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9,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115 析讀大衛(13) ~ 力戰

析讀大衛XIII ~ 力戰 (撒上 30章)

大衛投靠非利士王亞吉,他為了掩飾他的謊言,說是攻擊了猶太人,但其實是攻擊猶太人的仇敵,但卻將所有人殺死,叛逆他的本性,及後又被逼與亞吉上陣對抗掃羅王,他要面對另一場逆戰──背叛同胞的戰爭。但神憐憫,祂使其他的非利士人首領質疑大衛,故不准他上陣,亞吉力辯無效下便打發大衛回洗革拉,解決了他的難題。

當他們回洗革拉時發覺他們的家眷、財物被亞瑪力人奪去一空,他們要追回來,便展開一場”力戰”──筋疲力竭的戰爭。

若我們留意三十一章記載另一場悲慘的戰役──基利波山之戰,掃羅及其兒子約拿單便死在這場戰爭中,而大衛亦因此正式接續掃羅作王,但這場影響歷史之戰記載的經文較少,相對大衛搶回自己被奪的家人、財物之戰編幅則更詳盡,即更重要,這是聖經作者特意的安排,其中兩個原因是此戰是相對撒上十五章掃羅對亞瑪力人的戰爭,因掃羅不聽神的命令──重物輕神──而被棄,而大衛卻透過這次戰爭証明他具作王的質素;而這章亦對比下一章掃羅在基利波山戰役,一個在神祝福下得勝,一個在神放棄下失敗。

大衛絕不易面對這場戰爭,因為要先平復內亂才能對外,但卻充份表現出他的領導才能,及後他又訂定律例典章,也証明他有治國能力。

1. 後城失火(撒上 30:1-3)
亞弗與洗革拉之距離約80-100公里,大衛與他的六佰跟從者走了三天的路程才回到洗革拉,怎料當他們不在時亞瑪力人乘虛而入,攻打他們,婦孺老弱又怎能自衛,結果他們一切財物被搶奪,人也被擄走,他們更放火焚燒洗革拉,這可能報復大衛曾攻擊、殺他們的同胞(撒上 27:8-9),亞瑪力人將一切的人擄走,卻沒有殺死,這反映大衛當日所作的比他們更殘酷。

2. 反臉無情(撒上 30:4-6)

當大衛及其跟從者發覺自己的妻兒、父母被擄走,財物蕩然無存時內心悲痛,放聲大哭,「直哭得沒有氣力」原意是「一直到沒有力氣再哭」,可見他們內心的傷痛,好像陷在絕境中,因為他們完全沒有這心理準備,故才會有此表現。

大衛更是焦急,原因不單是自己的妻子也被擄走,而是”因眾人為自己的兒女苦惱”(v.6),這是領袖應有的心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領袖會為自己的部屬高興、悲傷,情緒影響。作為一個牧者更需具備這些素質,為著肢體成長有成就而感到高興,為著他們的軟弱、迷失而擔憂難受。

另一個原因是他的部屬因這次事件即時背叛他、責罵他,甚至要用石頭打死他(v.6),暗示這事是經過審判──或許不是正式的審訊,但一定是他們共同商議下的結果──要判處他死刑,因他們會覺大衛領導不力,沒有好好作出防範,安排一些人留守保護他們的家眷,因亞瑪力人常常如此攻擊一些沒有防備的人,昔日他們先祖出埃及時也是如此趁火打劫!但他們卻忽略了是他們自己投靠大衛,和大衛為他們辛苦籌措所需,甚至因為他們才無奈投靠敵人──非利士人,而且他與他們與亞吉往亞弗時,他們可有提出派人留守呢!他們沒有!但一有事便將責任推在大衛身上,指責他辦事不力,這是領袖的哀歌!昔日摩西豈不是面對同樣處境嗎?百姓在曠野沒有水喝,同樣想用石頭將他打死(出 17:4)。而這班跟隨者品流複雜,有此表現絕不為怪。作領袖的需有足夠心理準備,你所帶領的人會隨時反對你,抗拒你!

在此困境中「大衛卻倚靠耶和華他的神,心裡堅固」(撒上 30:6下),在此神被稱為”大衛的神”,這顯示大衛與神有很密切的關係,雖然面對眾人挑戰、叛逆,但他並沒有失去其信心,他依靠神,不看逆境,結果是內心堅固。越是困難的境況越驅使大衛依靠神,我們可有此情況呢?

3. 再求問神(撒上 30:7-10)
大衛因自覺走投無路才投奔亞吉,但他一直沒有求問過神,但是次面對自己人的逼迫,他心中比上次更難受,但卻懂得求問神,他請祭司亞比亞他拿以弗得求問神的心意,這也代表這次的戰爭是”聖戰”!他問神能否追上敵軍,因他不知究竟他們的家眷是甚麼時候被擄走,或許已是一段很長的日子?但神給他肯定的答案:必會追得到,且會得回被擄的人(v.8),而且是肯定的語氣,「救」這字在舊約用於拯救。

在此有一對比,掃羅求問神,神不回答,他便轉向交鬼,求問那交鬼的婦人(撒上28章);但大衛卻得到神的回覆,而且按古以色列的傳統,一個領袖必須把百姓從外邦的君王、民族轄制中拯救出來,因此這場戰役亦顯示大衛擁有作王的能力。

有了神的應許、肯定終使大衛帶領已走了三天路程、哭致無力、反對他的人奮力前進,立即出發。但聖經沒有交待往那個方向追尋,但深信神已作出指引。然而到了比梭溪,有部份人已疲累至不能再走動,大衛便將他們留下,再領其餘400人追捕亞瑪力人,大衛體恤他們的苦況沒有強逼他們一定要跟從。

4. 遇無間道(撒上 30:11-15)
他們在田野遇見一個埃及人,是屬於亞瑪力人的奴僕,但因他患病便給他們遺棄──這也是一個現實,沒有用便廢。他在病餓中被找到,大衛卻善待他,給他食物和水,食物中是有貴重的無花果餅及葡萄餅,這是當時補充體力的珍品,他吃後體力復原,大衛盤問他得知他的身份,知道他有份參與焚燒洗革拉的行動中(v.14),於是大衛要求他帶路去攻擊亞瑪力人。那埃及人受亞瑪力人的輕視,將他遺棄不重視他,況且他只是奴僕,故此他樂於作”無間道”幫助大衛,只不過他有兩個要求:不要殺他及不將他交回亞瑪力人手中,可見他們也了解到人性的險惡,他怕被利用後便被殺,大衛當然答允這兩個對他而言不難的要求。

5. 奮力作戰(撒上 30:16-20)

大衛與跟從者走了三天路程,回洗革拉發覺家園被毀,他們哀哭後便出發,用了一天時間追趕亞瑪力人,日夜兼程趕路,到翌日黎明才追到,再用了差不多兩天時間與亞瑪力人對戰,「大衛從黎明直到次日晚上,擊殺他們」(撒上 30:17上),你可以想像到他們的疲累程度如何!但為了他們所愛的家人,為了所失去的他們仍要”力戰”──奮力作戰。

那時亞瑪力人四散在不同地方,通宵達旦飲酒作樂,狂歡跳舞,完全沒有預算大衛及其跟從者出現,故他們被殺過措手不及,但無論怎樣大衛的得勝是有神的保守,因為他們不單力竭筋疲,無力作戰,而且彼此間的人數是頗懸殊,那些單騎駱駝逃走的亞瑪力人便有400,可見亞瑪力人的人數一定很多,故此大衛絕不敢歸功於自己及部下,他宣稱這是神的作為「弟兄們,耶和華所賜給我們的,不可不分給他們;因為祂保佑我們,將那攻擊我們的敵軍交在我們手裡。」(撒上 30:23)

這次可算是大獲全勝,除了那400少年人外沒有其他的亞瑪力人逃脫(v.7),大衛沒有留下一個活口,這又與當日羅得因愛惜亞甲沒有誅之成為一個強烈對比,而這次勝利與及後掃羅全軍覆沒同樣是一個對比。結果他們全部失而復得,一個人、一件財物也沒有失落(v.18-19),不單如此,更將亞瑪力人從別的地方搶奪回來的都能搶奪過來,「大衛所奪來的牛群羊群,跟隨他的人趕在原有的群畜前邊,說:『這是大衛的掠物。』」(撒上 30:20)他們原來擁有的走在前面,不屬他們的則歸了大衛,被稱為「這是大衛的掠物」,這一次得回的可算是連本帶利了。

6. 公義分配(撒上 30:21-25)
這段經文是大衛表現他擁有王者風範,他執行君王權,稟公行義。

他們凱旋回歸洗革拉,留守在比梭溪那二百人出來迎接大衛,雖然人數不多,場面不大,但整個安排便像古代君王得勝凱旋模式進行,但按原文的讀法只有大衛前來問他們安,因其餘的四百人對他們的態度似乎不善。聖經指出當中有「惡人和匪類」(v.22),因當中不少是三教九流、品流複雜的人,他們心中不滿這些不與他們一同作戰的同胞,覺得他們沒有出力故此不將財物分給他們,只給回被搶走的妻兒已足夠。因此節用的「奪」字與v.8及v.18「拯救」用字相同,故「所奪的財物」是指原屬於他們的,後來被亞瑪力人擄去,現在被「拯救」回來,而非指從敵人那裡擄掠來的戰利品,因那些被稱為「大衛的掠物」,他們認為留在溪旁的人沒有作過甚麼,沒有作戰,現今得回妻兒已經是很大的「祝福」。這顯示他們已得悉大衛的意願是要物歸原主。

雖然聖經沒有詳細的描繪,但我們相信大衛面對的局面同樣是嚴峻,要擺平這些跟隨者不易。

大衛的回應是「我的弟兄們」,原文是較親切,他如此是將自己與他們的關係拉近──縱使這班人常與他作對、反對他──不是站在對立的地位。他更指出是次得勝是神的作為,「耶和華所賜給我們的,不可不分給他們;因為他保佑我們,將那攻擊我們的敵軍交在我們手裡」(撒上 30:23),既是神的作為,那麼豈能由他們獨享而不理會其他人呢!他清楚的指出「這事誰肯依從你們呢?上陣的得多少,看守器具的也得多少;應當大家平分。」(撒上 30:24),他一定不聽從他們的意見,他認為大家不單可得回自己的財物,更可以平均分配那些戰利品。事實在過去歷史中已有這事例,摩西打勝米甸人,擄了他們的財物神吩咐「把所擄來的分作兩半:一半歸與出去打仗的精兵,一半歸與全會眾。」(民 31:27)。約書亞也同樣將戰利品分予河東兩支派半的人(書 22:8)。故此大衛指出縱使他們沒有上前線作戰,但某程度他們也在後方守望,故要大家均分。這顯出大衛有其原則,並不會為討好大多數人或怕政治前途受毁而放棄自己認為對的原則,他有能力抗拒反對聲音,能公平領導,體恤、關心人民,且作事明快果斷,這是王者具備的質素。

一些上前線打生打死的人所得的與後方的人所得是一樣,那樣怎算公平?,若我們工作勤力的與懶散的一樣得那樣多又怎算公平?我當然認同這看法,一律加薪是不理想,但請留意這二百人不是不盡力,只是他們已經盡全力,只是已力不能逮才留在後方,而非刻意不上前線。同樣戰爭中若主帥分配了那些人在前線,那些人在後防作補給,只要他們在其崗位上竭力盡忠也應該得相同的奬勵。神所看重的是那些人可有盡力,正如奉獻祂不單看金額,而是看盡忠程度。

這亦帶出一個重要真理,一個成功的事是要多方配合的。

7. 善於交際(撒上 30:26-31)
大衛不單將戰利品分給跟隨他的人,也將部份送給”他朋友猶大的長老”「大衛到了洗革拉,從掠物中取些送給他朋友猶大的長老,說:『這是從耶和華仇敵那裡奪來的,送你們為禮物。』」(撒上 30:26)。另外v.27-31也記載大衛送禮物給十三個城市或地區的人,當然這有政治的計算在當中。

大衛與猶大的長老建立好的關係,及後猶大人便是在希伯崙膏大衛作猶大家的王,「猶大人來到希伯崙,在那裡膏大衛作猶大家的王。』」(撒下 2:4上),猶大的長老便代表百姓膏立他,及後是北面以色列長者到來膏立大衛作以色列王,「於是以色列的長老都來到希伯崙見大衛王,大衛在希伯崙耶和華面前與他們立約,他們就膏大衛作以色列的王。」(撒下 5:3),因此他與猶大長老建立很好的關係,而另外十三成城市均是南部的人──即猶大及非利士南方的地區,這也是日後支持大衛的人。故此大衛很懂得建立關係,但不得不承認作領袖為了子民要建立好的網絡,這是有助他的發展,但絕不要利用人的心才好。

在此給我們看到作領袖的難──一有甚麼不太理想的果效即被下屬反對,要有公義、慈憐的心去面對整體群眾,要有原則抗拒,不善不公則發出反對聲音。要建立良好的網絡不易,但卻需要,更重要是要為自己、家人回家而力戰,靠著神必得勝!

8. 擴展成軍
大衛雖然投奔非利士人沒有求問神,應不是神的心意,但神卻仍憐憫,他在洗革拉只是短短一年四個月總算稍為安穩,但在此日子卻出現了很特別的事,「大衛因怕基士的兒子掃羅,躲在洗革拉的時候,有勇士到他那裡幫助他打仗。」(代上 12:1)

對大衛而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因為此刻不斷有人加入他們當中,「大衛往洗革拉去的時候,有瑪拿西人的千夫長押拿、約撒拔、耶疊、米迦勒、約撒拔、以利戶、洗勒太都來投奔他。這些人幫助大衛攻擊群賊;他們都是大能的勇士,且作軍長。那時天天有人來幫助大衛,以致成了大軍,如神的軍一樣。」(代上 12:20-22),不單如此,更有便雅憫支派的人到他那裡「大衛因怕基士的兒子掃羅,躲在洗革拉的時候,有勇士到他那裡幫助他打仗。他們善於拉弓,能用左右兩手甩石射箭,都是便雅憫人掃羅的族弟兄。」(代上 12:1-2),連掃羅的族人也離棄他而歸向大衛,這義意特別重大,這也反映出子民已厭倦掃羅的庸弱無能與橫徵暴歛,所以大衛在洗革拉日子雖然短,但卻是很大的轉捩點。

同樣給我很大感受,有陣子表面一些不太理想的情況但神仍有其美意,這些”過渡期”未嘗不是祝福,正如這一年四個月對大衛而言是一個很大的祝福,我們可有同樣的經歷呢!



歡迎肢體對牧者宣講作出回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