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一粒種子開始(馮天聰牧師)2021.6.20
講題: 一切從一粒種子開始
講員:馮天聰牧師
經文:馬可福音四章 26-34 節
又說:「上帝的國如同人把種撒在地上。
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種就發芽漸長,那人卻不曉得如何這樣。
地生五穀是出於自然的:先發苗,後長穗,再後穗上結成飽滿的子粒;
穀既熟了,就用鐮刀去割,因為收成的時候到了。」
又說:「上帝的國,我們可用甚麼比較呢?可用甚麼比喻表明呢?
好像一粒芥菜種,種在地裡的時候,雖比地上的百種都小,
但種上以後,就長起來,比各樣的菜都大,又長出大枝來,甚至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它的蔭下。」
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照他們所能聽的,對他們講道。
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講;沒有人的時候,就把一切的道講給門徒聽。
引言
六月,對於很多香港人來說,是一個令人思潮起伏的月份。
撇開 32 年前 6 月「六四事件」引發香港人思緒的林林總總;說近一點,不論是一年前 6 月通過及實施的國家安全法,還是兩年前 6 月因「反修例風波」而出現一連串大規模的社會運動,都徹底改變了香港這座城市的面貌,亦令香港人的未來從此不再一樣。
想不到,一宗發生在台灣的兇殺案,最後會演變成接近一年的政治風暴,不但影響到香港裡面人和人、群眾與群眾、人和政府之間的關係,還震盪到中國在國際社會中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關係,餘波到今天仍然未了;更想不到的是,到了上年年初,一棵微小到肉眼看不見,現時仍未知道來源的新型冠狀病毒,令疫情席捲全球,到現今已做成超過 1 億 7 千多萬宗感染個案、超過 370 萬人死亡,帶來的經濟破壞更無從估計,無數人要過著失業或停課的生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說是這兩件事件最好的註腳,一開始的時候,沒有人會意料到一些似乎微不足道的事,會帶來日後巨大的轉變。
按照主日經課的編排,今天我們讀到福音書馬可福音第 4 章 26 至 34 節,在這裡,耶穌一口氣說了兩個比喻,兩個都是跟上帝的國有關的。上帝國一開始看來毫不起眼,但在人想不到的情況下,竟然出現爆炸性的發展,深深影響著世界及改變人的生命。
一. 不曉得如何這樣
我們先看看第一個比喻,一個有關種子長大的比喻,記載在 26 至 29 節。
26 又說:「上帝的國如同人把種撒在地上。27 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種就發芽漸長,那人卻不曉得如何這樣。28 地生五穀是出於自然的:先發苗,後長穗,再後穗上結成飽滿的子粒;29 穀既熟了, 就用鐮刀去割,因為收成的時候到了。」
在這個比喻中,耶穌說上帝的國就如同種子一樣,當撒到地上後就開始發芽成長。耶穌要表達的是, 一粒種子的發芽、生長和結實,靠的不只是撒種的人的努力而已,因為這個人連植物怎樣生長也不清楚,撒下的種子將來會怎樣,他也不能確定。一顆種子的發芽、結實,實際上是土壤自然而然地使它生長、結實;使種子生長、發芽的不是撒種的人。是誰讓種子可以順利長大結實累累、及至到了收成期,可以用鐮刀將之收割下來?其實都是上帝在背後的工作。
當然,到了今天,我們可以從植物學的角度去知道一粒種子怎樣發芽生長,又知道當中需要滿足什麼的條件及背後的原理與操作,因此可以提供植物合適的生長環境及一切所需,甚至可以透過基因工程去改造植物及種子,讓植物可以生長得更快更強壯,還可以有以往沒有的特性。但我們仍無法由無變有,不論種子本身還是我們可以提供的環境營養等等,都是上帝創造的;而且在植物生長過程中仍有不少的不確定性,人不能完全控制。農民播下種子,及每天悉心地照料。但他卻不能強迫種子發芽, 不能完全保護農作物免受突變天氣帶來的損害,更不能使植物都一定可以結出果子來。這個受造的世界提醒我們,我們是多麼需要倚賴上帝每天的供應。
正如撒種、澆灌,及收割的農夫一樣,對植物的生長過程「不曉得如何這樣」,我們對上帝國的推進與及上帝在歷史中的工作,都係「唔知點解會搞成咁」。
經過這一年,隨著疫情發展,出現全球經濟大衰退,所造成的經濟破壞,有專家估計,可能要花很多年,才能重現轉機。不少教會及機構都出現財政困難。上年四月香港基督教機構協會進行過一次問卷調查,探討各基督教機構在疫情下的營運狀況,共 53 間機構總幹事或負責人參與。當中逾八成受訪人對事工前景感到負面或非常負面,近半更表示已進行或考慮減少事工開支、暫緩事工發展、進行特別籌募等。不少機構為應對疫情、社會運動及奉獻收縮等情況,已進行裁員及架構重整,同工自願減薪或放無薪假。以面對財政的困難。一年後的今天,情況可能更差。
全球經濟衰退不但對整個社會產生巨大影響,也大大影響教會的福音事工及普世宣教工作。疫情下各差會的宣教士差遣禮、事工分享會、短宣活動也相繼取消,國際會議也被迫延期,改為更多以網上方式舉辦會議。很多的宣教士因著國家邊境封鎖或航班取消,被逼留在工場不能回國。亦有很多的宣教士,因為疫情的關係不能夠出發。許多國家對人數聚集的限制,也直接影響到教會的聚會及福音的傳遞。在過去這一年,很多人開始討論,這次的疫情,加上香港現時的種種變化,會對教會的未來帶來什麼的影響與改變。對教會來說,這些到底是「危」還是「機」,還是兩者都是?答案在乎於我們怎樣回應。雖然我們經常會有「唔知點解會搞成咁」的感受,但上帝的話語及歷史的發展可以印證,祂仍然在掌管著歷史。我們只需倚賴上帝的恩典,按著祂給我們的領受,盡力做好自己本份就可以。
二. 小而珍貴
第二個比喻記載在馬可福音 4:30-32,同樣的比喻記載於馬太福音 13:31-32 及路加福音 13:18-19 中, 在這比喻中,耶穌用芥菜種來比喻上帝的國。
30 又說:「上帝的國,我們可用甚麼比較呢?可用甚麼比喻表明呢?31 好像一粒芥菜種,種在地裡的時候,雖比地上的百種都小,32 但種上以後,就長起來,比各樣的菜都大,又長出大枝來,甚至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它的蔭下。」
在以色列地,芥菜種大慨好像一粒鹽那麼大。卻可以長成為有如一棵灌木叢般大,有 2 至 6 呎高,以致雀鳥可以停在上面。鹽粒那麼大的芥菜種不單可以成長為一叢大的植物,而且芥菜種亦是一種有極強生命力和適應力種子。芥菜種事實上雖然並非世上最小的種子,但是在以色列地,芥菜種代表著「極小」的意思,大部分人都會嫌棄它,所以它有不起眼、不受人重視的意思。猶太人有這樣的諺語,每說到一件事情微小時,便說如「一粒芥菜種」,就等於我們所說的「芝麻綠豆」一樣。所以芥菜種不單是指它體積細小,更是指它似乎不能帶來任何實質的影響!換句話說,芥菜種的存在好像「微不足道」(insignificant)、沒有任何貢獻或影響力。比喻強調上帝的國起初看起來雖然像芥菜種一樣遭人藐視,但是長起來會比各樣的菜更大,甚至長出大枝,讓天上的飛鳥都可以宿在它的蔭下。上帝的國會深深改變世界,令無數人因而得福。
這個比喻的解釋比起上一個比喻難,困難之處在於從不同的觀點釋經會帶來截而不同的結論。這個「芥菜種的比喻」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有解經家將這比喻作正面解釋,比喻是指上帝國的信息不斷的被傳開被接受,教會滿有上帝的祝福而大大的發展,為世界帶來好的改變;但亦有人認為這比喻更適合作負面解釋,耶穌是要警告門徒上帝國在擴張中將會出現反常的發展與變質,因有破壞及腐化的力量在教會中滋生帶來破壞,芥菜種就是這股力量的象徵。他們指出在馬太福音第 13 章的經文結構裡,「芥菜種的比喻」是置於「稗子的比喻」及「麵酵的比喻」中間。於是解經家提出,既然「撒稗子在田裡」明顯是指撒但破壞的工作;他們亦指,在猶太人的思想中,經常把酵與罪惡的影響聯繫起來,酵跟腐爛敗壞連有關係,故此麵酵代表罪惡,所以「麵酵」和稗子一樣是不好的東西。耶穌還說要門徒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呢(太 16:5-12)!因此「芥菜種的比喻」和「麵酵的比喻」應要看成是「稗子的比喻」的補充說明。加上耶穌在同一章裡的「撒種的比喻」裡就提過有飛鳥來吃撒在田間的種子,耶穌又說飛鳥是象徵撒但的勢力,所以在「芥菜種的比喻」裡面所講有「天上的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的意思,應是指天國不斷擴展的同時,會有撒但的勢力同時發功,在教會的發展的過程中,會有撒但的騷擾、攻擊、誘惑、滲透在其中。
我沒採用這種對「芥菜種的比喻」負面的解釋,時間所限,我簡單提出三個質疑。
第一,「稗子的比喻」只出現在馬太福音裡,不見於其他的福音書。若然「芥菜種的比喻」和「麵酵的比喻」是「稗子的比喻」的補充說明,如此重要,為何馬可福音的作者不將「稗子的比喻」寫入書中呢?
第二,一個比喻中用到的象徵,在別的比喻中出現時並不一定代表同樣的意思。例如「飛鳥」一詞, 耶穌也用「天上的飛鳥和野地的百合花」作比喻,去教導人要仰賴上主,不要為生命憂慮。「飛鳥」不必然一定代表撒但的勢力。在舊約提及獻祭時,若為感謝而獻上平安祭,可以用有酵的餅,與供物一同獻上,供祭司與獻祭者一同享用(利七 13-14)。又如在五旬節時,將新素祭獻給上帝,要拿細麵加酵,烤成兩個搖祭的餅,當作初熟之物獻給上帝(利二十三 17)。所以,「酵」也不必然是負面的東西。福音書作者在寫書時會把一些比喻編在一起,是想透過這種手法去將耶穌的一些教導以不同的面向角度去告訴讀者。
第三,在新約次經(Apocrypha)《雅各藏經》(Apocryphon of James)裡,有記載耶穌對門徒說了一段和「芥菜種的比喻」相似的話:「天國就像在田間生長的麥穗,當它成熟後,就會把子粒散播,令田間再次充滿麥穗,好待明年生長起來,你們也趕快去為自己收割生命的穗吧!好使國度裡也充滿了你們。」
“For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like an ear of grain which sprouted in a field. And when it ripened, it scattered its fruit and, in turn, filled the field with ears of grain for another year. You also: be zealous to reap for yourselves an ear of life, in order that you may be filled with the Kingdom.”
雖然其內容跟「芥菜種的比喻」有不同的地方,但總體來說,是想藉植物的生長表達出正面的意思,說天國的擴張是豐盛且為人帶來祝福的。
最後,退一步來說,「芥菜種的比喻」的中心思想是想表示微不足道的事會帶來巨大的影響,都肯定上帝國是在擴張,這兩點不論正面還是負面的解釋都一樣。
那麼,「芥菜種的比喻」對今天的我們有什麼啟迪?如果我們覺得現時面對的處境十分艱難,覺得我們的信仰好像對現實沒有什麼影響力,怎去理解比喻正面解釋中所形容上帝國的威力?
我相信,上帝在危機中沒有停止工作,仍然呼召人與祂同工,即使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也是一樣。初期教會面對很大逼迫,門徒卻因而分散到各地傳講福音。如果我們再看二千多年的教會歷史,就會發現當教會面對極大的困難時,很多時亦正是福音工作最得到擴展的時間。反之,安逸的環境容易令信徒警醒心鬆懈下來,對福音使命亦失去了熱忱。就以香港教會的歷史為例。
五十年代,內地政局的變化為在華傳教運動劃上句號。49 年,中國政權易手並實施新宗教政策,成立「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由政府參與管理教會事務,並要求內地所有的教會加入。在這種政策下, 只有加入政權認可的三自教會才能生存,其他不願加入的教會,就難逃被解散的命運。很多教會及傳教士因此被逼選擇撤離內地。不少宗派的總會及差會南遷到香港,跟內地的堂會脫離關係,自立發展。另一方面,大批難民湧進香港,使香港成為一個宣教的重點。許多原來並沒有在香港開展事工的差會及傳教士撤至香港。當他們目睹大量中國難民滯港,決定在此開展新的事工,延續其對華宣教的使命。香港教會於是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多元宗派局面。
五十年代是香港教會的增長及躍進時代。有統計,1955 年香港共有 188 家堂會,信徒只有 5 萬人左右。三年後,調查指教會增至 294 家,信徒人數超過 7 萬人,信徒的增長率接近四成。到 1962,教會數目為 344 家,信徒更突破十萬大關。與 1955 年相比,不用十年,香港的信徒增加了一倍有多,平均每年有 15.9%的增長率。五十年代基督教在香港的增長,絕對是空前絕後。
除了大量宣教資源撤至香港外,因著有超過一百萬的難民湧入,激化了香港社會原有的種種問題。由於基督教界當時能夠迅速回應社會的各種需要,不僅促成了香港教會史上的增長與躍進,更大大紓解了香港社會的危機。香港基督教在香港的教育及社會福利服務方面建立的深厚基礎,便是在五十年代以後奠定的。
五十年代同時是香港教會神學教育及文字事工的突破期。神學教育方面,從國內南下在港復校或新成立的院校,到五十年代末共有十四家,有關數目在六十年代後更進一步增加。此外,國內的出版機構遷港,也促成了本地文字工作的蓬勃發展。香港一躍而成為華人神學教育及文字工作的重鎮,其服侍的對象,擴展至東南亞以至北美各地的華人教會。
不用多說明大家都知道,大家身處的中文大學,現時一同崇拜聚會的崇基學院及禮拜堂,也是在 50 年代因內地的變化而在香港植根。崇基書院是由內地第一所基督教大學聖約翰大學的校董歐偉國、另一所基督教大學廣州嶺南大學的校長李應林等人,在新中國成立後南遷到香港後,繼承國內十三間基督教大學的辦學使命,與香港的聖公會等教會團體籌辦的專上學院。歐李二人的復辦理念,得到當時聖公會主教何明華認同,加上當時的社會需要,就借助教會的龐大資源,1951 年先借用教會會堂作學院校舍,及後取得馬料水土地,以英美教會團體的資助建成 1956 年啟用的馬料水校園,即今日的崇基學院。
我想強調的是,教會不會遇到困難就停止去傳耶穌的愛,也不會受到迫害就消失。一間有見證的教會, 是在困難中仍然勇敢見證基督的福音。願上帝賜給我們智慧,面對時代處境下的逆境。
三. 你是一粒怎樣的種子?
耶穌基督用種子生長和芥菜種作比喻,來教導天國福音的本質和潛能,講的是新生命的種子,如何更新人一生的路途和走向。那麼小的種子卻可以長成好幾公尺高的樹,關鍵在於上帝在創造它時,就把芥菜有的特質及生命力都放在它的裡面。天國是有生命力,像一粒種子會發芽生長,而且從很細小發展成很大,這是天國的現象。
種子必需要有生命力。如果它沒有生命力,是粒壞種,不能發芽,沒有用處,不能活下去。而且,種子要願意犧牲自己。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 24)一個基督徒不但要有生命力,還要願意為他人捨己。因此我們既然已有主永恆的生命在我們裡面,我們就應該順服主的帶領,靠著聖靈好好地活出主的生命,為主作見證。
在預備這次講道時,想起《普天頌讚》裡面的〈小小水滴歌〉。
小小點點水滴,積聚成大海;小小細細砂粒,積聚成大地。
小小一分一秒,好像不希奇,倒會積成年歲,積成無盡期。
小小一點過失,會使我的靈,離開德行路程,轉向惡中行。
小小慈愛事情,小手播了種,能夠開出香花,施福千萬眾。
小小和愛事情,小小溫柔話,能使世間改善,變成天父家。
[Little Drops of Water〕
Little drops of water, little grains of sand, make the mighty ocean and the beauteous land. And the little moments, humble though they may be, make the mighty ages of eternity.
Little deeds of kindness, little words of love, make our earth an Eden, like the heaven above. So our little errors lead the soul away, from the paths of virtue into sin to stray.
Little seeds of mercy sown by youthful hands, grow to bless the nations far in heathen lands. Glory then for-ever be to God on high, beautiful and loving, to eternity.
《小小水滴歌》是由兩位教會先賢楊蔭瀏和劉廷芳在 1934 年譯出,最初刊登在一本叫《紫晶》的基督教文藝季刊裡面。原曲本來有 6 節,翻譯成中文後把第 6 節刪去,歌詞的次序也改變了。原曲的第5 節(即現今譯本的第 4 節)翻成中文後意思亦有改變。原文是體現了非常明顯的宣教情懷,字面意思大概是這樣的:「年輕的手種下的憐憫種子雖小,卻成長起來遠至異教徒的土地,福佑各族。」但譯者將「成長起來遠至異教徒的土地,福佑各族」轉譯為「能夠開出香花,施福千萬眾」,「異教徒的土地」一字則刪除。楊蔭瀏和劉廷芳這樣處理並非反對宣教,只是他們將這個敏感且不利於中國教會發展的詞句改動了。意思同樣是我們的好見證好行為可以為其他人帶來祝福,使人將榮耀歸與上主。
前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邢福增教授在 2015 年一個大專培靈會中,引用芥菜種及麵酵的比喻,去勉勵信徒在艱難的日子「深耕細作」。
他說:「耶穌希望門徒明白,天國所看重的,不是外表,而是生命的內涵;不僅是數量,更看重質素。」又表示「我們活在一個善惡並存的破碎世代,在終末審判仍未實現的當下,既擁抱著天國福音的整全價值,又經歷整全與破碎間的各種張力,委身於微小的深耕細作,在地下建立公民社會,同時也在拓展天國國度。」「天國雖不能全然在地上實現,卻不代表這只是空想的少烏托邦,門徒必須堅持天國的理想。當耶穌說:『天國好比人撒好種在田裡』時,表明天國之子就是天國在世界中讓人可以見到的天國,當魔鬼企圖以惡者之子來覆顛這世代時,天國之子卻要證明,在惡以外,仍有善,在罪以外, 仍有救恩。基督徒雖然不是完美的聖潔者,教會也不是完美的聖潔群體,卻是世界中唯一可以傳講天國福音,並且見證天國福音,讓人能夠預嚐天國的真實。
事實上,在這段艱難的日子中,令人驚訝的是,上帝激勵衪的兒女在這世代奮勇服侍。當教會及機構很多的聚會都因為疫情及限聚令暫停,但社關及社區服事沒有停下。不少信徒積極服侍社區,有人派飯、派口罩等防疫物資給社會中有需要及基層工作的人,不止是派,更加是用心地找機會跟受助者傾談,表達關心。信仰群體轉化成為不同型態地在不同地方實踐所信,信徒雖不在建築物內,卻在網絡上、在社區中,分散在不同角落去回應不同的需要。
「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願我們彼此勸勉。
結語
福音的種子像芥菜種一樣,若是種在人的心田裡,就能發揮它的影響力。讓我們持守在我們心中真理的種子,讓真理的種子不斷的在我們心中長大,成為大樹,成為別人的祝福,天國的福音從我們個人開始,從我們生活中開始,去做一件上帝喜悅的事,去關心一個人,去服事一個人開始,去做一件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事開始,因為一個小小的行為,裡面有耶穌的愛,祝福就會臨到一個人或是一個地方。阿們!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
地址 Address |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
|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
相關:
# TAG
EN English MONDAY MANNA 中國成語 以色列 以色列新聞 你累了嗎 保捷 信仰見證 出埃及記 利未記 創世記 劉國偉 原文解經 國度禾場KHM 天人之聲 天堂 奇妙的創造 妥拉 妥拉人生 家庭 市井心靈 張哈拿牧師 愛情 敬拜 智慧 梁永善牧師 歳首到年終 民數記 清晨妥拉 漫畫事件簿 為以色列代禱 琴與爐 申命記 真理 知識 研經課程 箴言 考門夫人 聖經 荒漠甘泉 見證 週一嗎哪 靈修 靈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