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6,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124 析讀大衛(17) ~ 偽政‧政偽(下)

析讀大衛(17) ~ 偽政‧政偽(下)(撒下 3:22-39, 4章)

掃羅戰死沙場,大衛終在南部作王但卻未能統一,因為作掃羅元帥的押尼珥扶植掃羅最細的兒子伊施波設在北部作王,但這是一個偽政權,而且兩國常有衝突,當中一件事件是兩方人互鬥,結果伊施波設其部屬戰敗,當時大衛的元帥約押弟弟亞撒黑在追趕押尼珥時被他的回馬槍所殺,而種下不能解的怨憤。

伊施波設因欲奪權及與掃羅的一個妃嬪發生關係被伊施波設指責,他即時反臉,多次利用神的名字,甚至是”替天行道”般向大衛投誠,大衛樂於接受,但要求先得回他的妻子──掃羅的女兒,但這卻非出於愛,乃是個人的面子及政治因素。

1. 指控(撒下 3:22-25)
這經文記載大衛的猛將約押帶領屬下攻擊敵人,搶奪不少掠物回來,「約押和大衛的僕人攻擊敵軍,帶回許多的掠物。那時押尼珥不在希伯崙大衛那裡,因大衛已經送他去,他也平平安安的去了。」(撒下 3:22),「攻擊敵軍」並非表示他和隨從出征與敵國爭戰,乃是襲擊搶掠別人的財物。因大衛剛立國,國家沒有很多財產,故便會出擊攻打他人,而鞏固自己的財力與勢力。

當他得悉大衛與押尼珥見面勃然大怒,質問大衛「你這是做什麼呢?押尼珥來見你,你為何送他去,他就蹤影不見了呢?」(撒下 3:24),這顯示大衛待押尼珥以禮,並親自送他一程,使押尼珥從容離開。他憤然向大衛發問,為何如此。他主觀地指出押尼珥如此行乃是藉此刺探軍情以便日後作出相應行動。「你當曉得,尼珥的兒子押尼珥來是要誆哄你,要知道你的出入和你一切所行的事。」(撒下 3:25)約押的指控或許並非無根據,因為始終大家是敵對的,但以他的政治智慧分析也應知道押尼珥是次投誠是真心的,但基於他們之間的仇恨及嫉妒,怕一天自己地位、權勢分薄故作出這控訴。他認為大衛可以趁機捉拿押尼珥,那麼便可以用武力統一天下。他不理會大衛是王及長輩身份,氣勢凌人,怪責大衛放棄此良機,但其實他是對押尼珥不滿,充滿恨意,因他是殺弟弟亞撒黑的兇手。

若留意大衛面對執掌兵權約押不尊重的指責沒有甚麼回應,因他投鼠忌器,怕約押──正如伊施波設害怕押尼珥般,只是程度不同而矣!他自己也承認這事,「我雖然受膏為王,今日還是軟弱;這洗魯雅的兩個兒子比我剛強。」(撒下 3:39上)

2. 刺殺(撒下 3:26-27)
約押即時派人引押尼珥回來,假裝有事要商討(v.26-27),「押尼珥回到希伯崙,約押領他到城門的甕洞,假作要與他說機密話,就在那裡刺透他的肚腹,他便死了。這是報殺他兄弟亞撒黑的仇。」(撒下 3:27)「甕洞」是指「城門的中間」,古代的城門會有一些凹入的地方,視為隱密處,方便駐守一些軍人,以偷襲或伏擊一些進城的人,約押引押尼珥回來於城門凹位在押尼珥毫無防範下刺死他。押尼珥可算百密一疏,他以為大衛應允他的投誠建議,視他為上賓,「機密話」含有濃厚的軍事色彩,他以為大衛還有一些重要的訊息傳給他,故不防有詐便疏於防範下被殺,但聖經很清楚指出約押如此作不單是為大衛,乃為報私仇,「這是報殺他兄弟亞撒黑的仇…約押和他兄弟亞比篩殺了押尼珥,是因押尼珥在基遍爭戰的時候殺了他們的兄弟亞撒黑。」(撒下 3:27下, 30),這也為鞏固自己的地位而作,因雙方真的結盟他自己本身利益、地位也同樣受威脅。

約押這次的報仇其實是不合法,因押尼珥是在戰爭中殺死亞撒黑,在爭戰中殺敵人是免死,但約押這次卻是謀殺。

3. 政偽(撒下 3:28-39)

大衛得悉此事後很氣忿,但又不敢動約押絲毫,他即時與約押劃清界線,表示自己是無辜,「流尼珥的兒子押尼珥的血,這罪在耶和華面前必永不歸我和我的國。」(撒下 3:28),隨即咒詛約押「願流他血的罪歸到約押頭上和他父的全家;又願約押家不斷有患漏症的,長大痲瘋的,架柺而行的,被刀殺死的,缺乏飲食的。」(撒下 3:29),而這些咒詛是非常惡毒。詩篇中也有幾篇咒詛詩,而大部份是來自大衛,其中一個原因是作者多在無奈、無法或放棄親自執行相應的報復行動而作出,他願將這主權交在神的手中,讓神親自處理,當然當中不乏其不滿情緒,但向神傾訴總好過自己執行報復行動。

“漏症”是指女性的病,不斷的會流血,不單帶來極大困擾,更大大損害健康;”長大痳瘋”是一種嚴重的皮膚病,視為不潔,要被隔離。而兩種病在希伯來人眼中均視為犯罪引致的結果。

“架柺而行”表示傷殘;”被刀殺”是指戰爭中被殺;”缺乏飲食”即面對旱災無收成,或經濟嚴重虧損而無以為生,故此這些咒詛是嚴厲的。

在這經文中我們看到約押是一個獨特、有彪炳的戰績、為國盡上不少力,但亦因此而盛氣凌人、自視過高且是有仇必報的人,可惜卻用不光明磊落的手段報私仇,故最後也落得悲慘收場。

大衛除了劃清界線外,跟著要全國為押尼珥哀悼,他要求約押及其隨從撕裂衣服,並要求在其棺前哀哭(v.31)。撕裂衣服、腰束麻布、哀哭,有陣子更要剃頭、蒙灰,這是表達悲傷、難過,但諷刺的是約押殺押尼珥,但卻要為他舉哀,他心中開心也來不及,但卻要如此,於他而言是無奈,但王有命又不能不遵從,”做戲也要做下去”,可見政治的虛偽──很多時不單口不對心,更是面不對心,但王的命令也很特別,命令下屬哀哭,大衛也以身作則,身為君王也跟隨著棺木哭泣(v.32下),並為他風光大葬。押尼珥的家鄉、活動地是在約旦河東的瑪哈念(2:8-9),他”客死異鄉”,更悲的是不能”落葉歸根”,葬回老家,這是他們很重視的信念。昔日約瑟死在埃及也要求子孫將其遺體葬回故鄉(創 50:24-25),大衛沒有按當時的習俗而行,強行將押尼珥葬在希伯崙,並非為押尼珥而作,乃表示自己對他的尊崇而已!

大衛更為他舉哀伸訴(v.33-34),有聖經學者指出這哀悼缺乏哀歌的奏律,沒有代表的用字,沒有對死者作出美言、讚詞,大衛只是慨嘆為何他竟如愚人般死去(v.33),而這哀歌卻是暗指他是死在約押的手上,「你手未曾捆綁,腳未曾鎖住。你死,如人死在罪孽之輩手下一樣。於是眾民又為押尼珥哀哭。」(撒下 3:34),手腳被捆綁、鎖住往往是一個重犯受刑時的處境,但他卻非犯人──犯人也需受審才可判決,但他卻沒有受審下被殺,且死在「罪孽之輩」,此字可譯作「邪惡之子」,即死在一個邪惡人的手下,明顯地是指約押,故此這哀哭表面哀嘆押尼珥,實則向子民表白與己無關。

他禁食以表難過(v.35),甚至立下毒誓,日落前必不進食。大衛一連串的動作結果能達至如期效果「眾民知道了就都喜悅。凡王所行的,眾民無不喜悅。那日,以色列眾民才知道殺尼珥的兒子押尼珥並非出於王意。」(撒下 3:36-37)可見又是另一”政偽” ──政治上的虛偽。

我們研讀聖經時看不到大衛與押尼珥之前有甚麼深厚交情,大衛並不如與約拿單般肝膽相照,但他的哀傷似比對約拿單的死更甚,因當中他要求所有百姓均如此作,更要腰束麻布,他的痛哭是真的嗎?或是真的那麼深嗎?個人而言並不相信。但大衛真的難受,因為一統江山的日子指日可待,但卻被約押破壞,他不知民間有甚麼反彈,特別北面的以色列民會否怕他──連元帥也被殺,會否日後被”秋後算帳”呢?事實真的如此「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聽見押尼珥死在希伯崙,手就發軟;以色列眾人也都驚惶。」(撒下 4:1)相信不少他的子民也揣測押尼珥之死是大衛下命,故此才有v.37的出現,因押尼珥被殺北方人民會否再歸附大衛也成疑問,故此大衛一定要表明立場──押尼珥之死與他無關,事實因他的”哀痛”表現便使百姓釋疑及贏得民心,這豈不是再次反映政治人物的虛偽呢!

故此我們鑑古知今,知道人性的虛偽、醜惡而懂得怎樣面對今天的社會與政治轉變。

4. 暗殺(撒下 4:1-12)
大將一去風雨飄搖,押尼珥被殺,以色列人心感驚惶(4:1),一些軍長也逃走(4:2)不再服侍伊施波設,這國遲早會土崩瓦解,而有兩個攻治的投機者:利甲、巴拿,一天趁伊施波設午睡的時候假裝取麥而將他刺殺,並將他的首級割下,走了一夜送到希伯崙大衛處預備領功(4:5-8),他們以為這樣會得大大的獎賞,因為這樣作便能幫助大衛統一天下,而且似亦可以報掃羅昔日不斷追殺他的仇,「將伊施波設的首級拿到希伯崙見大衛王,說:『王的仇敵掃羅曾尋索王的性命。看哪,這是他兒子伊施波設的首級;耶和華今日為我主我王在掃羅和他後裔的身上報了仇。』」(撒下 4:8),這兩人沒有記取當日一個亞瑪力人撒謊說殺了掃羅而欲得賞最終被大衛所殺的教訓,重蹈覆轍,大衛憤怒地述說過去這歷史片段(v.9-10),更氣憤地指出他們是乘人不覺,在伊施波設熟睡時將他暗殺,「何況惡人將義人殺在他的床上,我豈不向你們討流他血的罪、從世上除滅你們呢?」(撒下 4:11),肯定是這兩個人繪影繪聲地將其暗殺過程描繪出來,故大衛才能說出伊施波設是死在床上,於是大衛命令下屬將他們殺了,並將手腳斬下,將屍體掛在希伯崙池旁示眾(v.12)。

大衛要砍斷他們的手腳似是殘忍,但當時而言是可接受的,是當代對犯人的一種刑罰。士師記曾記載迦南五王多尼比色曾砍斷七十個王的手腳與大姆指(士 1:7),大衛這樣作也可算是回應他們暗殺伊施波設及割下其頭顱之殘暴行為,這是公平的定律,但要將其屍體掛起示眾,若在晚上沒有取下則是違反神的律法(申 20:22-23),因神曾下令屍首不應掛在外面過夜,日落前必需埋葬以表示對人的尊重。可憐的伊施波設身首異處,其首級被葬在押尼珥的墳墓內,但無論怎樣掃羅王朝亦從此正式結束。大衛沒有因掃羅的追殺面對其家人不善,特別不會給助他統一江山的兩個投機者予以獎賞,仍好好為伊施波設厚葬,也顯出其對神所膏立者的尊重,這也是我們該學習的。

5. 統一
及後以色列眾支派長老到大衛那裡膏他為王,「以色列眾支派來到希伯崙見大衛,說:『我們原是你的骨肉。從前掃羅作我們王的時候,率領以色列人出入的是你;耶和華也曾應許你說:「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於是以色列的長老都來到希伯崙見大衛王,大衛在希伯崙耶和華面前與他們立約,他們就膏大衛作以色列的王。」(撒下 5:1-3)這是政治現實,子民一直知伊施波設不是明君,只是傀儡王,與其內亂甚被外敵入侵不如統一,所以願意歸順,從此江山一統,大衛便正式作王。

而大衛作王某程度與押尼珥沒有直接關係,他預算投誠,但最終卻不成功,反之他的死卻促成全國統一,一個人活著沒有甚麼作用,反成為阻礙,死卻成就大事,這真是一個諷刺,亦可見人算不如天算。人單憑自己的智慧去計劃往往是落空,從某程度而言是約押幫助了大衛統一江山。神多年前的應許終實現,「大衛登基的時候年三十歲,在位四十年;在希伯崙作猶大王七年零六個月,在耶路撒冷作以色列和猶大王三十三年。」(撒下 5:4-5)

神給人的祝福、應許也需人耐心等候、信心仰望、經歷不少磨煉,藉此使我們更成熟、老煉才能成。願你我同樣有信心、忍耐經歷神在我們身上的作為。

而同時我們要反省,政治是很虛偽,我們應懂得怎樣分辨、分析之餘,我們自己會否有陣子也會陷在虛假之中,我們能否以真誠待人呢?求神幫助我們能脫離虛假,有智慧、真誠的表達。



歡迎肢體對牧者宣講作出回應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