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2,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漠視真話,滅聲滅口(許開明牧師)2016.2.21

主題:漠視真話,滅聲滅口
經文:路4:14- 30
證道:許開明牧師

引言

看完本段經文,你可能跟我一樣,會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為何耶穌在自己家鄉傳道不受歡迎,卻在外邦人中大受歡迎?第二,猶太人不是非常強調「本土主義」(簡稱自己人)的嗎?為何耶穌會反其道而行?第三,為何猶太人對耶穌會由欣賞、瞧不起,厭惡、憎恨到除滅耶穌?第四,到底是什麼引致耶穌殺身之禍?呵!原來耶穌講了二個以色列歷史事實,為何如此?第五,為何猶太人把耶穌由山頂推下去,耶穌卻無事,竟能從中間直行過去?

路加福音四章十三節:「魔鬼用完了各樣的試探,就暫時離開耶穌。」由這節經文可見,魔鬼不走掉,隨時出現,並與耶穌角力!十四節:「耶穌滿有聖靈的能力回到加利利,祂的名聲就傳遍了四方。」這裡的「耶穌滿有聖靈的能力」,意指聖靈是祂工作有能力的來源;「能力」在原文是指如同炸藥爆炸一般的有力量(dynamite)。最初的「傳聞」,已經變成了「大喧噪」,到處的人都在談論祂。「回到加利利」的主耶穌在勝過魔鬼的試探之後,曾在猶太地傳道約有一年之久(參約二1-五47)。這裏是記錄祂開始第二年的公開事奉。

從中可見,魔鬼與聖靈是兩股不同的力量:魔鬼,利用會堂的人與群眾;聖靈,與耶穌同在,給耶穌力量!

魔鬼利用三種破壞性的思維

第一種是「朝不起人」的思維。「這不是約瑟的兒子麼?」其意思就像「本地薑(約瑟的兒子麼?)不辣」。在二十二節中:「眾人都稱讚祂,並希奇祂口中所出的恩言;又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麼?』」自從主耶穌出來傳道之後,此處是惟一提到祂的養父「約瑟」名字的經節。一般認為約瑟很早就過世,主耶穌身為長子,在祂出來傳道之前,曾有一段年日接續養父約瑟的職業,作過木匠(參可六3),幫助母親撫養弟妹們。原本拿撒勒人對主的恩言不過帶著欣賞、評論的態度來「稱讚」、「希奇」,突然卻因主的身份低微──「約瑟的兒子」,就不肯好好領受,最後把祂攆出去(參29節)。這原本集中耶穌的優良表現,後來轉移到耶穌家底。家庭或背景不顯赫,是否就否定人家的表現或能力?

我經常與中大同學,特別是明華宿生交談,發現許多成績好的學生,都不是出於什麼名校?就算當年1978我考入中大,成績也不錯,我讀的那間中學在觀塘都無人識。最近人氣急升的某公眾入物曾說:「某人無博士學學位、無學術貢獻?不能擔任港大副校長」,令人感到好像朝不起無博士學位的學者。日前又說「大學生應有理性,卻變得無理性,無知易被政黨利用」等,又引起軒然大波。

第二種思維是「只顧自己人」的思維,亦即是平日我們所說的「肥水不流別人田」,或者經文中俗語的「醫生,你醫治自己罷」。經文二十三節中:「耶穌對他們說:『你們必引這俗語向我說:”醫生,你醫治自己罷。我們聽見你在迦百農所行的事,也當行在你自己家鄉裏。”』」「醫生,你醫治自己罷」意即『你先幫助自己人罷』。感覺就等同「耶穌,你先在家鄉行神蹟,幫助自己人吧。」若然,耶穌在家鄉施行神蹟;對猶太人來說,最好的神蹟就是用來消滅羅馬的政權,這就引起猶太入跟羅馬人的對立,造成大亂。如此,耶穌的神蹟便被猶太人所利用,也被魔鬼所利用。

猶太人的自己人

猶太人重視自己人,背後有歷史的因素:亡國、被擄、被欺壓,自然地會求自保!耶穌的故鄉是拿撒勒,猶太人處於的拿撒勒是大城市,耶穌也具國際的視野。

一、大城市,國際都市

拿撒勒是耶穌的家鄉,也是祂最早期工作的地方之一。拿撒勒並不是一條村莊,而是一個Polis,意即一個市鎮或城市;當時人口已達二萬人之眾,人數算多。

二、在高山下

它位於加利利小山斜坡下一低陷之處,靠近耶斯列平原。小孩子只需要爬上城上的山頂,便可以見到方圓數哩驚人的全景。

三、歷史名城

喬治•史密夫爵士(Sir George Adam Smith)從山巔俯覽全地,以色列的歷史展現在觀看者眼前。這裏的以斯德倫(Esdraelon)平原便是:1底波拉和巴拉爭戰之所;2基甸在這裏取得他的勝利;3掃羅在此遭遇敗亡;4約西亞在此戰死沙場;5這裏有拿伯的葡萄園,6有耶戶殺死耶洗別的地方;7有以利沙住過的書念;8有以利亞和巴力的先知莊麗爭戰的迦密山。遠方的藍天深處,躺著地中海和其中的島嶼。

四、交通要塞

這通往世界各地的門戶亦由拿撒勒城山巔敞開,沿著山勢有三條大路。第一,從南方伸展直抵耶路撒冷,是朝聖者必經之路;第二,另外一條是海道,由埃及通達大馬士革,滿載貨物的行商坐賈,穿梭往來其間;第三,有一條大路向東伸展,成為亞拉伯商人必經之路;而羅馬的軍團亦由此而邁向東邊的疆界。

如果我們以為耶穌長成於窮鄉僻壤,那就是一個錯誤的想法。相反的,祂乃是在一個交通發達和歷史地位極重要的城鎮中成長。因此耶穌有廣闊的世界觀。猶太人的神觀,從自己人的神,演變成普世的神:首先,是亞伯拉穻的家族之神、摩西的以色民族的神、詩人曠野之神(山之神)、大衛之以色列國的神、被擄後猶太人的神,耶穌的神是天上的父:普世之神。

猶太人對耶穌的不滿

這樣就奇怪了,民族性變得愈來愈本位主義。猶太人的神觀,民族化、私有化,成為了祝福自己人,排斥外人的神!在「自己人」的觀念下,猶太人對耶穌有以下的不滿。

第一,自己人應幫助自己人,所以耶穌這自己人應行神蹟幫助自己人;耶穌卻在故鄉不行神蹟!猶太人期望耶穌行神蹟,利用神蹟去消滅羅馬的政權,猶太人想利用耶穌達成民眾的願望。

第二,自己人不應罵自己人,耶穌卻指出自己人是「不信」的,表現不佳。猶太人受不起耶穌的批評,不能面對歷史的事實。

第三,自己人不應讚賞恩待外邦人,耶穌人卻恩待外邦人,猶太人不認同耶穌,他的做法跟他們不一樣,猶太人不能接受自己人這樣的做法。

多元化的社會;多元的思想;多元的聲音;多元的角度。強調「自己人」或「本土主義」今日的自己人、小圈子,在家庭、社會、國家都不是好事。自己人對待自己人的時候,或許會自己人瞧不起自己人(本地薑唔辣)、自己人罵自己人罵得更厲害、自己人不敬重自己人等。猶太人對自己人耶穌,更是反轉豬肚:罵他、出賣他、釘他十字架……

近代本土主義(localism)即以本土文化為其主要意識,主張本地優先的政策, 抱有本土主義思想的人士被稱為「本土派」。地方主義(localism),又稱本土主義、地方保護主義、地域主義,指一個地區為維護本土社會利益而實行文化及人口保護,防止外來事物可能衝擊或侵蝕本土生態。近年香港有不少「本土主義」冒起。

第一,強調保護本地人利益。從爭學位、搶床位,到購奶粉、買樓房,均涉及本地市民與內地居民之間的利益和資源分配問題。

第二,常以「香港的核心價值」將本港與內地資識別。香港市民崇尚人權、自由和擁護法治精神,而相比內地和世界各地,香港居民有幸享有高度的言論、結社、集會等各種人身自由,並受發展已上百年的良好司法制度保障。

第三,當中的「本土」以港式文化、價值及港人生活方式為基礎。一般而言,本土文化創意產品乃以廣東話為主的流行歌曲、電影、電視劇為主。

第四,着力保護「具本港歷史意義」建築,這是這思潮的一大現象。部分建築物確具其歷史價值及建築特色,值得保育。

然而,凡事自我中心,過度自我膨脹,愈走愈極端,完全不顧香港鄰近地區的發展,亦不願與內地省市合作交流,「本土主義」便會變成了Parochialism,即思想狹隘、堅拒對外開放的本位主義,非常危險。這種「自己顧自己」(inward-looking)、或「自己人只顧自己人」,過度高估自我重要性的態度和主義實在與「全球融合」的潮流相違背,也與一向思想開放、樂於與外溝通的香港人格格不入。

第三種思維就是堅持己見,不容異己的人,引致「想殺死人」的思維。「就起來攆祂出城」:「借刀殺人」二十九節:「就起來攆祂出城,他們的城造在山上,他們帶祂到山崖,要把祂推下去。」為何會引發殺機?因為耶穌指出事實。第一個史實在第二十五節:「我對你們說實話,當以利亞的時候,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遍地有大饑荒,那時,以色列中有許多寡婦;以利亞並沒有奉差往他們一個人那裏去,只奉差往西頓的撒勒法,一個寡婦(無社會地位的人)那裏去。」(參王上十七1~15)第二個史實是第二十七節:「先知以利沙的時候,以色列中有許多長大痲瘋的;但內中除了敘利亞國(外邦敵人)的乃縵,沒有一個得潔淨的。』」(參王下五1~14。)

主在二十五至二十七節所舉神救助兩個外邦人的實例,其重點是說,過去以色列人拒絕了為神傳救贖信息的使者,神就差他們轉向外邦人。如今主耶穌就是這時代的救贖主,他們若拒絕祂,歷史還會重演(參十13~15;羅九至十一章)。

第二十八節:「會堂裏的人聽見這話,都怒氣滿胸;」猶太人自認是神的選民,得天獨厚,擁有特權可以享受神的恩典,如今聽見耶穌似乎偏袒外邦人的話,就都甚為氣忿。這是排外的思想,並以為上帝是特別祝福他們,因上帝祝福亞伯拉罕。所以就會出現第二十九節:「就起來攆祂出城,他們的城造在山上,他們帶祂到山崖,要把祂推下去。」因為古時猶太對待假先知,乃是從數十呎的懸崖上將他推下去,並向他扔石頭。拿撒勒人從稱讚耶穌的態度變成恨惡,要把祂置於死地,乃因祂:沒有在那裏行過任何神蹟(參23節),達不到他們的期望;責備他們不尊敬本地的先知(參24節);指出他們不是之處;向他們宣告以色列人未蒙恩,但外邦人反而蒙恩(參25~27節)。故此,他們斷定祂是假先知,定祂死罪。傷害民族的情感:自己人竟不蒙恩。耶穌被扣帽子:假先知!古時,被扣為間諜、漢奸;現今就稱為恐怖份子、危險人物。他們認為耶穌把「肥水流向別人田」是:思想不正確、散播思想不正確的言論,以及這些思想不正確的言論會構成顛覆。保羅在加拉太時,也被稱為「那翻轉國家的傢伙」,他也自知在羅馬帝國,時日無多了!

這裡看到猶太人借刀殺人(殺自己人),加上魔鬼與耶穌間的角力。撒但借會堂裡的人殺耶穌;會堂裡的人,又借群眾的力量殺耶穌;撒但在背後發功,極其陰險!你曾陷過這種困局嗎?

借刀殺人目的是:滅聲。影片中,手槍裝上減聲器後,殺人不動聲色,一個個倒下,最使人驚慌的是:手槍無聲,連倒下的人都無聲,因為他們在短時間就死去。在今日社會上,常有滅聲出現,恐怖得很!

到底有誰想滅聲?第一是當權者,尤其是不容其他聲音的當權者;第二是敵對者,即不容異己者;第三是犯事者,因他們有不可告人之秘密怕被洩露。

常用滅聲的方法有很多。第一是禁聲,用盡方法,禁止人出聲。第二是滅聲,行酷刑,切去舌頭,拉出人的舌頭,甚至斬去人頭,即是滅口。第三是使人無聲無色消失,突然人間蒸發,不知所踪。第四就是消滅入的思想,用不斷的洗腦方式。

到底耶穌如何面對滅聲、滅口呢?第三十節:「祂卻從他們中間直行,過去了。」原文的「直行」,可能是指行過,走過;「過去了」即離開了的意思。本節原文意思未明,有兩種可能:第一,主耶穌在他們面前顯出神蹟,行空走過懸崖,而未墜落崖下;第二,主耶穌的出聲的威儀鎮嚇住他們,令他們鬆手,就在他們鬆手之際,從他們中間泰然自若地走開了。

這次會堂裡的人滅不到口,當然也滅不了聲;滅不了歷史的事實;滅不了真理;滅不了耶穌、更滅不了上帝!縱然耶穌最後也死在十字架,卻能從死人中復活,耶穌並沒有被滅,反而數以億萬計的奉耶穌的名受洗;無數人向祂發聲,為祂發聲,代祂發聲。耶穌當日的發聲,被紀錄下來的變成文字,變成人聲。總言之,耶穌沒有因為會堂裡的人要滅聲而停止發聲。祂繼續發出正義之聲!

後現代的虛無力量

虛無主義作為哲學意義,為懷疑主義的極致形式。認為世界、生命(特別是人類)的存在是沒有客觀意義、目的以及可以理解的真相。虛無,這個詞最早來源於拉丁語中的「nihil」,意為「什麼都沒有」。尼采認為虛無主義是人們意識到「上帝已死」所導致的,並強調人們應通過重新賦予生活意義來克服它。”Out, out, brief candle!” 「熄滅吧,熄滅吧,短命的蠟燭!」”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生命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 一個可憐的演員。」

現今都市人正面對後現代主義的一股「虛無力量」,這力量相當厲害,宜慎防之。筆者指出下列九大點,值得都市人深思,試述如下:
一. 無時間–使人失去生命力
二. 無空間–使人失去承載力
三. 無心間–使人失去心力
四. 無真理–使人失去方向
五. 無真我–使人失去本性
六. 無感動–使人變得麻木
七. 無大我–使人變得自私
八. 無整全觀念–使人自光短小
九. 無至善–使人變得腐朽

「虛無」的力量是撒但的力量,它想人把「有」的變成「無」 。把無的當作「有」,這與上主的創造正正對立。「虛無」是使人真假難分,是非難分,光暗不明,立場不定,更危險是向罪惡妥協,明知故犯,並光明正大作壞事!都市人要活出豐盛的人生,實在要對付這「九大無」,又可稱為「九大鬼」,這些鬼經常在人的生命中作怪。

都市人要留意這三「無」,加以防範的那就是:
1對過往人生的錯誤,切勿說「無問題」;
2對現在人生的方向,切勿說「無所謂」;
3對未來人生的理想,切勿說「無可能」。
如果你陷入這「三無」,你很快也會消失於人間!

經文提醒我們要小心三種引致虛無的思維:

第一, 瞧不起人,導致不尊重人;
第二, 只顧自己人,導致排斥人;導致分黨派;導致小圈子,製造對立、對抗;
第三,堅持己見,不容異己的人,導致想殺死人,或導致想害人、想傷人,那些人不對咀型,不同意見,不同看法的人。這種人,會變成恐怖份子,傷害無辜的群眾、跟他們無仇無怨的群眾,特別是是與他們有仇的,他們卻殺不到,以傷害大量的人群來洩憤,來表達仇恨!

各位,聖經所提的這三類人,可能在你公司、機構、學校,甚至教會裡,我也發現這三類。然而,我們更要小心的,在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也會被惡者所勝,也變成這樣的人!真要小心,那虛無的力量。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