!我們願不願意主動、積極的投入教會,甚至為自己訂下一個時限、方案。若已盡力,但仍得不到回應,便放棄吧!──放棄在這教會聚會,而非放棄所信──轉往一間可被牧養,被照顧及可服事他人的教會。
若我們確信一樣對我們”有利”的事,我們便會盡力去得到,若我們確信生命彼此建立是神的心意、定旨,是對我們有好處,我們可會排除萬難去為自己「製造」朋友,正如主花了三年多時間在門徒身上。故此,這很在乎我們對使命的委身,而不單講感受,有責任感及忠於神的召命便會產生”享受”的感受。
是的,一些過去的不好經驗會使我們卻步,我們或許曾受傷害,而且不輕,但我們能否靠着主神的憐憫、恩典再努力面對。我們的神豈不是同樣不放棄我們,仍堅持建立我們嗎?
聖經中應有的交往
我們不要冀望在我們生命路上有很多很多的知心友「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但有一朋友比弟兄更親密。」箴18:24,感情友誼是長時間的建立、培育,我只冀望我們每人最少有一兩位可以坦誠相交,接納我們軟弱的摯友,可以無懼地將自己的軟弱、錯失、困擾分享而不會被拒絕、輕視與否定。已婚的肢體我們的配偶應是我們首位”摯友”。
當我們有更深的交往便會看到對方的弱點,有合作便有衝突,這是正常的現象「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也是如此。」箴27:17,鐵磨鐵不單成刃,過程中會有火花,但最終卻使我們生命有更好的提升。
而我們每人均有責任去守望我們的摯友,當看到他們走錯方向應作出警告,免他鑄成大錯。人是不歡喜被指正與管教,但這卻是健康基督徒相交應有的特徵。
當他們氣餒時我們給予鼓勵安慰,而對方的分享我們亦應為其守秘,除非他所犯的涉及嚴重道德的錯,及影響他人才應將問題與有關人仕論及。
我們應該「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6,願我們能投入團契小組,建立更好的關係,縱使有困難,有磨擦,但不是逃避乃是面對,藉此提升彼此生命。
結論
更願我們多研讀神話語,使我們生命茁壯更新,我們便會少埋怨多體諒,少抽離多投入!
歡迎肢體對牧者宣講作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