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2,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中國教會歷史)香港基督教會史(一):成史

香港 李金強

香港自1841年開埠以來,英美歐陸的差會及傳教士,紛紛從前此之南洋(馬六甲、新加坡、曼谷、巴達維亞[耶迦達])及澳門等宣教據點,北上香港,以此為跳板,目標為中國大陸廣大之宣教工場,而香港亦由此得以沾蒙救恩之靈雨,香港教會於焉始建。發展到二十世紀上半葉,香港基督教界,即形成以五大宗派及其所成立之差會廣傳福音於本港,基督教會遂能遍佈港島、九龍及新界各地。此即(一)浸信宗;(二)聖公宗;(三)公理宗,以倫敦傳道會首開其始(今之中華基督教會),尚有美部會續至;(四)信義宗,包括巴色會(今之崇真會)、巴陵會(今之信義會)、巴冕會(今之禮賢會);(五)循道宗(今之循道衞理會),包括惠斯禮會、美以美會。其中值得注意者,信義宗之巴陵會及循道宗之美以美會兩差會,稍後離港入華宣教。故成五大宗派七大公會(差會)入港開基宣教之始,而香港基督教會史亦由此而起。與此同時,香港開埠之初,首任撫華道(Chinese Secretary)郭士立(Karl F.A. Gützlaff, 1803-1851)於公餘之際,成立福漢會(Chinese Union),招募客家及閩南語系的「福、潮弟兄」,進入內陸粵東宣教,展開客、潮方言事工,為本港教會史上首建本色化之宣教團體。中國沿海省份之內陸農村宣教事工,以此為濫觴。

隨着香港教會之日見自立及本色化。至1940年,本港教會由五大宗七大公會,逐漸增長至十四公會,此即中華基督教會、聖公會、禮賢會、崇真會、浸信會、循道會(惠斯禮會)、五旬節會、神召會、中國基督徒會、便以利會、海面傳道會、基督會、聖潔會、播道會等。期間於1914年由於廣東西江水災及美國佈道家艾迪(George Sherwood Eddy, 1871-1963)來港召開佈道大會,其時香港基督教界咸認為宜設立聯會辦理,推動本港基督教之聯合事工,遂於同年成立「香港中華基督教聯會」,以「聯絡本港華人基督教會,辦理教會之共同事業,增進教友之互助精神」為宗旨,聯會成立至今百年(1914-2014),對於本港教會聯合事工之推動,貢獻良多,與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創於1954年)同為本港兩大基督教聯合組織,堪稱為二十世紀中國基督教合一運動的範例。

1940年香港基督教聯會集會時,聯會董事有感於「基督教在香港既得天獨厚,對於祖國、社會,以及僑胞,亦確有相當貢獻」,且「回顧香港基督教過去之悠久期間,竟乏具有歷史性之專書以紀其事,恒引以為憾!」遂決定以張祝齡、翁挺生、鍾仁立、王愛棠、何道修、黃仲凱及劉粵聲七人組成的委辦,負責彙編香港各教會及相關事工之歷史文稿,並由劉粵聲牧師(1893-1960)擔任主編,出版《香港基督教史》一書。全書共分會宗史略,堂會史略,聯合事業、文化事業、慈善事業、社會事業、個人傳記等七章,計共17萬言。成書後劉牧聲稱此書為「香港基督徒合作之象徵,教會前途之光明,今已在望矣」!是書實為本港第一本較為完整的香港基督教史,堪稱為本港基督教史開山之作。1

劉粵聲牧師,時為香港堅道浸信會會牧,於1937年12月30日自廣州南下香港,出任該會會牧。早年先後於廣州、上海及美國三藩市傳道,並先後編著《美洲華僑教會》(1933)、《兩廣浸信會史略》(1934),及《廣州基督教概況》(1937),已具撰述教會史的素養。故《香港基督教會史》一書由其主編,堪稱得人。

就此而論,《香港基督教會史》一書之出版,堪稱承先啟後。此乃禮賢會早期傳道王元深(1817-1914)於1899年,首撰《聖道東來考》(1906)一書,縷述倫敦會、浸信會、綱紀慎傳道會(美部會)、安立間會(聖公會)、惠師禮會(循道會)、福漢會、禮賢會、巴色會等來華開教之歷史,是為香港教會史之始見。然以札記形式記述,且以基督教在港開教之”史記”為主,未見完整。自劉牧主編及出版此書,實為香港基督教史較為完整體系之作,遂下開本港學界對於香港基督教史此一專史之研究與著述之契機,此後羅香林、Carl Smith、李志剛及邢福增相繼發表有關香港基督史的中英文著述。此即羅香林:《香港與中西文化之交流》(1961);Carl T. Smith, Chinese Christians: Elites, Middlemen, and the Church in Hong Kong李志剛之《香港基督教會史研究》(1987)及邢福增之《香港基督教史研究導論》(2004),實為1949年後本港基督教史學者對香港基督教史傳承之作,然四書皆以專題形式撰述,顯然香港基督史之斷代通史之作,仍有待來者之努力。以下將以五大宗派來港傳教由來,以及對本港華人之信仰及社會所產生之影響,依次論述。(作者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1 參劉粵聲主編:《香港基督教會史》(1941)(香港浸信教會,1996,重刊)。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