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1,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女兒想流浪

記得女兒十四歲時,隨我到歐洲浪遊,聽我講述青年時到印度和尼泊爾求道的往事,她忽然說: 「爹o地,我也想去流浪,體驗人生。」

我告訴她,流浪不是想像的那麼浪漫,須背著一沉重的行囊,帶很少的金錢,有時要睡在街頭,有時要蹲在火車廁所邊過夜,有時在海灘睡覺,半夜如果下雨,就穿上兩衣繼續好夢。

女兒開始不敢面對這種苦頭,就不再要求。自己在意大利買了一支小笛子,掛在頸上,一蹦一跳地在威尼斯廣場吹奏,想像是在流浪。當然,晚上不會睡在街角,而是跟我們回酒店享受了。

其實,女兒多年都跟我東奔西跑,本已有點流浪味道。我到夏威夷讀博士時,她才兩歲,常在黃昏時與父母在海灘散步,於夕陽斜輝下,笑哈哈地在巨浪邊跑來跑去。八歲時在香港,一家人回到剛開放的中國,她在雪地對著宏偉的宮殿,聽我講述中國的歷史故事,回家後畫畫的題材都是中國的城樓或古鼎。

其後,移民到了溫哥華,在湖泊邊、河流旁、樹林小徑上,都留下了父女的腳印。在多年的文化陶冶之下,女兒開始向往中國的古雅、印度的深沉、歐洲的華美,更渴望浪遊四海的自由自在,但又怕艱難。這成為她少女時期的特質。

承蒙梁燕城博士授權轉載,摘自《心靈有約》一書。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