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16,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40 棄肢可惜

棄肢可惜(徒3:13-15、15:36-41)

教會需要積極栽培肢體使其生命成長、可以助己助人。栽培除了有好的課程提供外最重要的是「人」,沒有人是沒有意義的。但是栽培一個人是需要很長時間,是需要給予機會的,但在香港一個極速的社會中,甚麼都講效率、講速度,我們已漸漸失去耐性去栽培一個人 - 特別那人曾使我們失望,我們更難以給予機會,但要一個人成長我們極需多給予機會,若一有問題便將肢體放棄那是很可惜的。今天我們學習巴拿巴從他身上我們看怎樣用愛心、信心、栽培一個人,及從其生命看可給我們該學習的東西。

一. 重神重人卻輕己(徒4:36-37、11:24)
當時教會的愛心是很大,信徒們生活有困難,但他們卻變賣其家產交由使徒分配 - 凡物公用。而當中一位特別被提名的是巴拿巴,他將自己的田產變賣交給使徒,為何會特別提及他呢!相信不單他奉獻的價值高,他更是一個很突出的人。

這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徒11:24

巴拿巴原名是約瑟,但人稱他為巴拿巴,這字的意思是勸慰子或鼓勵者 - 意即他是常對一些愁煩、受傷的人給予安慰、鼓勵,是滿有愛心。這是對神、對人的愛,他不吝嗇自己的財產,賣變了將它分給別人,在不信的人中是一個愚蠢的行為,他不是臨終或死後才如此作 - 有些人是如此的,他在自己仍要生活下去如此作這反映出他不是以自己為焦點、他不重視自己的生活所需,不會斤斤計較得與失而重視別人的需要。這份愛神而延伸至愛人的實際行為及心態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二. 挺身維護樂支持(徒9:26-30)
保羅當時是一個出名的人物 - 因為他是不斷逼害基督徒追殺他們,第一位殉道的執事司提反也是死在他的手下,但及後他在追殺基督徒的大馬色路上被主呼召、拯救他。他歸向主而有很大的轉變、委身給基督,因他對舊約的認識、對道德的嚴謹,及學術的豐富使他在事奉上有更大的果效,但問題是昔日所作的委實叫基督徒難以一時間接受他真的改變,因此基督徒對他防範、拒絕是自然的事並不為過,所以「掃羅到了耶路撒冷,想與門徒結交,他們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徒9:26。

如有一個人如保羅般,我也會作出防範。但你想想若這情況持續下去、他不斷的被拒絕下會產生甚麼情況。不少事奉者便是因主內的肢體 - 特別是一些領導人、牧者拒絕他,他會怎樣?堅持下去?但可堅持多久呢!深信他們一定會受挫、放棄,但這樣委實可惜,一個人材可能因此被摧毀。

但當眾人均拒絕保羅、不信任他、連見面也不肯時卻有巴拿巴信任他,「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領去見使徒,把他在路上怎麼看見主,主怎麼向他說話,他在馬大色,怎麼奉耶穌的名放膽傳道,都述說出來。」徒9:27。巴拿巴真是一個好人,而且是一位關心他人的人,他有一顆樂於助人、栽培人的心,他對人有單純的心及信任。保羅歸主後事奉只是一段很短的日子,並沒有甚麼特別豐功偉蹟,深信保羅定有與他分享,巴拿巴亦沒有很深入的探究,但正因一份樂於提拔人的心,他便挺身而出去維護保羅,不單接待他更為他引薦,帶領他去見使徒,為他作見證,他可算為獨排眾議,他要冒被拒絕、質疑的危險,但他在所不計,亦因他的生命力及過去的好見證而能取得他人的信任。那刻人信的不是保羅而是巴拿巴,從某程度而言,保羅是因巴拿巴的推薦才有日後的成就。

可惜現今這世代已越來越少巴拿巴這樣的人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不是完全是我們的問題,因事實不少人是利用人的愛心、信任而使那信任的人受傷害。你可會覺得人年紀愈大愈不容易找到交心的人,年輕之時我們遇到別人時很容易一見如故、無所不談,但年齡漸長雖然認識的人多了、社交圈子寬了,但能推心置腹、坦誠相處、不用戴著面具去面對對方的人卻越來越少。當中往往因為我們曾受傷害、曾被欺騙、曾被利用過。「曾經滄海難為水」,我們對人不再抱任何奢望,我們對人愈來愈有保留、愈來愈不敢向別人豁露自己,更惶論輕率委身。這是今天我們的矛盾及悲哀。

作為牧者,我是怎樣面對這矛盾呢!我不是未曾受過欺騙、不是未曾被人利用過,不是未曾難受過但我求神給我仍有單純的心、仍有愛。雖然會失望但卻不會絕望、雖被騙倒但卻不被打倒,我失去的或許只是金錢但卻不能因此失去這寶貴的愛 - 我借了錢、人會離開,一次一次,但十多年來我仍如此,這是我傻嗎?是的,有點傻但我若失去這份單純,我便成為可悲的人了!

巴拿巴那份單純的心卻成為我們的榜樣。

三. 再給機會仍栽培(徒13:13、15:36-41)
及後巴拿巴和保羅一同事奉、建立教會。他帶保羅出身,但保羅的成就卻超越他,保羅漸漸成為領導,巴拿巴卻絕不會為自己的身份、聲譽而與保羅有所不協調,這是我們欣賞的。今天不少教會問題產生乃因為一些領導人被後俊超越而不滿、產生鬥爭,這是哀歌。

但及後這位好人卻與保羅起爭論,甚至要分手、分道揚鑣,為甚麼如此呢!乃因他們首次宣教時一位年輕人馬可在半途離開他們回耶路撒冷(徒13:13) - 甚麼原因?因不滿保羅作領袖,表兄巴拿巴居次心中不快?或只是想到居比路已足夠?或是失去勇氣、信心?或是有其他原因?我們無從稽考。

過了一段日子保羅及巴拿巴再欲往從前宣教的地方探訪教會,巴拿巴欲再帶馬可同去,但保羅因馬可曾離隊故斷然拒絕他的同行,但巴拿巴卻要求給予機會要帶他同去,因此他們便起爭論,及後更分手。(徒15:36-40上)

巴拿巴一直以來是一個極富有愛心的人,能給予他人機會、給人安慰與鼓勵,雖然馬可是他的表弟,但他絕不是因親屬關係而維護他。你看看保羅與他有沒有甚麼關係但他仍是那樣為他出頭。他只是想給馬可再一次機會、給他栽培,但保羅卻不是如此。我深信保羅的思維是以使命為重、講求效率,他不願再帶一個不可靠的同工前往,免事工受累。在事奉過程中到底應先考慮個人的好處或是整體的事工,這是自古以來的難題。

在此我對保羅的處理及堅持時感到難受的,當年他被拒絕、被人否定、被人懷疑,但是巴拿巴卻給他機會、給他栽培、給他推介,但現今他卻不能給別人另一個機會,為甚麼不能推己及人呢!在歷史中我們豈不是看到不斷有這些悲事出現嗎!同樣有時一些教會的決策者也是如此,作團友時我們望教會處事寬鬆,入營不用一定要準時睡、截止後報名仍不會被拒,成為權力決策製訂者卻要嚴謹執行,絕不能寬容。我不是說有原則、嚴謹執行規則不對,問題是我們可有考慮別人的處境呢!

當日沒有巴拿巴給予機會,保羅的信心會受挫,巴拿巴同樣也是想給馬可另一次機會而已。或許保羅已認定馬可會再犯錯而不給予機會。同樣可悲的是當我們經驗多了,我們常認為自己有「相人」的本領而自豪,我們自覺閱人無數,我們的判斷往往是很準確,差不了那裏,一眼便看得出那人是怎樣的材料,甚至不用深入了解,憑我們的觀察、直覺、包錯不了。而事實很多時我們真的錯不了甚麼!因為那些被我們判定為腐朽之物,我們根本不會給他上訴的機會,甚至不會與他交往,那麼他也再沒有機會去証明他不是我們所想像的。

試問有誰可以說自己是百份百判斷正確呢!往往我們犯錯後便希望人給我們機會改過,但我們卻拒絕給人機會改過;我們一次又一次失敗,但我們仍相信有一天我們終會改好,然而我們卻拒絕承認別人仍有轉變的可能;我們希望人能對我們所作的有深入的了解而不是看表面,但我們卻不願花時間深入全面了解別人。當我們拒絕一個人,不再給予他機會時我們便是對他絕望,或給了他一個永不更易的模型,或甚至定了他的死罪,這是可悲的。

是的、人往往使我們失望,但我們檢視自己豈不是也常常使神失望嗎?但神可有放棄我們呢!衪豈不一次又一次給予我們機會嗎?若不是神給予機會彼得保羅已被放棄了!當我們仰望神仍相信神不曾放棄對方,我們便應仍給予機會。

不少人請我寫推薦信、求職信,我均樂意,但不熟悉的人請我寫求情信,我也寫,為甚麼是一否會被利用,或許會但我仍希望給別人機會。

是的,一刀切、放棄是容易的。一些教會會將信徒與未信的人結婚,甚至談戀愛便開除其會籍,若犯更嚴重的錯如:婚前性行為、未婚懷孕,更會被趕離教會。我絕對認為以上所犯的是錯,但是我仍會寬恕,我會哭著為他們求情。因我相信神仍會給機會那人。更因我曾犯錯、失敗但神仍給我機會,那麼我是誰?又怎可定人會永不翻身呢!特別那些是我們的肢體,骨肉之親、棄肢可惜呢!不放棄,要繼續栽培是艱辛的,但我們絕不應捨難取易呢!

四. 不負栽培成精兵 (西4:10-11、提後4:11)
雖然馬可真的曾半途而廢、雖然他被保羅否定,正因巴拿巴沒有放棄馬可,繼續給予栽培,他終能成功了。在日後馬可怎樣事奉我們所知不多,然而透過保羅在歌羅西書中我們知道他是在有美好的事奉,保羅在歌羅西書中吩咐信徒要接待他,更在其離世前的絕筆信中更求路加帶馬可來見他,「因為他在傳道的事上於我有益處。」提後4:11。雖然我們在文字上找不到保羅對他昔日對馬可的否定作出道歉,但他日後仍當眾再肯定他及稱讚他這仍是值得我們欣賞,因於領袖而言這絕不是一件易事。

很多時我們發現自己的判斷錯了卻因驕傲、自尊心強作祟而不願認錯,因認為這是丟臉,更害怕因此被反擊,於是有些人甚至仍堅持自己的看法,或找一些不是理由的理由來遮掩,結果問題便會愈來愈複雜,更難處理。有時我們怕認了錯而失去公信力,其實別人會因我們的謙卑、誠實,更尊敬我們。特別是領袖並不是以強者姿態帶領而是以榜樣作帶領,願我們能懂得怎樣真正面對自己的錯誤。

感謝神!正因巴拿巴的那份對人信任、對人的愛、對人的栽培、對人的不捨不棄,結果使教會歷史留下美麗的一頁,使保羅、馬可得以建立、再去建立人。願我們珍惜我們的肢體、或許真的有些人有問題,但仍不輕言放棄、給予機會栽培成材!教會有更多巴拿巴、有更多人願意接受栽培,那樣我們便能更茁壯、更能為神作大事。

當然機會不是無盡、無數,救恩也會有完結的時候,拒絕救恩者會面對審判,保羅因馬可一次離隊而拒絕是嚴苛了,我們求神給我們智慧去判斷何時才是「恩典的終結」。



歡迎肢體對牧者宣講作出回應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