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1,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信息)慈父、浪子

美國 陳世義牧師

新約路加福音第十五章,被譽為「福音中的福音」,最為人喜歡誦讀。這一章記錄耶穌講的三個比喻,都是同一個主題:「失而復得。」這三個比喻,有特定的背景,即耶穌與稅吏和被認為是罪人交往,受到攻擊,耶穌陳述一個罪人的悔改,在天上也要為他/她歡喜,法利賽人文士們認為罪人只有滅亡的觀點是錯的。三個比喻是迷途的羊尋獲、婦人的錢幣失而復得,失喪的浪子歸家。他們都因失而復得皆大歡喜。這三種人是耶穌為(天父)所繪的畫像,同時公開祂受差遣來世上的使命是尋找、極救失喪的人,使他/她回天家,共享喜樂。

路十五11-32這一段經文,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短篇

故事。內容是:「某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向父親要求分家產,父親允准了。他將所得的家產變賣,帶着金錢遠走高飛。他生活放蕩,耗盡了他所有的,陷入窮途末路。又逢該地區發生飢荒,他淪為豬倌,替人幹受鄙視的苦工,與豬爭食。後來,他醒悟過來,情願回父家當雇工。果然,仁慈的父親饒恕了他,接納他,恢復他作兒子的尊貴身份。故事的主角是父親,他的仁慈、饒恕、厚愛、喜樂是核心。他所以同意小兒子的分家產並不符合時間的定例(要等待父親亡故後才分遺產的要求),是要讓冷漠無情的小兒子早點自立,讓他經歷艱苦磨練。而父親卻天天依閭盼望他歸來。父親的盼望果然成為事實,當小兒子迷途知返歸來時,距家尚遠,父親看見了,迎向前去,擁抱他,連連親吻他,還沒有等小兒子泣訴說完懺悔的話,馬上吩咐僕人「把那上好的袍子拿來給他穿(袍子代表榮耀長袍),把戒指戴在他的指頭上(戒指代表權柄),把鞋穿在他腳上(鞋代表兒子的名份,奴隸是不可穿鞋的),還要把那肥牛犢宰了」,設宴慶祝。

故事敍述大兒子對父親如此歡喜接納在外流浪的兄弟,表示不滿,不肯進門參加筵席,對父親發怨言,數落父親偏袒。父親好言規勸大兒子,理直情深。肯定他與父親同在,並挑明「我所為的都是你的」,解釋設筵席歡樂是因為你的小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

這一向被稱為「浪子比喻」,應改稱「慈父的比喻」,其主旨不只是描述小兒子的罪行,而是描述父親的愛心。父親偉大的愛的力量,表現在不計較小兒子所犯的過錯。箴言:「愛能遮掩一切的過錯」(十12),新約彼得前書也引用了這句名言(四8)。慈父饒恕小兒子的過錯,並忘記他的罪。他迷途知返,便予以肯定。父親的眼目是向前看的,看到悔改後的小兒子光明前程。

兩個浪子

通常指比喻中的小兒子是浪子,其實大兒子也是浪子,不過兄弟倆的區別,一個在外流浪,一個居家,卻心未在家安息,也似離家流浪。

1. 出走的浪子-小兒子,他不願在家受「約束」,妄求離家享受自由,向父親提出分家產,是為貪圖逸樂。高飛遠走,去追求放縱的生活。錢財揮霍殆盡,跌入窮困慘境,生活苦不堪言。當他醒悟虛浮的逸樂如雲煙,他的危機變為轉機,才回憶父親的豐富,不願在外餓死,遂動身回家。

2. 家居的浪子-大兒子,按例分家產時,長子可得雙份,比其他兒子多一倍。這個大兒子諒為愚頑、智商低的人,他與父親同住,卻感受不到溫馨的父愛。他生性嫉妒,心胸狹隘,自以為義,無端抗議父親偏袒,憑想當然的錯誤態度控訴小兄弟在外放蕩生活,羅列的罪狀有何証據?不念手足之情,對父親指控說「你這個兒子」如何如何。他忘了自己分得雙份產業,埋怨父親沒有宰一隻小羊羔與朋友同樂。他沒有兒子的心,自己等同於雇工,奴僕。為家庭付出勞動,原本是份內事,他卻心不甘情不願,怨氣沖天,大兒子就是當時的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文士的寫照。

我們對耶穌比喻的回應

在讀(聽)耶穌的慈父比喻後,可以有以下幾項回應:

1. 正確認識天父上帝就是愛。上帝差遣耶穌降生是因祂愛世人,饒恕罪人,以耶穌的犧牲救贖罪人。饒恕的果效,除去罪人回歸的阻礙,重建破裂的關係,與上帝和好(羅五6-11)。愛是人間永恆不輟的一首歌。

道成肉身的耶穌所顯示的上帝是慈父,愛全人類,拯救世人免於滅亡。有出於偏差認為上帝是「魔術師」,祂能變出人意想不到的東西來。也有人把上帝當作很有能力的跑腿「小弟」,可以擔負人所分派的任務。這都是對上帝的侮慢和褻瀆,是身份的錯亂,主僕關係的顛倒。上帝是有威嚴,是聖潔的,又是至高無上的。保羅說:「(主耶穌就是)那看不見之上帝的像」(西一15)。耶穌自己也宣告:「你們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約十四7)。

中文和合本聖經約翰壹書2、5章裡,出現兩個重要的字,即「認識」(即辨明、驗証、認識的對象)和「知道」(對所認識的對象–人或事已得出結論),各有20,23次。英文新國際版聖經(NIV)對「認識」「知道」只用一個字Know代表(41次)。這是教導世人,認識上帝,知道上帝是愛。英文love(愛)也出現43次。由此見証上帝的慈愛何等長闊高深!上帝的「家」如此富裕,世人何需離家去流浪當浪子。

2. 凡浪子、遊子、客旅的「回家」行動,是最聰明的選擇。即便是五星級的賓館,也不是「你的」家。有句諺語:「東好,西好,家最好」(East, West, Home is the best)。

教會是「靈宮」,是上帝在地上的居所–基督之家,歡迎浪子,遊子,客旅回家。有一首日本讚美詩:「歸回父家歌」描繪浪子回來的悲喜情懷。歌詞是:

回首往事羞且慚,悔不聽忠言,辜負慈父養育恩,離家走天邊。
繁華夢中久沉滄,醒來更淒涼,破衣難擋刺骨寒,豬食充飢腸。
振奮精神莫徬徨,起身回故鄉,父愛深切盼兒歸,相逢淚千行。

(見:讚美詩新編#218 謝雪如譯)

3. 耶穌的比喻提供我們一面鏡子,每個人都需要常常照一照,自省,思考自己是比喻中的哪一個角色?大兒子?小兒子?有沒有慈父的影兒?使徒保羅寫信給以弗所教會,是如此叮嚀:「作兒女的,你們要聽從父母,這是基督徒的本份。要孝敬父母,你就事事亨通,在世上享長壽。這是第一條帶着應許的誡命。作父親的,你們不要激怒兒女,要用上帝的教導來養育栽培他們。」(六1-4現代中文譯本),在作「自我鑑定」,檢討自己的言教,身教和受教的實況,察覺信心不足,行道軟弱無力時,就應當謙卑來到主前祈禱:「但願聖靈刀斧,刺透我心深處,叫我們順服耶穌。」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