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13,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中國教會歷史)二十世紀中國基督教的本土化(三)

-中華基督教續行委辦會
香港 李金強
自十九世紀下半葉,歐、美基督教各宗派紛紛組織差會,來華傳教。隨着基督教入華之發展,各大宗派,包括公理會、信義會、聖公會、浸信會、循道會、長老會,相繼在華建立宗派教會,數目不下百三、四十種之多。其時歐美各宗派教會,皆源自「敬虔主義」(Pietism)與「福音派運動」(Evangelical Movement)的信仰及體制,彼此接近,亦能相通,故已有合作之事工。其中最著者為於1877 年、1890 年及1907 年,先後召開三次基督教傳教會議(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討論事工之合作。

1877 年第一次會議已就宣教之教育、醫療、文字等事工,以至於中國習俗、祖先崇拜、吸食鴉片等社會議題,提出共通之決議。

1890 年第二次會議,成立「合一委員會」(Committee on Union)及「睦誼委員會」(Committee of Comity)。前者責成對聖經版本,宣教事工採取聯合行動,並以《教務雜誌》(Chinese Recorder)作為機關報,報導各地傳教士的消息及共同關注的宣教課題。後者則協調各宗派的傳教區,避免磨擦。

1907 年第三屆,適巧為首位來華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入華傳教百年,故名命為「百年大會」,以茲紀念。此次會議在上海青年會新建的殉道堂,作為會場,全國各教會及機構共有600 多位代表出席,以「中國的教會」為題,決定以「合作,建立本土領袖,與建立中國教會」作為目標,表現出各教會的合作精神,計劃籌組一「中華基督教聯盟」(Christian Federation of China)的聯合組織,推動全國的宣教事工。是為日後「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成立之濫觴,此即二十世紀中國教會合一運動的始起。

與此同時,在華宗派教會鑑於基督教外來色彩,每每遭遇國人之反對,釀成教案,層出不窮,使傳教事業備受打擊。故中外教牧、傳道均毅然提倡「本色化」,謀求除去洋教外衣,讓國人接納。又鑑於其時宗派教會的「分門別戶」,各受宗派的束縛,故認為「宗派的界限不打破,則永無本色化的希望」,指出中國教會的發展,乃要「在中國實現一個純全中國本色化和合而為一的教會」。1

即在上述背景及發展之需要下,至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教會起而策動合一運動,主要包括兩方面。其一,為事工性的合作。前述百年大會,議設中華基督教聯盟,最終促成中華續行委辦會的成立,是為日後中華基督教協進會的前身。其二,為歐美宗派教會的合一。上述來自歐美不同國家的公理會、長老會、聖公會、浸信會,信義會等,紛紛起而聯合,從事宗派的合併,歐美宗派教會遂出現具有本色化的合一教會,如由公理會、倫敦傳道會及長老會等合成的中華基督教會(1927 年)。

首述中華續行委辦會。原來1907 年上海百年大會,已建議籌組「中華基督教聯盟」,已於上述。計劃由各省教會聯合,成立「省聯會」,派出代表,組成全國大會。及至1910 年於英國愛丁堡( Edinburgh ), 召開的世界宣教大會( World Missionary Conference),出席的各國教會代表,共同討論教會如何進行事工合作,促成基督教普世運動(Ecumenical Movement)的推行。繼而成立愛丁堡續行委辦會(Edinburgh Continuation Committee),負責調查與進行。其中成員之一穆德(John L. Mott),原為美國世界青年會領袖,自1907 年起,先後來華舉行多次全國性的佈道會,掀起清末民初中國教會的復興,影響深遠。穆德於會後1913 年,至上海成立「中華續行委辦會」China Continuation Committee)的全國大會,定性為「純為顧問,無立法執行之權」,秉承愛丁堡揭櫫的合一精神,推動全國各教會的宣教合作事工,為我國基督教會首見聯合事工的全國性組織,並於上海昆山花園5 號成立事務所。新成立的委辦會,設有委辦員,多至65 人,由各宗派、各事業舉出中西代表組成。並設正、副會長,司庫及書記,執行事務。其中值得注意者為委辦會領導層,出現副會長余日章及專職幹事誠靜怡牧師兩位華人代表。二人日後成為民國時期推動合一運動的兩位著名教會領袖。該會繼而通過「睦誼協約宣言」(Statement on Comity),訂下解決宣教爭端的仲裁調解及劃分宣教地區的原則,協調眾教會。此外,該會又發起對全國基督教教會及機構的發展,進行調查,務求瞭解基督教在華的實況。歷經兩載(1918-1919),終於完成。刊行中英文版本。英文版為Christian Occupation of China (Shanghai: China Continuation Committee, 1922),共468 頁。中文版題為《中華歸主》(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共600 頁。兩書均在1922 年基督教全國大會前順利出版。為清季民國在華各省教會及其宣教事業的調查總結集,殊為重要。

進而又編刊中英文教會年鑑,此即接辦1910 年出版的英文教會年鑑──China Mission Year Book (1916-1937)。並於1914 年創刊《中華基督教會年鑑》,報導與該會聯絡之各教會及機構的過去及年度事工,並有相關牧職的生平資料。又對民國教會所面臨的中國教會與西差會關係、教會本色化及政教等三大問題,作出深入的討論。該年鑑一共出版13 期(1914-1936)。為民國基督教會史留下寶貴記錄及資料。就教會事工及教會史研究角度而言,「續委會」此一文字事工,不單為中國教會史之本土化留下歷史見證,更為民國基督教史,提供了研究的契機,深值肯定。

中華續行委辦會的成立,下開中華基督教協進會的成立。為民國時期中華基督教的本色化及合一化立下基石。

(作者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
1 高伯蘭:〈中華基督教會總會概述〉,《中華基督教會年鑑》,12 期(1928),頁1。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