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4,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捨與得(邢福增院長)2018.3.4

語音(廣東話):

捨與得(邢福增院長)2018.3.4 (圖1)主題:捨與得
證道:邢福增院長
經文:馬可福音8:31-38;創世記17:1-7, 15-16;羅馬書4:13-25

得了甚麼?失了甚麼?

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Gary Becker),擅長運用經濟學理論來解釋人的行為:人生很多抉擇,事實上都是基於「得」、「失」的經濟性考慮,例如為甚麼選擇這份工作,為甚麼結婚,離婚,諸如此類……一切的抉擇都是出於在權衡「得」、「失」之後,深信是對自己有利才作出的。有一次當他發表演說後,有人問他:為甚麼一些人(例如傳教士),會作出那麼大的自我犧牲?顯然,這些人的選擇不僅僅是為了一己的「得」、「失」了。貝格在思想一會後,回答說:其實,這種人仍是在「得」與「失」之間權衡,問題是他們所期望得到的,與其他人不一樣而已。他們得到了別人的讚揚,尊重……成為一個公認為偉大的人物(如德蘭修女),這些都不是金錢可以換取的。歸根究柢,基督徒也是受「得」「失」的標準定律影響。

貝格的說法令我想起徐小鳳一首多年前的名曲,是1978年電視長劇「大亨」的主題曲。這是一齣四十年前極受歡迎的電視劇,那時我在讀初中,一直在追看。顧名思義,「大亨」就是描寫男主角鄭少秋為了爭取成功而不擇手段,最終成為社會的名流大亨的故事。主題曲的歌詞有有意思,說:

他也在找,我也在找,找到名利幾多;他拚命追,我拚命追,追到又如何?

追到甚麼?找到甚麼?收到又幾多?得了甚麼?失了甚麼?可有認真算過?

何必呢?何必呢?可知一切他朝都會身外過。得的多?還失的多?升得高的終於都會低墮。何必呢?何必呢?拋開一切束縛身心韁鎖。且向心內,仔細追尋,找那安然嘅我。

人生在世,到底在尋找甚麼?為了追求名與利,又要付上甚麼代價?就算真的得到名與利,失去的又是甚麼?這又是否值得呢?

基督是誰?

今主日是大齋節第二主日,福音書的經課是馬可八章,也是一個與得失有關的教導。當時耶穌剛醫治了伯賽大的盲人,在往該撤利亞.腓立比的路上,問門徒:「人們說我是誰?」門徒將聽到的不同說法說出來(施洗約翰、以利亞、先知的一位……),接著耶穌再追問:「你們說我是誰?」當時,彼得說:「你是基督」(八27-30)。

彼得似乎將標準答案講了出來,但其實他並不知道「基督」的真正意思。馬可經課一開始說:「從此,他教導他們……」(31a),這裏,「從此」的原文,是「開始」,即耶穌正式跟門徒講述關於「基督」的身分:「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三天後復活。」(31b)這是一位「受苦」的彌賽亞,「必須」是指人子為實現道成肉身,降世為人的目的,必須經歷被棄絕與被殺。雖然耶穌提及「三天後復活」,但門徒根本完全聽不明白。經文描述「耶穌明白地說了這話」,「明白」有譯本譯作「講得清清楚楚」,就是毫不隱晦地向門徒表白了「基督」的身分與使命。讀到這裏時,我想起校牧室署理校牧Walter林豪恩,當他被崇基學院方永平院長召見時,也是「明白地說」「講得清清楚楚」:現在你「必須」署任校牧,對你而言,這會「受許多的苦」,在我們找到新校牧後,你便可以「復活」。當時,我相信Walter對「找到校牧後復活」沒有多大的感覺,而只是聽到「必須」「受苦」……

我不知道Walter的太太知道他答應方院長後,會否像彼得對耶穌一樣:「就拉著他,責備他」(據馬太福音十六章22節,彼得說 :「主啊,千萬不可如此!這事絕不可臨到你身上。」)。彼得的反應很直接,「責備」反映是很肉緊的流露,類似用粵語很強語氣地說:「你咁樣點得㗎」!彼得是愛護自己的老師,不想耶穌受苦嗎?也許是,但相信他更大的考量是自己的前途:我們捨下一切來跟從你,從沒有想過你會被棄絕及被殺的。那麼,我們「點算好」?我們是否跟錯大佬?「咁點得㗎」!

作門徒真好?

到馬可第九章,彼得在山上見到改變形象的耶穌與摩西及以利亞在一起時,是何等的興奮(這是兩周前的經課呢)。他說:「拉比,我們在這裏真好!我們來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九5)「我們在這裏真好」跟責備耶穌「千萬不可如此」(太十六22)正是出於同樣的心態。彼得及門徒跟從耶穌,也許確被耶穌的教導吸引,但他們也在計算得失,我捨下所有來跟從你,到底又會得到甚麼?跟從耶穌會得到甚麼?如今,耶穌的決定令他們前功盡廢,換了是你,不反對才怪呢。

弟兄姊妹,跟從耶穌會「得」到甚麼呢?我們會否被創世記十七章的經課吸引著: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成為多國的父」(4)「我必使你生養極其繁多;國度要從你而立,君王要從你而出」(6)「要賜一個兒子給你」(15)跟從耶穌,作主門徒,就是因為這是能夠給我許多好處的:土地代表財富、多國的父代表地位、在年老時仍能生兒子代表神蹟……這些,如果信主後都會得到,多好?

這正是耶穌當日要校正門徒的心態,耶穌備責彼得為「撒旦」,並不是說彼得就是撒旦,而是說當彼得「不體會上帝的心意」,只「體會人的心意」時,這種想法無疑是撒旦的意念。耶穌甘於忍受人世間的苦難,正是體會上帝心意的表現。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的目的與使命,正如保羅在羅馬書經課中說:「耶穌被出賣,是為我們的過犯,他復活,是為使我們稱義。」(羅四25)即使受苦,但人子為了救贖世人的罪,使罪人在上帝面前得稱為義,是必須要受苦的。受苦是「捨」己,卻使罪人「得」著新的生命。福音正是充滿著這種吊詭的張力:為了別人(他者)而捨棄自己,正是得著生命。

捨己、背十架、跟從主

接著,耶穌進一步教導門徒關於「捨棄」與「得著」的吊詭性。他指出,作門徒就是「跟從」基督,必須要先「捨己」,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34),「跟從」、「捨己」與「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是連貫在一起的行動。甚麼是「捨己」?是佛家所說的「破我執」,免去人世間所有的「執著」嗎?捨己當然要放下自己某些執著,但耶穌所言,應有比「破我執」更大的意思。因為,除了「捨己」,還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耶穌。背十字架顯然就是預表了耶穌要走的路,因此,跟從耶穌的門徒,也要像基督一樣,背起自己的十字架。那麼,耶穌是指每一個跟從他的人都要走上殉道的路嗎?注意,耶穌說的是「自己的十字架」,每人都有自己的十字架,這是獨特而不一樣的十字架,卻是為了「體會上帝的意思」而背上的。接下來,在35至38節,耶穌進一步作說明這種生命的「吊詭性」:

第一、「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失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失生命的,必救自己的生命。」(35)從體會人的意思來「救」自己,其實是「喪失」自己。相反,體會上帝的意思(「為我和福音」)好像換來「喪失」自己,卻吊詭地是「救」了自己。

第二、「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麽益處呢?」(36)體會人的意思,無疑可以「賺得」全世界,但代價卻是「賠上」自己。

第三、「人還能拿甚麽換生命呢?」(37)耶穌所指的「生命」,不是「性命」,而是「自我」。體會人的意思的「自我」,其實是一個扭曲了的「自我」。一個真正完整的「自我」,必須是按著上帝的心意而活的生命。

第四、「凡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他父的榮耀裏與聖天使一同來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38)耶穌對門徒說的再清楚不過,跟從耶穌,作主門徒,是會被這個「淫亂罪惡的世代」視作「可恥」的。因為,這個世代希望每一個人都只為「自己」而活,為了自己,可以「雙重標準」、可以「特事特辦」、可以「以權謀私」、可以「不擇手段」、可以「推諉他人」、可以「卑躬屈膝」、可以「直鹿為馬」、可以「濫用公權」、可以「識時務」「看風駛」……總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作主門徒的意思,卻是要「捨棄」這種自我中心的標準與價值,改為按照上帝國的價值與方向行事為人。背起十字架既是各人付上不同的代價,但同時也是代表門徒群體一起彰顯出的上帝國度。

我是誰?

原來,耶穌藉著問門徒「我是誰?」,將「耶穌是誰?」的問題,轉化成為「門徒是誰?」跟從耶穌走的道路,是拒絕認同這個與「世代」的價值與標準,因為有一個更根本的價值──「為了我和我的道」──就是上帝的國度。耶穌清楚說明,背十字架一定與自己的意思相違,但吊詭地,這個「捨棄」卻是真正的「得著」自己。

我們讀創世記十七章的經課,從人的意思,只讀到財富、地位與神蹟,卻忽略了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時說:「我是全能的上帝。你當在我面前行走,作完全的人,我要與你立約,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1-2)耶和華要與亞伯蘭建立「約」的關係,與上主立約,是要在祂面前行走,「作完全的人」。「世世代代的後裔要堅立我的約,成為永遠的約,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上帝」(7)「一定要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約」(9)。跟從基督,作主門徒,就是說我們的生命與自我,需要放置在與主的關係之中。我們的生命,已經被基督贖回。正如羅馬書的經課說:「耶穌被出賣,是為我們的過犯,他復活,是為使我們稱義。」(羅四25)

是的,要「作完全的人」是不容易的,完全不是自以為義,而是代表因著上主的道,使人格變得正直與完整(integrity),這個「世代」一定會把「上主的道」及其實行者「當作可恥的」。對此,耶穌卻從終末的角度給予門徒盼望與應許:有一日,作主門徒,會見到「人子在他父的榮耀裏與聖天使一同來臨的時候」,那時,被顛倒的是非會得到公正的審判,並且,人子會將那些把「上主的道」當作可恥的人「當作可恥的」。那麼,這一天,將要等多久呢?

想像一下,當亞伯拉罕的後代,在亡國被擄的日子讀創世記十七章時的光景:這時,以色列國已經國破家亡,君王與百姓被擄,沒有土地、沒有地位、也沒有神蹟。但創世記的編修者卻在提醒被擄群體,這位全能的上帝與他們之間,仍有永遠的約。這段經文,正是給予被擄群體面對黑暗的盼望與應許。沒有人知道黑暗的日子有多長,上主的子民與百姓還要被視作「可恥」有多久,唯一可以持守的,只有仰望上主的盼望。

在沒有盼望的時候,仍存著盼望來相信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位103歲的中國老牧師的生命。他剛於2月17日凌晨安息主懷。他的名字是范愛侍,是1957年被打為中央級別的五位基督教界右派之一。他在回憶錄中,記下這段一生難忘的痛苦經歷:當他知道自己被同道攻擊,劃為右派後。在1957年11月6日晚上,上到會議場地的天台,「跳下去吧!了此無告的人生……!」就在此時,他想起自己的蒙召與事奉,「今壯志未酬,捲入了政治運動,背上了滔天罪名,有口難分。功尚未成,我即去乎?悲痛、迷惘、無助、無告……之情,直無法形容。我猶如一葉扁舟,被狂風追逐於汪洋大海之上,迷失了方向,不知所歸。又想到愛妻和年齡1至13歲的5個孩子們。我怎忍心棄他們而去呢?」「『你不可跳!』上來了另一個意思。此時,人生天平的指針:在生與死之間劇烈地擺動。任何微小的砝碼加在任何一邊,都將導致決定性的後果。」「我忽然想到神子耶穌受撒旦試探的一幕:撒旦曾誘使他『從殿頂上跳下去』時,耶穌洞悉其詭計:斥其『退去』!我想,我該效法救主的腳步,懸崖勒馬。從而避免了悲劇的發生。但為此,我付上了沉重的代價:無情的挨批、痛苦的改造、屈辱的人生、艱難的歲月……」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范牧師在1978年5月獲平反,換言之,他戴了右派的帽合共22年(即8030天)……他後來說:「如果1957年11月6日晚,北京新僑飯店平頂上,我預知未來改造之路是如此艱巨而漫長,說不定我人生天平的指針,已向另一邊傾斜!」真的,如果范愛侍牧師預知他需要忍受22年,他大概不能熬過這8030天。但他卻是在靠著上主,一天又一天地熬過。他真的喪失了許多、賠上了許多、捨棄了許多,但吊詭地,在上主的國度裏,他卻救了自己、賺了、及得著更多。

大齋節期讓我們再思生命。在上帝國度裏,我們要學習捨棄的是甚麼?為了他者,甚麼是我們的十字架?我們會面對各式各樣的試探,我們的回應與選擇,也是在主面前回答:「我是誰?」這問題。在某些地方,仍有人要為主殉道。但是,這也可以是為了家庭兒女而奉獻自己生命的母親、為照顧摯親而擺上自己的人、與邊緣弱勢者的同行、因為改變社會而選擇公民抗命的被囚青年人或流亡者、甚至是為了改善權益而被甘冒被資方懲處的勞方……看似「捨棄」卻是為了「他者」而擺上。今天,我們所持守的「主和主的道」又是甚麼?為此,捨了甚麼?得了甚麼?

聽說Walter在辦公室門上貼了一張「校牧快來」的揮春。願使徒保羅的提醒也臨在我們:「在沒有盼望的時候,仍存著盼望來相信」(羅四18 )。我們真的不知道終末的榮耀何時實現,因此,更要仰賴上主的恩典來渡過每一天。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捨與得(邢福增院長)2018.3.4 (圖1)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