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5,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保羅:信心的真諦

信心的真諦 (哥林多後書4:7-18)
整理:陳善純

不信的人說:「看見什麼,就相信什麼」,但信的人說:「相信什麼,就看見什麼。」保羅敦促哥林多的信徒在艱困苦楚中行事為人要憑著信心 (17節),不是憑著眼見。不要降服於疑惑、絕望,和不信的三重威脅。


為什麼苦楚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神給了我們什麼資源來打擊與勝過苦楚?為什麼信徒更大的問題是缺乏信心而不是面對苦楚?

在基督裡,必得勝利!(Triumph is Yours in Christ to Claim)

4:7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
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
4:8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
望。
4:9 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
4:10 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
上。
4:11 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
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
4:12 這樣看來,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生卻在你們身上發
動。(林後4:7-12)
「瓦器」(7節) 是平凡之物和價值不大的,但「寶貝」是稀世之珍和無價之寶。 「寶貝」(7節) 來自原文的 “thesaurus”,按字面上是「寶庫或倉庫的存款」(單數)。苦楚不能打倒我們,因為神將祂的豐富和無限資源供應給我們。這「寶貝」的希臘文亦是東方博士送給小孩子耶穌的「寶盒」(太2:11),是形容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裡 (太13:44) 和摩西在埃及所拒絕的「財物」(來 11:26)。聖經還告訴我們,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基督裡面藏著 (西 2:3)。如果你沒有經歷過苦楚,你就不會品嘗「寶貝」。

「瓦器」來自泥土。根據維基百科(Wikipedia),泥土和適當比例的水混合後,就具有可塑性。這泥土乾了就會很結實,當泥土經過窯火時,物理和化學性的改變會發生,使泥土轉換成陶瓷。泥土本身並無用處,它必須經過窯或爐,才成為有用的。

「瓦器」和「寶貝」是個對比。根本沒有人會把寶貝放在瓦器裡,但是神竟然要請我們這樣做,好讓耶穌的大能也彰顯在我們身上。當你們背著耶穌的死在你們身上,祂莫大的能力就在你們生命中顯明。

「莫大」原文是 “huperbole”,英文就是”hyperbole”,指過度或誇張的修辭用法,其他的翻譯包括「極」(羅 7:13)、「最妙」(林前 12:31)、「重」(林後 1:8,4:17)、「極力」(加1:13) 和「甚大」(林後12:7)。神的能力 (dunamis)、大能和偉大不是彰顯在我們的權勢、成就和成功中,而是彰顯在我們的軟弱、卑微和有限中。

我們若有信心,雖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 「四面受敵」的原文也翻譯為「窄」(太7:14)、「擁擠」(可 3:9)、「患難」(林後 1:6,7:5,帖前 3:4,帖後 1:6)。這必是瓦器被放置在窯裡的感受,好像無路可走,但這只是一個新的開始。當它在高熱中閉眼忍受一長段時間,再打開眼睛才發覺自己成了一個全新的器皿,而不是被「砸扁」了。它是壓下,而不是擠碎;平滑了,而不是碾平;受擠壓,但沒有壓爛。

「作難」或”aporeo”也翻譯為「猜疑」(路24:4) 或「猜不透」(約13:22),但「失望」或”ex-aporeomai”是希臘語的對比,來自「出/過於ex-」加上「作難aporeomai」。我們感到困惑,感到茫然,但它決不會超出「作難」的範圍或過於我們所能承受的,不會到令我們疑惑、失望和不信的地步。

「逼迫」乃是保羅很熟悉的字,因為他曾經徒勞地逼迫教會。此字有9次翻譯為「追求」,3次為「受逼迫」,1次為「追逼」及「追趕」,卻不被丟棄。「丟棄」的原文也可以翻譯為「離棄」(太27:46)、「撇」(徒2:27)、「存留」(羅9:29) 或「停止」(來 10:25)。事實上,耶穌是唯一的在聖經中被「丟棄」的 (太27:46) 一位。神應許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來 13:5)。我們雖然被追趕,但卻不會被抓住。

「打倒」(kata – ballo) 強調的介詞是「倒kata -」 “down”,但「死亡」(apo-llumi)是「除apo-“out”」滅。此對比是「倒kata -」但不「被除」。

在基督裡,肯定感恩!(Thanksgiving is Yours in Christ for Certain)

4:13 但我們既有信心,正如經上記著說,『我因信、所以
如此說話。』我們也信,所以也說話。
4:14 自己知道,那叫主耶穌復活的,也必叫我們與耶穌一
同復活,並且叫我們與你們一同站在他面前。
4:15 凡事都是為你們,好叫恩惠因人多越發加增,感謝格
外顯多,以致榮耀歸與神。(林後4:13-15)
人生不在於享受安舒和避免麻煩,乃在於克服困難和勝過攔阻。沒有遇過困難的人不能了解人生的意義;而信心的操練能扭轉困難成為感恩的因素。保羅說,基督的復活是神大能的最具體展示,也是祂給我們最偉大的應許,因為神的復活已經勝過罪惡、死亡和魔鬼的權勢。

「站在」(14節) 的原文提醒我們馬利亞和約瑟按摩西律法的要求,帶著耶穌上耶路撒冷去,要把他「獻與」主 (路2:22),新約其他處翻譯為「差遣」(太26:53)、旁邊站著 (可14:47)、預備 (徒23:24)、證實 (徒24:13)、幫助 (羅16:2),和看 (林前8:8)。每個孩子都很期望他的父母會在他第一天上課和最後一天上學時在他旁邊。

14節有兩個「與」(sun) 的介詞,這是保羅第一次在同一節裡用兩次這介詞。跟朋友一起行畢業典禮是值得驕傲和興奮的,但「與耶穌一同復活、並…一同站在祂面前」乃是最光榮的事。

當一個人正在苦楚中,情感上往往會覺得神少愛他,但事實是,「恩惠因人多越發加增,感謝格外顯多,以致榮耀歸與神」(15節)。我們要竭力過感恩的生活,而不是降服於悲劇的人生。經文中的的三個目的是竭力榮耀神,而不是為自己或憑勇氣度日。

在基督裡,勇敢改進!(Transformation is Yours in Christ with Courage)
4:16 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
天。
4:17 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
的榮耀。
4:18 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
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4:16-18)
人最大的殺手武器不是失去健康,乃是失去希望。絕望殺死一個人要比任何疾病、災難、痛苦和不滿更快。

「喪膽」(ek-kakeo) 在聖經中只出現4次,兩次在這一章中 (1,16節),其餘兩處翻譯為「喪志」(加6:9) 或「喪膽」(弗3:13)。原文意思是「出於ek-」與「邪惡」(kakeo),或向邪惡降服。這一個世代破記錄的輕易放棄和喪膽,是因為絕望帶來的痛苦,而不是因為所面臨的困難。無論你來自一個破碎的家庭,或有不良的背景,如果沒有希望,恢復自尊是不可能和無法彌補的。

我們最大的盼望在於神,祂最專長於人的內在更新 (16節),而不是外在改變 (17節);祂的目的是永遠的榮耀,不是暫時的解決;祂的方法是看不見的,是不可見的。祂是外科醫生,為我們長途康健和深層清潔作準備。祂的工作是在內部,而不是在外表──「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16節)。主的時間表是強而緊湊的,卻不是瞬間或暫時的──「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17節)。祂的方法是無形的,而不是眼見的──「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18節)。外體是「毀壞」(diaphtheiro) 的,原文的其餘出現譯為「蛀」(路12:33)、「壞了」(提前6:5,啟8:9) 和「敗壞」(啟11:10),但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 (林後4:16,西3:10)。「新」(ana-kainoo) 來自”ana”(重複) 與”kainos” (新)。在基督裡,我們在更新,不是滅亡;我們有決心,而不是無奈;我們有焦點,而不是倒退。神在基督裡的工作是持續的、全面的,和完整的。

保羅認為我們的苦楚 (希臘文的「患難」),與「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17節) 對比,只是至暫至輕的。「暫」──瞬間的對比,是「永遠」(希臘文的「世代」);前者是有時間限制的,後著是無限的天涯。

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成就」的原文是工作或工幹的意思。此經文中唯一努力工作的工人,是「苦楚」。我們並不是以苦楚和患難為自豪──否則就成了變態和自虐;我們乃是以神的話語、智慧和方法為榮。在此期間,我們的目標是「顧念」所不見 (blepo) 的。保羅不是說「看」所不見的,而是”skopeo”(顧念)所不見的,其他5次在聖經中翻譯成 「省察」(路 11:35)、「留意」(羅 16:17,腓 3:17)、「小心」(加 6:1) 與「顧」(腓 2:4)。「顧念」比「所見」的範圍或視野更闊、更大,和更遠,而不是某個焦點或特點。

結語:第六世紀的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 曾說:「稱心如願並不是一件好事。藉著生病,你才認識健康的價值;藉著邪惡認識良善的價值,藉著飢餓認識飽足;藉著努力認識休息的價值。」苦楚是否為你效力或消耗你?患難是否令你受創或更新?你是否能憑著信心預先感謝神,因為祂的恩惠只有加增,從不減少或停止?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