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3,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耶穌-罪人的朋友:得勝有餘

得勝有餘 (約翰福音約9:1-40)

苦難是聖經裡一個特出的題目,耶穌時常要面對,也是人生中一個主要的經歷,有人說:「用苦難作為講道的題目永遠不會缺少聽眾。」在約翰福音第九章裏耶穌遇見一個生來瞎眼的人,瞎子經常聽見許許多多關於苦難的理論,其中更不乏許多不認識他的人對他的處境所作出的評論。在這個場合裏,門徒把話題專注於苦難的因由上,他們與法利賽人一樣 (約9:34),相信瞎子咎由自取,耶穌卻全然推翻一般人對苦難所做的評論和對安息日作工錯謬的見解,由此觸犯宗教領袖。

耶穌面對周遭受苦的人抱持何種態度,付與何種行動與使命?衪視受苦難的人為達成神榮耀的工具,藉此得勝,而非絕望。耶穌知道我們的心、身、靈的需要。

耶穌來把尊嚴賜給受苦的人
9:1 耶穌過去的時候、看見一個人生來是瞎眼的。9:2 門徒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9:3 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 神的作為來。9:4 趁著白日、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9:5 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約9:1-5)

耶穌在給門徒的答案裏不單把做人的尊嚴重新歸還瞎子,更包括所有因身體殘疾而心靈飽受摧殘的人。

對於門徒來說,瞎子的境況是一種神學上,道德上,並哲學上的判決,瞎子是一個惹人厭的怪物,他的遭遇是上天對他的制裁,除了咎由自取,或對上一代的報應以外,別無其他答案,門徒挑剔的對象選得沒有再好了,瞎子生來便全盲,而不是半盲或由後天因素造成,這就是門徒最有利的罪証,但到底是他本身有罪.抑或他父母犯罪就不得而知了。

耶穌果斷性的、絕對性的及肯定性的回答他們的疑問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耶穌斬釘截鐵地駁斥門徒的論點,他所用的第一個字希臘文意指「也不是」,這是耶穌在回答問題,講道,或與人對話裡唯一的一次用「不是」作開始,他再重複一次「不是」(3)以確保門徒真正明白: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不是個人,也非集體,或是任何顯明或未知之過去或現時或遺傳的罪,並非他父母或他自己所招之惡果,亦非神的懲罰。

耶穌的宣告對於那些在苦難,痛苦裡,或遭遇橫禍的人來說,提供了何等樣的盼望,安慰與辯護啊!他的答案使殘障人,病痛者及弱者從不必要的重壓,咒詛與精神折磨裡全然解脫。

瞎子沒有責任為自己辯白,不須為自身殘疾抱愧,不用在神,人面前蒙羞。耶穌給了他一個他唯一能做的忠告:容許並接受神在他身上施行奇工,「顯出」一詞,在希臘原文中是一被動詞,指出人能領受或接受神的憐憫,並讓神奇妙的作為在他身上得以彰顯。耶穌沒指出人能找出受苦之原因,只強調人能選擇受苦的過程,我們的頭腦知識雖然往往無法解釋苦難的原因,但是我們的態度卻可決定苦難的結果。

耶穌來帶安慰給傷心的人
9:6 耶穌說了這話、就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9:7 對他說、你往西羅亞池子裏去洗、(西羅亞翻出來、就是奉差遣)他去一洗、回頭就看見了。(約9:6-7)

第一節「看見」一詞顯示耶穌在門徒詢問瞎子的事情之先,早已知道他的存在,景況與需要,他回答門徒的問題後,就強調瞎子是一個有血有肉有需要的人,而不是一個話題。

在馬可福音第七章第三十三節和第八章第二十三節裡分別記載耶穌曾用唾沬抹在耳聾舌結的人和瞎子身上,把他們的殘疾治好,這次他更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在安息日治病 (約9:14),於此重解了律法,更觸怒死守教條的法利賽人,耶穌不單犯戒,更慢慢地、細心地、輕柔地、苦口婆心地照顧生來瞎眼的人,「抹」(6節)一句意指「塗抹」或「接觸」,在聖經其他地方再沒用過該語句。耶穌並沒有趕時而敷衍瞎子,而是溫柔地,充滿慈愛地輕輕揉瞎子的眼睛,門徒在此的確有不少功課有待揣摩學習。

耶穌並沒因可能撞見,冒犯,或觸怒宗教領袖們而放棄醫治病人的機會,在約翰福音第五章第十四節裡已提到猶太眾人已因耶穌在安息日治好癱瘓的人而起了殺機。在約翰福音裡記載的這個最後的一個安息日,耶穌會不會再次因憐憫,醫治另外一個受苦的人而得罪法利賽人呢?他難道就不能待安息日過後而行醫治嗎?耶穌的答案再清楚明顯不過:「趁著白日,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約9:4-5)。

稍後,耶穌被控觸犯安息日戒條 (約9:16,而瞎子也因同意接受治療而被逐出會堂 (約9:22,34)。對於法利賽人來說,安息日就是要一切活動全然停止,包括受餓 (太12:1-2,路14:1),受危險 (太12:11),或疾病 (約5:10),因此,一切的運作與活動,包括醫治都應停止 (路13:10-14,14:3)。

耶穌關心瞎子過於關心別人對自己的觀感,評價或對待,他來是要減輕苦難,不是辯論苦難,他寧可自己受逼迫也不願看見世人無望,他是大醫生,不是政治家或哲學家。

耶穌來賜救恩給失喪的人
約翰福音第九章三十四至三十九節:他們回答說,你全然生在罪孽中,還要教訓我們麼,於是把他趕出去了,耶穌聽說他們把他趕出去,後來遇見他,就說,你信神的兒子麼,他回答說,主啊,誰是神的兒子,叫我信他呢,耶穌說,你已經看見他,現在和你說話的就是他,他說,主啊,我信,就拜耶穌,耶穌就,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

你知否「奇異恩典」一歌裡「我今失喪,但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一句,歌詞就是取材於本段經文嗎?我以前以為這是回頭浪子的告白,但是重新再思就發現比喻裡「失而又得」這句話在浪子的比喻不是浪子所言,乃是二度由浪子父親所發。 (路15:24,32)

第二十五節裡的瞎子說他以前眼盲如今卻得看見,但為何詩歌記載說失喪呢?按照希臘文說法,猶太人把他踢出會堂外,瞎子從此喪失作猶太人的權利,並失去親鄰朋友的支持,當耶穌聽聞這個瞎子悲慘的景況和所受到的不平與無助,他便回去把他尋回 (35節)。

更重要的是,耶穌為了瞎子的安危與救恩而再回頭找他,瞎子雖曾聽聞耶穌的事蹟,亦聽過他說話,卻從未與耶穌交談。瞎子三個簡短的字:「主,我信」是具了何等大的信心的宣告!聖經裡另外兩處經文同樣記載「我信」語句,一處經文記載被鬼附的孩子的父親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可9:24)。另一處是拉撤路之姊妹馬大,希臘文裡她對耶穌說:「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就是那要臨到世界的 (約11:27),請注意孩子的父親並非稱耶穌為主,他的信心顯然不夠並不堅穩,需要幫助;而馬大的信心只表達一種信念;唯有瞎子的卻是信心決志的表達。

耶穌並未因瞎子的信心而感到詫異,卻為法利賽人的執迷不信覺得驚奇。心盲才是最大的殘障,屬靈盲目的人看不到神明顯的工作,法利賽人的執迷不信比瞎子被世人隔離更可憐,在罪中沉死比受歧視唾罵更可悲。瞎子發現他重見光明以後並未得到世人的接納;別人的訕笑,歧視沒有改變。即或如此,他的態度和生命與過去截然不同的(27節)。瞎子在面對宗教迫害與歧視時,信靠了基督,他的人生因而從此改變,再也不願意繼續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從前他看人的臉色、討人的喜歡、渴望人的接受,如今站穩自己的立場、說明自己所信的、而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因信耶穌他活著一個敬拜的生活,不在討飯或給人氣負並排斥而看不起。可惜的卻是,沒有任何的神蹟可以打動法利賽人剛硬的心。

結語
耶穌是拿除掉世人罪孽的神的羔羊。心盲比眼盲更可悲,喪失靈魂比喪失視力更可怕,屬靈的眼睛瞎了,與神隔絕了,心腸剛硬固執,比被社會唾棄更悽慘,你是否一個心盲的孤靈遊魂,或你是一個心眼皆清的信服者?耶穌是那除掉世人罪孽的神的羔羊 (約1:29)。祂來,使世上瞎眼的人得看見,自以為看見的人卻漠視真理,備受審判,瞎子的心路歷程從頭腦豁然清晰以至雙目得以看見,到最後心靈完全信靠。你願意為了這位關顧你身,心,靈的創造者和主宰,而獻上你的生命,完全順服信靠耶穌嗎?請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Kvrft0Gjg

附註:
1 San Gabriel Valley Tribune 5/24/199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