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阿凡達
1977年,有一個年青人看罷《星球大戰》後,熱血沸騰,因為他找到了事業的方向─電影。其後的十年他拍攝了《未來戰士》、《異形》及《鐵達尼號》。這個人就是大導演占士金馬倫(James Cameron)。1995年,金馬倫構思了一個科幻故事,可是礙於當年電影科技的限制,未能把故事搬上大銀幕。他相信這個故事必定能成為另一個電影經典,不惜研發了一套全新的立體電影拍攝技術,花費了五億美元,經過十四年的打造,《阿凡達》終於上畫,再次成為各地的票房冠軍。
《阿凡達》無論在劇情和特技都成為近期的焦點。故事講述貪婪的人類,企圖用武力奪取潘多拉星球 (Pandora) 的資源,可是潘多拉星的空氣並不適合人類生存,於是科學家利用當地原住民納維人 (Na’vi)與人類的基因,混種培育了「阿凡達人 – Avatar」,基因的原有者能通過科技,把意識貫注於「阿凡達」裡,控制他們在潘多拉星的森林裡作探勘研究。
變成「阿凡達」的男主角,意外地融入了當地的原住民,學習他們的語言和文化,更對他們那種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產生認同。其後男主角愛上了族長的女兒,他要在人類與納維人兩者之間作出選擇。正義感促使他成為納維人的一份子,與他們一同對抗入侵的人類,結果如何,最好留待各位在影院裡揭盅。
有人打趣說,若有外星人到訪地球,讓它只觀看一套地球電影來反映人類的文化,《阿凡達》必是首選。是的,這套電影不只娛樂豐富,影像刺激,還包涵濃厚的環保和反帝國意識。導演借用印第安人的原始信仰,設定納維人對大自然的祟敬。他們相信萬物皆有靈性,故此捕獵只為基本的生存需要。事實上,他們尊重每一種生物的生存空間,主張與自然和諧相處。
電影中最具爭議的話題,是男主角的抉擇:成為納維人,他似乎是背叛了人類;但若從男主角的觀感出發,當他從奸險的人類世界進入一個純樸的新天地,發覺哪裡沒有詭詐,彼此只有和諧的共處,一切都回復原本的美善。誰也會像他一樣甘心放棄舊我,更新變化,成為新造的人,甚至情願為所愛的人犧牲自己。據說有很多看過這電影的觀眾,都盼望像男主角一樣,能有一個轉變的機會,離開利慾薰心的世界。其實,要改變一點也不困難,很多基督徒因為信了耶穌,生命就有了變化,過著不一樣的生活。原來每一個人也可以得到更美的生命,在乎不同的取捨而矣。
順帶一提,地球開發商看上潘多拉星球的礦物叫「unobtainium」,喻意人盲目追求的是不能達到的東西。似乎導演也知道人類是奇怪的動物,往往不清楚自己的真正需要。簡單又容易得到的新生命卻不去爭取;只花盡心思強取不能永久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