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4,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不要「奉旨」(鄧瑞強博士)2017.9.3

語音(廣東話):

主題:不要「奉旨」
證道:鄧瑞強博士

經文:馬太福音15:21-28

各位弟兄姊妹,早安。願你們平安。

三名參與社會運動的學生領袖被判入獄,香港社會的撕裂無可避免地擴大。同情他們的群眾,與反對他們的群眾,看來沒有什麼對話的空間。這些學生領袖追求的,是一個還未出現的社會,是一個在盼望中的世界,是一個看來遙遠但仍可實現的夢想。反對他們的,持守著現實的原則。看來手中的麵包,比不知如何才能實現的公義更加真實。或許,眼前的現實,真是我們能得到的最後的東西了。保羅說:「若死人不復活,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林前15:32)他的意思是說,若現實就是最後的真實,沒有那種全新的生命的可能,則算了吧,像動物一樣活著吧,反正明天就像動物一樣死去。但是,如果有新的生命的可能呢?如果明天,學生能自由及友愛地學習,大人能有尊嚴地工作和生活,老人能不用憂慮地安享晚年,如果這一切是可能的呢?如果人類自古以來的天國夢真有實現的可能,則我們是否需要為這個美夢而奮鬥?

  人,總是要發夢的。現實,總是會叫人的夢破滅的。平凡的人,在夢多次破滅後,便滿足於吃吃喝喝,不再發夢了。有些非凡的人,看見現實不斷地破滅夢想,便努力不懈地,以夢想之力去改造現實。當然,這是漫長的人類工程。

  黃之鋒判刑前3小時,他母親發出一公開的帖文,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法庭的判決,估計我們會感到十分失望。之鋒已履行社會服務令,律政司卻鍥而不捨,誓要以言入罪(「重奪公民廣場」好暴力?),扼殺年輕人的滿腔熱誠和理想,對社會的願景和抱負。為何香港墮落如斯,如此對待這一代的孩子?……」

  可以想像,這位母親,應曾向神祈禱,求神免去她兒子牢獄的劫難。神沒有回應。神很沉默。其實,神很多時都很沉默。就算是耶穌的祈禱,在十架前夕的祈禱,神都是很沉默的。

  神奉旨聽我們的祈禱嗎?沒有奉旨的,神有時很沉默。

  社會的撕裂能否修補?年輕人的渴望能否實現?人類的夢能否成真?這一切都是未知之數。沒有什麼是「奉旨」的。在這個幸福不是必然的世界,我們能做什麼?抑或,我們什麼也不能做?

  我們看看今日的講道經文:馬太福音十五21-28

  這裡講到一位母親,她遇到莫大的困境,對她而言,幸福不是奉旨的。

  我們看看她的反應。

太15:21 耶穌離開那裏,退到泰爾、西頓的境內去。

太15:22 有一個迦南婦人,從那地方出來,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

太15:23 耶穌卻一言不答。門徒進前來,求他說:「這婦人在我們後頭喊叫,請打發她走吧。」

太15:24 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

太15:25 那婦人來拜他,說:「主啊,幫助我!」

太15:26 他回答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

太15:27 婦人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牠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

太15:28 耶穌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從那時候,她女兒就好了。

  馬太福音為這故事,設定一個場景。耶穌往泰爾、西頓的邊境方向去。泰爾、西頓,在以色列的界線外。在耶穌眼中,這兩個城巿算是最敗壞的了。在馬太福音裡,耶穌有個講法:「哥拉汛哪,你有禍了!伯賽大啊,你有禍了!因為在你們中間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泰爾、西頓,他們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但我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泰爾、西頓所受的,比你們還容易受呢!」(太11:21-22)這即是說,你若不悔改,泰爾、西頓都好過你了。言下之意,泰爾、西頓算是最差的了。按照下文的講法,也按照馬太一貫的神學,耶穌只在以色列地區傳道,所以,耶穌並沒有越過界線,並沒有踏足泰爾、西頓。耶穌在邊界上走。

  「有一個迦南婦人,從那地方出來」。很奇怪,馬太用「迦南」這個字眼。同一個故事,在馬可福音,只稱這女人是「希臘人,屬敍利腓尼基族」(可7:26)。「迦南人」,在舊約,是以色列人的世仇。用到「迦南」這字眼,就會引發厭惡、仇恨、抗拒的情緒。耶穌在邊界行走,引來了一個「迦南婦人」。一個邊界外的人,闖入了耶穌的界線。

  她有苦情,她有所求,她無計可思。

太15:22 有一個迦南婦人,從那地方出來,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

  女兒被鬼所附,有一強大外力宰制著她的生命,她毫無自由,像在牢獄中,生命被折磨,苦不堪言。母親愛女情深,只能哀求她能找到的唯一希望。

  她求耶穌可憐。她稱呼耶穌為「主」。在一個以奴隸為主要生產力的世界,稱呼一個人為「主」,就是成為附屬於他的「奴隸」。為了她的女兒,這個女人「低聲下氣」,懇求耶穌憐憫。她還稱耶穌為「大衛的子孫」,這是以色列人的民族用語,不應是迦南人說的。看來,這女人勇於越過界限,進入以色列人的文化裡。

  若你是耶穌,若你有醫治大能,遇到這樣的一個女人,她哀求你,你有何反應?

  我想,我們大部分人,會即時應允她的呼求。

  經文說:「耶穌卻一言不答。」

  她遇到耶穌的沉默。她遇到神的沉默。

  如此卑微的一位母親,為著女兒無邊的苦楚來哀求,但耶穌卻一言不答。耶穌不是奉旨要回應我們的哀求的。憐憫人的神,不是奉旨要做點什麼的。

  上年(2016年),導演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的電影《沉默》(Silence)上畫。講到豐臣秀吉年代,日本禁止天主教的事蹟。很多教徒殉道,神父被迫放棄信仰。神父懇切祈禱,但神沉默。在深深的苦難裡,神父祈禱,他說:「我害怕。你沉默的重量令人畏懼。我祈禱,但我很迷惘。我是否只是向著虛無祈禱?虛無,因為你根本就不存在。」

  我們常常祈禱,為自己、為身邊人、為社會、為世界,但常常經驗神的沉默。神在嗎?

  這個迦南女人,忍受著耶穌的沉默。

  我想,連耶穌的門徒,也忍受不了耶穌的沉默。

太15:23 ……門徒進前來,求他說:「這婦人在我們後頭喊叫,請打發她走吧。」

  看來,門徒厭煩了這個女人,他們求耶穌做點東西,打發她走。

  耶穌的反應有點出乎意外。

太15:24 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

  耶穌拒絕門徒的懇求。美國總統特朗普說:「America First」。在這裡,耶穌似是說:「Israel Only」。不單是「以色列優先」,更是「唯獨以色列」。耶穌是說,他只幫某些人,他的工作是有特定範圍的,這個女人卻在我的工作範圍以外。

  門徒好好歹歹,算是為那女人求情。但就算是門徒的代求,也不能奉旨得到耶穌的應允。耶穌不單沉默,也正面拒絕。

  若你求人幫忙,人家卻說:「這在我的能力之外,幫不上忙了。」一般情況下,你大概便放棄了。

  這女人沒有放棄。

太15:25 那婦人來拜他,說:「主啊,幫助我!」

  那女人「拜」耶穌,她應該是跪在耶穌面前了。耶穌變本加厲地拒絕她,她卻變本加厲地高舉耶穌的神權。她繼續稱呼耶穌為主,繼續求耶穌的幫助。

  當上帝沉默,毫無反應時,這女人沒有沉默。當上帝看來拒絕她的所求時,當形勢不利她時,這女人沒有放棄。

  當社會在瓦解,當強大的力量扭曲一切,當信徒也埋怨神為何不聽祈禱的時候,有些人,像這女人一樣,竟然仍在敬拜神,仍在呼求神的幫助。他們不顧現實的逆境,他們單單仰望神。

  耶穌再進一步的回應,違反了我們對耶穌的一般想像。

太15:26 他回答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

  耶穌稱那女人為「狗」。不少學者認為耶穌的講法不合時宜,認為他「大男人主義」,民族主義色彩也太濃。有些學者為了減低耶穌這講法的冒犯性,認為耶穌這裡講的,是「小狗」,是「puppy」,是家裡的寵物。這講法有一定道理,因為聖經原文的用字,真是「小狗」的意思。不過,按照這故事的情節發展,耶穌是有意的、一步一步地加強他對這女人的拒絕的。簡言之,這用字應有羞辱成分。

  但我們不必專注於追問:耶穌為何羞辱人,因為這裡的文學體裁,重點明顯不在於耶穌對這女人的羞辱,而在於以看來羞辱的方法去讓這女人達到生命的轉化。耶穌的羞辱,及那女人機智的回答,很似我們禪宗的公案。在公案裡,徒弟問師父問題,師父用棒便打。若你問,那師父為什麼打人,這不是羞辱求學者嗎?若你這樣問,便很難明白這種求道與覺悟的文學體裁了。

  我再舉個例子,就是張良的故事。

  話說張良,他後來成了漢初的謀臣。有日,在橋上散步,遇到一老翁。老翁故意將鞋掉落橋下,然後叫張良把鞋拾回來。張良先是不悅,但後來想到老人家畢竟年紀大,便幫他將鞋拾回來。誰知那老翁將腳一伸,叫張良替他穿鞋。張良壓住怒氣,才能替老翁把鞋穿好。然後,老翁覺得這年輕人孺子可教,便將絕世的兵法傳授給他。

  讀到這些故事,若你只著眼於追問為何那老翁羞辱張良,則便錯失這種故事的用意了。這些只是權宜的機遇,讓人在屈辱中成長。

  說回那迦南女人。耶穌說她是狗,不配得到兒女的餅。那女人也回答得妙。

太15:27 婦人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牠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

  人家說她是狗,她沒有一巴掌打過來。她承認生命的卑微,也仰賴主的恩典。這母親說,我不是要吃主人兒女的餅,我只是吃掉下來的碎渣兒。她沒有要求過於自己應享的權利,她只渴求恩典中的滿足。耶穌拒絕走過界線去接觸她,但她這個回答,是將自己看成是家中的寵物,已成為家中的一員,已走過了耶穌設定的界線而成為耶穌家中的一份子。

  看看這個女人,這個母親。耶穌沉默,上帝沉默,天不助她,她沒有「天時」。耶穌拒絕她,她在耶穌的工作範圍外,她沒有「地利」。耶穌貶抑她,羞辱她,她沒有「人和」。她什麼也沒有,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孤零零地面對生命的橫逆,面對著身邊人的痛苦。叫天不應,叫地不聞。她有的,是一赤子之心,是溫柔的謙虛,是對所求的事的鍥而不捨,是絕望時的無比希望,是當不斷被拒絕時仍堅持不被拒絕,是當神看來不仁不義時仍堅持神的至仁至義。唯有這種人,當歷史的前景顯得灰暗,而人人逃命時,他能屹然不倒。唯有這種人,當社會崩壞時,他能堅持真理。唯有這種人,當黑暗籠罩大地時,仍然能堅持發光。

  最後,我們看看耶穌對她的評語。

太15:28 耶穌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從那時候,她女兒就好了。

  耶穌讚她說:「你的信心是大的!」這句經文,原文沒有動詞,並且字的次序是:「偉大你的信心」。英文的翻譯,一般是 “Great thy faith”。耶穌稱讚她「偉大」。在馬太福音,這個字從來沒有用來形容一個人的生命特質,單單用於這個女人,「偉大」。

  人間的一切幸福,都沒有「奉旨」的,唯那些配稱「偉大」的人物,他們以無比的信心、毅力、謙和,站在天地間。神因著他們的「偉大」,將幸福賜予人間。

  希望世上有多幾個這樣的人。希望你是其中的一份子。

  但願:榮耀歸於聖父、聖子、聖靈。阿們。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