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4,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離開,祇留下愛(林豪恩先生)- 2010.6.6

語音(廣東話): 經文:約翰福音14:15-31節
証道:林豪恩先生

離開,難以理解的事實
有人稱約翰福音14-17章為「離別的談話」,記載了耶穌向門徒所說「最後」的話。讓我們把今天的福音經課擴闊一點,提前至第15節開始。當我們讀這經文的時候,嘗試感受當中的離別意味。

15「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
16 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
17就是真理的聖靈,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裡面。
18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
19還有不多的時候,世人不再看見我,你們卻看見我;因為我活著,你們也要活著。
20到那日,你們就知道我在父裡面,你們在我裡面,我也在你們裡面。
21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
22猶大(不是加略人猶大)問耶穌說:「主啊,為甚麼要向我們顯現,不向世人顯現呢?」
23耶穌回答說:「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
24不愛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你們所聽見的道不是我的,乃是差我來之父的道。
25「我還與你們同住的時候,已將這些話對你們說了。
26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
27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
28你們聽見我對你們說了,我去還要到你們這裡來。你們若愛我,因我到父那裡去,就必喜樂,因為父是比我大的。
29現在事情還沒有成就,我預先告訴你們,叫你們到事情成就的時候就可以信。
30以後我不再和你們多說話,因為這世界的王將到。他在我裡面是毫無所有;
31但要叫世人知道我愛父,並且父怎樣吩咐我,我就怎樣行。起來,我們走吧!」

在此之前,耶穌已經多次向門徒透露自己不久之後就會離開,只是,門徒對耶穌的預告似乎不以為然。當耶穌對彼得說:「我所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去...」彼得回應說:「主啊,我為甚麼現在不能跟你去?我願意為你捨命!」(約13:36-37)可見以彼得為代表的門徒對於耶穌預告自己的離開似懂非懂。耶穌要離開的預告及臨別的囑咐未能令門徒領悟他們的夫子即將離開的事實,反而令他們感到不解及迷糊。「還有不多的時候,世人不再看見我,你們卻看見我」、「我去還要到你們這裡來」,這些說話是甚麼意思呢?耶穌是離開還是不離開呢?耶穌離開是真實還是幻覺呢?從人們的經驗來說,離開,從來都是一種難以捉摸,也不容易確實的狀況。門徒難以理解及接受耶穌離開的事實,因為按著自然及常理,才三十而立的耶穌方華正盛,漸露頭角,與百年歸老之期相距甚遠,也很難聯想在一起。不按自然發展的離開、有異於常態的離開、違反人們期望的離開,一定是不能理解及難以接受的。戀人提出分手,同學來哭訴:「他為甚麼要走?他為甚麼要離開?不會是真的,他心情好些就會再來找我。他一定會來找我...」按著常理及自然的期望,談戀愛,當然是預期長相廝守。違反期望的離開,怎可能輕易接受呢?耶穌離開,不切合門徒的想像及期望,然而,耶穌語重心長地對門徒吩咐後事,讓人看到,縱使門徒不能理解,也未必願意接受,但耶穌即將離開卻是真實。

離開,不等於遺棄
現在,耶穌尚未離開,門徒尚未能感受到他們的夫子的離愁別緒。當耶穌真正離開的時候,門徒可能會出現多種負面的感受及混亂的思緒。在門徒可能有的眾多的感受及思緒中,我們可以從耶穌對門徒說的話中得知耶穌特別關注的層面。耶穌對門徒說:「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v18),「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v27)離開,留下的人即時最直接及最強烈的感覺是被撇下、被遺棄。失戀的人哭叫:「為何拋棄我?不要拋棄我!」在生離死別的地方,也常常聽到類似的號啕大哭。在此刻,滾滾不絕的淚水,怎也衝不走心裡的混亂、驚惶、和憂愁。

耶穌接受門徒會有被遺棄的感受,也接受門徒有憂愁及驚懼的反應。這是人之常情,也是合理的反應。不過,縱使接納門徒有被遺棄的感受,耶穌仍然對門徒說明,也希望門徒明白,他的離開絕對不是要撇下門徒。即是說,留下的人有被遺棄的感覺是真實,但離開的人沒有遺棄留下的人的動機也是真實。反過來說,離開的人其實期望著留下的人不要沈溺在被遺棄的感受中。離開,不等於撇下。

我們有一位學生在兩歲的時候,媽媽因病去世。他長大後,姨媽把媽媽的錄音帶交給他。媽媽透過錄音對他說:「仔仔,媽媽和你說話就是這一次了。你從未聽過媽媽的聲音,因為年紀還小。你兩歲多媽媽便不在你身邊了。你要生性做人啊,因媽媽不能負起母親的責任,但婆婆、姨媽、和其他親戚都會很疼痛你的。雖然這份愛是有點缺憾,但你一樣會很幸福的...」(《我們從這裡說起》,頁58)

媽媽豈會為了撇棄兒子而離開呢?縱然要離開,都寄望兒子不要有被遺棄的感覺,努力追求他的幸福。

二十一年前的差不多這個日子,即是一九八九年五月中,一群大學生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絕食。想到自己即將離開,他們在絕食書如此向他們的父母解釋:「當我們挨餓時,爸爸媽媽們,請不要悲哀;當我們告別生命時,叔叔阿姨們,請不要傷心,我們只有一個願望,那就是讓你們能更好地活著」。

兒女們豈會為了撇棄父母而離開呢?縱然要離開,都寄望父母能夠活得更好。

耶穌即將離開門徒,耶穌也不希望門徒以為他要撇棄他們,因此,他清楚地對門徒說明:「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

離開,不是被擊敗,而是另有安排
對於門徒來說,為甚麼憂愁呢?為甚麼膽怯呢?他們將會看到宣揚真理的師父被宗教領袖拘捕,他們將會看見本來滿有能力的師父被士兵鞭打,他們將會看見叫死人復活的師父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師父被擊敗了,師父也輸了,怎可能不憂愁呢?怎可能不膽怯呢?是甚麼力量能夠連如此滿有能力的師父也打敗呢?這種力量一定很神秘,一定很可怕,一定很凶悍,一定很邪惡;這種力量一定令人感到恐懼,令人感到威脅,令人感到被操控,令人感到任其魚肉。

耶穌離開,門徒以為耶穌被神秘力量打敗,這實在也是人們常見的想法。我們的語言,也反映著這些觀念,例如某某人不敵病魔,某某人被死神打敗,某某人被神秘力量苦害...因此,有些人為了保住性命、保住戀人、保住工作...要討好某些神秘力量,拜祭某些鬼神。

耶穌知道門徒會這樣想像,會這樣感覺,因此向門徒澄清:「以後我不再和你們多說話,因為這世界的王將到。他在我裡面是毫無所有」。耶穌希望門徒不要單單憑眼睛所看見的來理解自己的離開,而要以耶穌自己的解釋來看待耶穌的離開。門徒親眼看見的事情不容否認,然而,門徒需要學習相信耶穌所啓示的更是真實。是的,門徒將會看見世界的統治者把他們的師父處決,但其實世界的統治者對於耶穌是無能為力的。即是說,耶穌若要反抗,是有能力反抗的;耶穌若要逃走,是有能力逃走的。耶穌要門徒弄清楚,他離開,不是因為他輸了,不是因為他被打敗,更不是被甚麼神秘可怕的力量作弄。因此,耶穌安慰門徒無需憂愁,也不用膽怯。

既然「世界的王對我是無能為力的」,耶穌為甚麼不反抗呢?耶穌如此回答:「父怎樣吩咐我,我就怎樣行」(v31)耶穌離開,是尊重天父的安排,聽從天父的吩咐,完成天父交托給他拯救的使命。離開,並不是被甚麼神秘力量操控,也不是被死神打敗的結果。

很多時候,離開,都是人們測不透,想不通的。有些時候,離開,甚至令人大惑不解,令人苦思不得其法。為甚麼離開呢?為甚麼在這個時間離開呢?信仰的先賢先哲也苦思這些現象,在傳道書中留下這段文字。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傳道書3:1-8節)

最後,作者有如此的領悟:「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傳道書3:11節)

黃福榮先生結束自己的生意,在身患長期疾病的時候離開香港,但他並不是被疾病打敗,而是獨自從香港步行到北京為中華骨髓庫籌款。黃福榮先生在青海玉樹地震中離開玉樹,並他並不是被死神擊倒,而是因為自願折返現場救出幾名仍被困的師生。離開,不是被擊敗,而是另有任務、另有意義、另有安排。

離開,是另一種形式的同在
耶穌的對門徒所說的臨別贈言,一方面充滿著離別的意味,但同時卻又充滿著同在的應許。

「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v16)
「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v18)
「到那日,你們就知道我在父裡面,你們在我裡面,我也在你們裡面。」(v20)
「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v26)

耶穌的確要離開門徒,但耶穌指出,他的離開,並不是永遠的離開,而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同在。耶穌離開之後,聖靈降臨,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永遠與門徒同在。聖靈的同在,不但沒有把門徒與耶穌分隔,反而令門徒與耶穌更親密,因為聖靈要叫門徒想起耶穌對他們所說的一切話。

是甚麼能夠令門徒與離開的耶穌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同在呢?這正是猶太在22節提出的問題:「主啊,為甚麼要向我們顯現,不向世人顯現呢?」耶穌從另外一個角度回答這個問題,很值得細味:「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耶穌離開,但誰能夠永遠與他同在呢?這不是耶穌要向誰顯現而不向誰顯現的問題,而是人們愛不愛他的問題。我們可否如此推想:沒有愛,離開就是永別;有愛,離開是另一種形式的同在。

年近八十的教育界及民主運動前輩司徒華(華叔),他對香港及中國民主運動的投入廣為人知,但原來他的愛情故事也非常感人。三月份的一集《星期二檔案》介紹,華叔年輕時曾經拍過拖,但女朋友婚前因病離世。華叔遵守與女朋友的諾言,受洗成為基督徒,以及一生都沒有結婚。在訪問中,華叔如此表白:「假如你心裡有一位你深深愛的人,也有一個人曾經深深愛過你,即使現在大家天人相隔...但這份感情在自己的心裡,都使自己感覺到幸福。」

有愛,離開是另一種形式的同在。

離開,祇留下愛
耶穌向門徒解釋自己的離開時,澄清自己並不是被世界打敗,指出「世界的王在我裡面亳無所有」(v30)。那麼,何以耶穌甘願束手就擒呢?耶穌接著如此說:「但要叫世人知道我愛父」(v31)。耶穌離開,留下甚麼榜樣給門徒呢?留下甚麼形象給世人呢?英雄?義士?哲人?先知?革命家?宗教家?在這裡,耶穌希望門徒及世人認識的,是他愛天父。耶穌對門徒的最後囑咐,也就是對他這種愛的承傳。

在玉樹孤兒院做義工的黃福榮離開了,他留下甚麼給世界呢?

黃福榮家人給記者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請大家不要把福榮變成一個烈士或一個完美的人」。或者,這段網友的留言與黃福榮家人的心意比較接近:「福哥你真是人間的天使,你已完成任務離開這裡,你的慈悲教識每個香港人甚麼是愛,你的精神會繼續下去,祝你在另一世界會更快樂。」另有一段內地網友的留言如此說:「黃哥,你用生命愛汶川、愛玉樹、愛大陸。雖然你走了,但你卻活著,你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離合散聚,是人生的常態。與幼稚園同學相聚又離別、與小學同學相聚又離別、與中學同學相聚又離別、與大學同學相聚又離別、進入某個工作場所又離開某個工作場所、進入某些關係又離開某些關係、來到世界又離開世界,我們留下了甚麼給別人呢?別人又留下了甚麼給我們呢?耶穌離開,留下愛和愛的榜樣給門徒及世界,我們能否以此來疏理自己的經歷,以及調教自己的目標呢?若果有一天,當我們回想離別的經歷,情緒起伏過後,複雜的心情沈澱後,心裡只留下愛;如果有一天,別人想到我們的離別,只想起愛,那會是多麼美好,多麼完滿的人生呢!
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