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8,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使徒系列:事實勝於雄辯

事實勝於雄辯 (馬太福音 26:36-46)
~ 十二使徒 ~
整理:吳顯揚

門徒第一次聽到耶穌提及祂「被賣」時,他們正在加利利 (太 17:22),之後他們上耶路撒冷去時,又聽到同樣的消息 (太 20:17-18),如今到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他們無論一起擘餅 (太 26:21,23),或來到客西馬尼園時 (太 26:45,46),也不斷聽到祂重複同樣的事情。在馬太福音中,耶穌總共說了六次自己會「被賣」,即使神經正常的人都會感到緊張、憂愁,和無奈。最後,耶穌催促門徒儆醒禱告,然而三次 (44節) 祂發現門徒睡著了,因為他們的眼睛困倦。

假如你面對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或者你沒辦法可以扭轉事情時,你會怎麼做?尤其當你心灰意冷,感覺被遺棄、孤單,或害怕時?當時局不利,你會責難自己還是跪下祈禱?

祈禱應當防犯未然,不單事後補救 (Prayer is Proactive,Not Passive)
36 耶穌同門徒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就對他們說、你們坐在這裡、等我到那邊去禱告。 37 於是帶著彼得、和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同去、就憂愁起來、極其難過. 38 便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和我一同儆醒。 (太26:36-38)

耶穌曾用三個比喻來說明「儆醒」,在希臘字是「gregoreuo」(38節)。這字是「Gregory」(葛列格里) 名字的來源,其字面意義就是「守望者」(watchman)。 在聖經中,耶穌有一次用這字來提醒門徒務必「儆醒」,因為沒有人知道有賊會在幾更天來挖透房屋 (太 24:42-43) 。

另一個比喻是耶穌說明守門人「儆醒」的責任。祂描述一個人離開本家、寄居外邦時,把權柄交給僕人,又吩咐看門的「儆醒」(可 13:34)。 你是否留意大的批發市場,如比好市多 (Costco) 或山姆市場 (Sam”s Club) 的出入口有守門人檢查顧客的會員卡,並數算是否帳單和貨物符合,檢查後就畫一條線在帳單上? 即使非會員制商店,像Best Buy和Fry”s,也指定一或兩個僱員在出入口做檢查的工作。

最後一個比喻也是有關守門人的。但這次守門人的任務更特殊,他不單是看門的,更要等主人從婚宴歸來敲門時,立刻給他開門 (路 12:35-38),特別或許是等到三更天,從午夜至凌晨三點,睡意正濃的時候。耶穌期望我們刻意守望,專心警覺,儘管是做雜務,如開門,也當如此。

在路加福音平行的記載,耶穌刻意提醒彼得有關撒但的誘惑及祂對他將來的計畫:「西門、西門,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22:31-32)。撒但可裝作光明的天使 (林後 11:14),又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游行,尋找可吞喫的人 (彼前5:8-9) 。睡著、困倦的信徒是牠最開胃的小菜、頭盤、零食,和擄物 。「儆醒」表示專心、知道,並提高警覺。

你是否警惕魔鬼的詭計?你是否將自己交託與神?親近神 (雅4:7-8)?你是否讓魔鬼有機可乘,將一些壞的意念放在你心中,由牠幫你作決定呢?

祈禱應當懇切堅持,不應心灰意冷 (Prayer is Persistent,Not Pessimistic)
39 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40 來到門徒那裡、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怎麼樣、你們不能同我儆醒片時麼。 41 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 (太26:39-41)

耶穌接下來對門徒們,尤其是彼得、約翰,與雅各解釋為什麼他們總要儆醒:「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41節)。一個俄羅斯諺語說:「沒有人心強硬到一個地步,甚至誘惑的刀不能把它刺透。」

其實「迷惑/試探」(41節) 和「考驗」在希臘文來自同樣的字根,在它們當中區別是不必要的。「試探」是一項考驗,考驗我們依靠神或依靠自我;「試探」也是一種轉機,顯出我們轉向祂還是轉離祂。

有人說:「試探並不是罪惡,但與試探玩耍會邀請罪的進入。」(J. C. Macaulay) 「試探能令我們屈服、沉淪、犯罪,或站立。」(William A. Ward)

耶穌曾經在其他經文中,使用兩種情境來形容信徒應付試探或誘惑的兩種反應。第一個反應是「落入」(路 8:13);指的是落在磐石上的種子:「就是人聽道,歡喜領受,但心中沒有根,不過暫時相信,及至遇見試煉就『退後』了」(路 8:13) 。他們退後是由於日頭曬 (可4:4-7)、沒有雨水 (路8:6)、土不深 (太 13:5-6)。第二個反應是「留在其中」(diameno) (路 22:28),耶穌吩咐門徒停止爭論誰為大時,請求他們在祂受試煉時與祂同在 (路 22:28)。希臘文的說法是,他們至願走進試煉中 (eis-erchomai) (41節)。

沒有人天生是靈性、情緒,或理智都強壯的。祈禱神能幫助我們抗拒、打擊,和控制軟弱的肉體、微薄的意志,與墮落的本性。

耶穌是持續祈禱的模範。祂在清晨禱告 (可 1:35);祂禱告直到夜晚 (可 6:46,太 14:23);祂整夜禱告神 (路 6:12-13),特別是在挑選十二個使徒之前 (路6:12-13) 。

客西馬尼是祂最後一次不受打擾、私下與天父祈禱的時間。當祂憂愁,極其難過 (37節) 時,祂祈求父神,但憂傷甚巨,幾乎要死 (38節) 。 路加福音22:44記載耶穌極其傷痛 (agonia/agony),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 (路 22:44)。希伯來書5:7寫說耶穌「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 。」

你在感到沮喪、低潮、失敗,或被棄時不斷地禱告嗎?當你與他人有問題時,或對自己不滿時是否不住地禱告? 當世界好像快塌下來,事情失去控制時,你仍然禱告嗎?

祈禱應當一同承擔,不是獨斷獨行 (Prayer is Participation,Not Presumptuous)
42 第二次又去禱告說、我父阿、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 43 又來見他們睡著了、因為他們的眼睛困倦。 44 耶穌又離開他們去了.第三次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 45 於是來到門徒那裡、對他們說、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罷。〔罷或作麼〕時候到了、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裡了。 46 起來、我們走罷.看哪、賣我的人近了。(太26:42-46)

彼得甘心同主下監、同祂受死的宣告 (路22:33),跟耶穌願意喝那杯,並成全神的意旨形成強烈的對比。原來彼得的死亡宣言只是俠義行為的表演,而不是真正委身的行動 (33-34節) ;是一種自我推銷,而不是自我犧牲 。其實神並未呼召我們當殉道者,而是當使者;祂呼籲我們去事奉,而不是去自殺 。耶穌對我們的大膽、打鬧,和充滿激情的言詞不感興趣,祂可識別承認 (confession) 和表白 (profession)、甘心 (willingness) 和任性 (willfulness),以及忠心 (faithfulness) 和爭鬧 (feistiness) 的差別。

真正的祈禱是無私的。耶穌並沒有要求門徒「為」祂祈禱,而是「和」祂 (38節 ─ meta) 以及「像」祂一樣祈求。祂的祈禱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在這種屬靈爭戰的禱告中,祂需要門徒的認同勝過門徒的陪伴。耶穌先求:「我父阿,倘若可行 (if it is possible)」(39節) 之後卻降服說:「我父阿,這杯若不能 (if it is not possible) 離開我,必要我喝」(42節)。祂開始時與父商量:「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39節),結束時卻聲明:「願你的意旨成全」(42節) 。

真正的禱告不是為你覺得所需要的求,而是要求神在你身上作祂的工。最引人注目的禱告字眼乃是 「和/與meta」一字 (38,40節) 。祈禱不是你能「為」神做什麼,而是神「與」(with) 你、在你裏面 (in),「對」(to) 你做的改變,不是要你能享有什麼東西,而是讓你成為什麼樣的人。禱告並非通知、干涉神,而是祈求神。

德雷莎修女有關祈禱的話:「我不祈求有成就,我祈求有忠心。」

一位宣道會牧師Don Wiggins說:「你沒有權利要求神向你展示祂的旨意,除非你先同意按著去做。」

結語:有人說:「自由的代價是永久的儆醒。」儆醒是要靠尋求與奮鬥得到的。你要在人前風光嗎?你要討好神或討好人?你要滿足自己的慾望還是成全神的旨意?你還是從世人、自私、情慾的眼光來看萬事嗎?撒但仍需試探你,還是你的生活行為,心思意念在試探牠?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