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3,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不斷改革的教會(賴品超教授)2017.11.5

語音(廣東話):

不斷改革的教會(賴品超教授)2017.11.5 (圖1)主題:不斷改革的教會
證道:賴品超教授
經文:啟示錄3: 1-6

2017年10月31日是記念宗教改革500週年的大日子。在過去的一年,香港教會及神學界,有很多不同的活動去慶祝、記念和反思。本人也出席了一些相關學術會議,當中經常探討的問題是,500年前的宗教改革,對當代華人教會有何意義。今天想藉啟示錄3章 1-6節的一段經文,分享一下個人的一些想法。

翻查網上資料,經文提及的撒狄(Sardis),即今天的土耳其的Sart市。撒狄是歷史名城,是古代的呂底亞(Lydia)國的首都,由於地理上有天然屏障的保護,十分安全、富庶;雖然曾先後被波斯大軍及亞歷山大帝攻陷,一直仍頗為繁榮,唯在公元17年的地震後,元氣大傷,無法恢復昔日的興盛。可以說,在啟示錄成書的時代,撒狄作為一個城市,雖然仍是赫赫有名,但恐怕是名大於實。也許,撒狄的教會也有類似的情況。

正如啟示錄的其他六封書信一樣,給撒狄教會的信也是先介紹發信者,就是那有上帝的七靈和七星的(3:1),而這是一種修辭,指的是那掌控物質與心靈的大能者,而他是完全知道教會的情況,而信內對撒狄教會的判斷主要有三點。

第一,「我知道你的行為,按名你是活,其實是死的」(3:1)。這裡所說的「名」,並非指 「撒狄」這個名字本身的意義(有人猜測「撒狄」意指「剩餘的、喜樂王子、逃出者」等),而是指名聲、名氣(reputation)。正如新譯本也是譯作「名聲」。換言之,一般人聽到是撒狄的教會,也許會假返設這是一間有活力的教會,然而在上帝眼中,其實是死的、是沒有生命的,名存實亡。

第二,「因我見你的行為,在我神面前,沒有一樣是完全的」(3:2)。與第一個判語相似的是,這也是一句當頭棒喝,都是指出問題的嚴重性。相對來說,第一句判語重點在指出,上帝的審判不是憑表面上有某種名聲,而是看內在的生命;而第二句則指出,施行審判的是上帝,不是按人的相對標準分高下,而是分辨是否達到上帝所要求的完全;而在上帝面前,撒狄教會正是沒有一樣是完全的。有時信徒很容易自覺很不錯,例如常到教會、奉獻、食飯祈禱、每日讀經、常傳福音,在別人眼中是虔誠信徒,在教牧眼中的絕世好教友,那又是否足夠?是否也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作出這些行為,是否出於愛?在上帝面前是否完全?

第三,「然而在撒狄你還有幾名是未曾污穢自己的,他們要穿白衣與我同行,因為他們是配得過的。」(3: 4)。相對於前二者屬整體概括性的負面判斷,第三句是比較針對個別的少數的情況。這不僅反映審判者的全知,也反映了審判的公允、而非以偏蓋全。當中的審判,不是先定下名額(quota)或百分比(percentage),然後在每間教會中找相對較好的,給予代表聖潔的白衣;而是看他們是否「配得」。換言之,衪的審判不是用norm referencing,不是透過教會與教會之間的比較、或信徒與信徒之間,找出相對較好的,那些在平均水準以上、那些在以下;而是採用criteria referencing,就是一種絕對的標準來衡量信徒是否完全,而按此標準來衡量。

由這些判語,或許我們會得出一個想像,就是雖然仍有少數很好的信徒,但整體來說,這是一間很不濟、死氣沉沉的教會,甚至快要消失。然而,我想也可能有另一種情況,就是它看起來仍是很活躍、甚至有很好的名聲,只是實際上與死無異。有一本書,名叫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 How a Great University Forget Education ,書名直譯為:「沒有靈魂的卓越:一所偉大的大學如何忘記教育」。作者Harry R. Lewis是哈佛大學的教授,曾經擔任Harvard College(即本科生所屬的學院)的院長,而書名所講的「一所偉大的大學」所指的正是哈佛大學。哈佛大學是舉世知名的大學,在世界大學排名榜經常位列前茅,但在作者看來,這所公認為卓越或偉大的大學卻是沒有靈魂的,因為它已經忘記了教育的使命。哈佛的情況雖有一定的複雜性及特別的原因,但對於在大學體制內工作多年的人來說,相類似的現象卻絕不陌生、並且也不難理解。在不同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往往只注意可以量化的指標,例如師生比例、出版的數目及被引用的次數、國際化的程度(即多少師生並非本國人)、甚至畢業生的收入等;至於教學的質素,由於難以量化和比較,根本不會計算。當世界眾多大學不斷追求提升排名,不少大學教授在自願、被迫或半推半就的情況下,往往以研究及出版(包括申請研究經費)為首要、甚至是唯一重要的任務時,教育、尤其本科生的教育,往往備受忽視。當一所大學失落自己在教育上的異象與使命(vision and mission)時,只顧同行之間的互相比拼,很容易會隨波逐流,雖然在某些方面十分活躍(包括:研究、出版、籌款),並在排名榜上力爭上游,甚至獲得同行的讚許,有好的名聲,但其實是沒有靈魂的,就有如電影中的喪屍一樣。

如果大學可以如此失去靈魂,教會也可以。當教會領袖只著眼於可見的增長(例如教堂面積、聚會人數、奉獻金額、物業數量、分堂數目等),追求多、快、好、省的教會增長,這很容易獲得好的名聲,甚至成為羨慕、仿效的對象。問題是,會友靈性如何?生活中的見證又如何?是否徹底按主的道來生活?我們需要謹記,教會要面對的審判,並非來自「顧客」(教友)或「同行」(與其他教會比較),而是上帝;上帝的審判不會「拉curve」,而所要求的,不是平均水準以上(above average),也不是相對於別人的卓越,而是絕對的完全(perfect)。

由這種視角看,可以肯定絕大多數的教會都不是完全的。那怎麼辦?做些甚麼?對此,經文用了五個字詞(中文是十字真言): 儆醒、堅固、回想、遵守、悔改。

1.儆醒:這字詞出現二次,正面講「你要儆醒」(3:2),反面說「若不儆醒,我必臨到你那裡如同賊一樣,我幾時臨到、你也決不能知道。」(3:3) 儆醒就是保持覺醒(state alert),尤其是意識到審判即將在無法預測的時候出現。如果不想用「賊」來比喻主耶穌的來臨,或許可以想像為突擊測驗;因此,我們不能先怠慢或說”hea”一段時間,然後在預計的時間才開始準備;而是要馬上及早作好準備,並且是恆常地作好準備,隨時可以進行測驗/考試。用武俠小說的講法,最安全的地方也是最危險的地方,因為以為安全,很容易失去警覺性,反而更危險,最大危險在不知危險。

2.堅固:「堅固那剩下將要衰微的」(3:2)。當醒覺過來後,很容易覺今是而昨非,想馬上徹底改變現況,並展開鴻圖大計。但聖經在這裡的教導是十分務實,就是先「堅固那剩下將要衰微的」;正如對於有生命危險的病人,最先可能是急救止血,死不去之後,才談如何健身甚或跑馬拉松。有些很好的靈性上的習慣或傳統,一旦失去/死掉,很難重新恢復,最好還是在死去之前盡力保存。

3.回想:「回想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3:3) 。當大多數人以某種”普世”的標準來衡量和排名,為免隨波逐流,以別人的眼光來代替上帝的審判,甚至成為喪屍,「勿忘初心」非常重要。不時回想最初所領受的異象與使命,不一定是一成不變照搬數百、甚至過千年所定立的一切,但若並以此對照今天的所行的路,最少有助批判地反思並重新導向。

4.遵守:在回想之後,「又要遵守」(3:3)。在回想原領受的福音、誡命、異象與使命等,當然是予以遵守,否則就如照完鏡之後,不予梳洗整理,便如沒照一樣。然而,遵守是完全的遵守,並且持之以恆。過去一年,改了生活習慣,晚上跑步,減了大約二十磅,遇見醫學院一位教授,他的忠告是,最大的挑戰不是短時間內透過大量運動來「操 fit」並減肥,這其實不難,最難是之後能否長期維持下去。我們遵守主道,不應是三分鐘熱度,而是需要長期並全面的持守,直到見主的日子。

5.悔改:「又要遵守、並要悔改」(3:3)。次序上這有點怪。如果是嚴格遵守,就不用悔改。有些佛經是以「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為結結束,就有如一些童話故事的快樂結尾(happy ending),自始公主和王子很快樂的生活下去。為何聖經在這是講完遵守再加「並要悔改」?最近與一些久未見的別的學院同事「飯聚」(不是「犯罪」),很健康地談起做運動。一位商學院的教授說他曾找不同的專業教練、一對一的學習不同的球類技巧,雖然收費貴,但物有所值,因為可以很快學到很多很專業的技巧。一位理工科的教授則表示,比較喜歡用自己的方法慢慢探索如何改善技巧,這才是樂趣之所在。不知兩者的不同取向是否反映學術背景上的差異,但商學院的教授則補充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練最重要的功能,不是教正確的姿態及技巧,而是從訪旁糾正,因為我們學了新的、正確的方法後,很容易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回到舊的、錯的、但早已習慣的方法,因此需要教練不斷提點,直至我們能習慣成自然地使用正確的方法。同樣地,在重新開始遵守主之後,我們的實踐也會不自覺地,慢慢地出現走樣、變形、打折扣,因此是需要經常的悔改。

後天是記念宗教改革500週年的大日子,因為500年前的10月31日馬丁路德將他的95條論綱釘在威登堡大教堂的門上,提出辯論,繼而引起一連串的辯論和改革,不單在神學上有很多的辯論,包括因信稱義、聖經、聖餐等,在教會的體制以至政教關係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當然,實際情況十分複雜,但教會一般是以此,就是1517年10月31日的事件,作為十六世紀一場席捲整個歐洲,而影響力甚至蔓延全球的宗教改革運動的序幕!然而,馬丁路德在95條論綱主要討論的,根本沒有觸及因信稱義、聖經權威等問題,他所特別關注的是悔改的問題,就是信徒用金錢買赦罪劵,對真實的悔改有何意義,還是無助於達至真實的悔改。

經過五百年,不少基督新教的教會,仍十分珍惜宗教改革的傳統,尤其所帶來在教義及教制上的更新,甚至為宗教改革所帶來的在文化與歷史上的轉化而自豪。然而,我們不可忘記,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也有它的種種局限、不足、甚至是陰暗面,包括引起教會的分裂、對異教人士的敵視等。因此,我在近期的一個學術會議上,刻意的從生態神學的視角,批判地反思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的傳統,指出當中最有價值的遺產,也許不是唯獨信心、唯獨聖經等教義,而是那種不斷悔改、不斷改革的精神。

也許基督新教的教會,會認為我們是已經悔改了、已經成功改革了、已經撥亂反正的教會,由於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我們有了純正的福音、正統信仰等。然而,留意啟示錄的這段經文,當中強調的是「行為」,「我知道你的行為」,「因我見你的行為」。不錯,按著名字或名聲,我們的教會算是已經改革過的,但我們是否也活出不斷悔改、不斷改革的生命?

願那創立並又不斷引導教會的三一上帝,繼續啟迪和引領教會,讓我們可以不斷悔改、不斷改革,以至能更像上帝那樣完全,榮歸上主。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不斷改革的教會(賴品超教授)2017.11.5 (圖1)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