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1,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使徒系列:你來看!

你來看!(約翰福音 1:43-51)
~ 使徒腓力與拿但業 ~
整理:吳金妍

何為基督教?不同人對它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將基督教與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解放神學」(liberation theology) 和「社會福音」(social gospel) 相提並論,那時代自由派的神父及神學家特別在爭取社會正義、人權和解決貧困上,將政治運動與教會教義搓合在一起。這些社會福音的倡導者積極地裝備受壓迫者,並鼓勵受害者以武力推翻獨裁者,與非正義的制度鬥爭,甚至迫使政府倒臺。

有些人卻將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來自諾曼文森皮爾 (Norman Vincent Peale) 與羅伯舒勒 (Robert Schuller) 的「正面思想」或「積極思想」(positive thinking) 等自助模式看為基督教的內涵。「罪」是他們看為骯髒而不願提及的內容及話題。基本上,舒勒將「罪」定義為「缺少自我形像」,「缺乏信心」,「嚴重欠缺信任」或「剝奪我們神聖尊嚴的事物」(Robert Schuller, Self-Esteem: The New Reformation, p. 14) 。

八十年代則充斥著由吉米貝克 (Jim Baker) 及吉米史華格 (Jimmy Swaggart) 所傳講的「成功福音」(Prosperity Gospel),或稱「健康與財富福音」(Health and Wealth Gospel),或稱「宣告且得到福音」(Name It and Claim It),這種信息到了二十一世紀最典型的代表就屬約珥歐斯汀 (Joel Osteen) 了。在時代雜誌的一次調查中,有17% 的基督徒認為他們屬於這種思想運動,有 61%的人相信神是要人財務繁榮,此外,有31% 的人同意如果將金錢奉獻給神,神會用更多的金錢回報。

在希伯來思想的表達方式中,一個最能表達作者心意的方法就是平行句法 (parallelism)。在英文的作品中,特別是詩歌體裁,也常看見它們的使用,好比它通常以A,下一行A1的句型來表達構思。然而在希伯來文學詩體的結構中,我們可看見以A,B,C 和反向 C1,B1,A1 為結構的特徵。約翰福音 1:43-51是 以 C1,B1,A1 的結構出現,來與前一段記載安得烈的故事對照平行。安得烈的故事以「拉比」(約1:38) 作開始,而腓力的故事則以「拉比」(約1:49) 為結束;在兩個故事的當中,安得烈和腓力都說「來看」(約1:39,46);安得烈在第一故事最後呼喊「我們遇見彌賽亞了」(約1:41),而腓力在第一個故事的開始就呼喊「我們遇見了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那一位」( 約1:45)。

耶穌是誰?是什麼吸引人來見祂?祂來創立一個新的宗教嗎?你將發現祂不是門徒當初所想像的大師、拉比、老師,甚或宗教教主。

基督教講述神的啟示 (Christianity is About the Revelation of God)
43 又次日、耶穌想要往加利利去、遇見腓力、就對他說、來跟從我罷。 44 這腓力是伯賽大人、和安得烈、彼得同城。(約1:43-44)

基督教跟佛教、回教,和民間信仰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差別。基督教是啟示,它不是宗教。宗教是人類尋求神,而基督教則是神在尋找和尋回人 (華斐德Warfield)。人企圖尋求和追求神,但那是徒勞無獲的事,因神是聖潔的,而人是充滿罪惡的。基督教是神的啟示 ── 神與我們同在 (太 1:23),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 (約1:14)。歷世歷代以來,人類盡他們的能力,製造諸般偶像和雕像去表達他們對神的理解,並追蹤神在大自然中所留下的任何跡象或顯現,但是他們只是瞎子領瞎子。基督教是「啟示的宗教」和「唯一蒙啟示的宗教」(Benjamin B. Warfield, “Christianity and Religion”),是神主動邁出第一步向人揭露和宣告祂自己。

伯賽大是加利利的城市 (約1:44,12:21),位於北部的加利利海 (或提比哩亞海) 的東北岸,是腓力、安得烈,和彼得的家鄉,亦是耶穌常到訪的地方。可是,約但河外的伯大尼 (約1:28),耶穌剛受浸的地方,卻位於南部距離耶路撒冷一英里的地方。耶穌往北行的目的之一,乃是尋找腓力。腓力比其他使徒更有福氣,他是耶穌唯一所「尋找」(43節) 的使徒。

腓力十分敬佩耶穌。耶穌從南部的伯大尼行走100 英里到北部的伯賽大來尋找他。當時,他們是用舊日走路或騎驢的方式前往目的地,而無能力選用較快的馬或馬車行路。

「尋找」是希臘文中一個很普通的字眼,但如今卻成為一個十分獨特的神學觀念。我們經常聽人說,「我找到宗教了」。在我17 歲接受耶穌作救主不久之後,我的教會參加了由學園傳道會 (Campus Crusade) 舉辦的「我找到了」運動。那運動雖然活潑並有策略,但其標語卻含糊不清和使人誤解的。在神學上,我們明白是耶穌基督尋找到我們,但有時候,我們感覺好像是我們找到了祂。其他宗教都是人在尋找神,但在基督教裏是耶穌尋找我們。嚴格地說,在舊約中,人認識神和祂的屬性,只能藉著神自己在獻祭、律法,和先知中所表露出來有關祂的啟示。但在新約裡,神已在耶穌基督裡完全彰顯了自己。此外,如果你留意安得烈和腓力的事件 (44節),便會發現是耶穌主動先發話。在這之前,雖然安得烈和他的朋友主動跟從耶穌,但耶穌卻先向他們發問題以與他們連上關係 (約1:38)。同樣的,在全部福音書的記述中,耶穌也是首先對門徒說話 (太4:19,可 1:16-20,路5:4,約1:38),從不是反過來。門徒雖不全然是被動的,他們也絕非尋覓者。真正尋覓失喪的靈魂的,乃是主耶穌基督。

基督教講述與基督的關係 (Christianity is About a Relationship with Christ)
45 腓力找著拿但業、對他說、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 46 拿但業對他說、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麼。腓力說、你來看。 (約 1:45-46)

腓力很想嘗試與朋友拿但業傳福音,拿但業是個不拘小節、煩躁不安,和直言無諱的人;不但如此,他也是一個魯莽、有偏見,及脾氣暴躁的人。他沒有聽過耶穌和約瑟的名字,也沒有研究過摩西所寫和先知所記載有關彌賽亞的證言。當他一聽到拿撒勒這城市時,他立刻作出反應,態度輕視地挑戰腓力:「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麼?」

然而,聰明且有洞見的腓力拒絕激烈地跟他爭吵、辯論,或翻臉。人際關係,不是反駁對方,才能引人認識耶穌。腓力不像其他使徒,他是他們中間最隨和的一位。他可能聽過耶穌如何接近安得烈而採用了相同的方式說:「來看」。腓力不像拿但業那樣舌尖口快,而且拿但業還沒有信主 (約1:40) 。

腓力的智慧在於他沒有以一個論點、一個理論,或一篇確切的經文去回答一個不信的人;剛信主的他也沒有感到受傷、被看扁,或不受尊重。他覺得或許拿但業必需親自跟耶穌認識或見面,親自經歷祂的愛 (約13:1,15:9,17:23),才可以作更明確的選擇。強有力的爭辯只會贏得戰役,但失去戰爭。所以他以挑戰作回答:「你來看」、「去研究吧」,和「你自己做決定吧」。他知道他沒有圓滿的答案,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拿但業自己去明白、認識耶穌。

基督教講述人的重生 (Christianity is about the Redemption of Man)
47 耶穌看見拿但業來、就指著他說、看哪、這是個真以色列人、他心裡是沒有詭詐的。 48 拿但業對耶穌說、你從那裡知道我呢。耶穌回答說、腓力還沒有招呼你、你在無花果樹底下、我就看見你了。 49 拿但業說、拉比、你是 神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 50 耶穌對他說、因為我說在無花果樹底下看見你、你就信麼.你將要看見比這更大的事。 51 又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 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 (約1:47-51)

拿但業是最敏銳、最圓滑,及最坦白的使徒之一,他不是無知或害羞的人。他甚喜歡表達自己個人的意見及看法,總想說最後一句話。然而耶穌跟拿但業一樣沒有防禦,祂欣賞拿但業的個性和他的立場。

耶穌稱拿但業為「沒有詭詐」或「沒有欺騙」(NIV) 的「以色列人」。在聖經中,「詭詐」或「欺騙」希臘文出現了12 次,和合本聖經8次把它翻譯為「詭詐」(可7:22,約 1:47,徒 13:10,羅 1:29,帖前2:3,彼前 2:1,彼前 2:22,彼前 3:10),2次為「詭計」(太 26:4,可14:1),1次為「心計」(林後 12:16),1次為「謊言」(啟14:5)。此字亦是描繪耶穌的行為的同一字:「他並沒有犯罪,口裏也沒有詭詐」(彼前2:22)。事實上,耶穌稱讚拿但業跟祂一樣單純、不複雜、不願意說討好人的話、不假装高貴,也不說迎合政治潮流的話。

拿但業看耶穌為與他相似的人:直腸直肚,沒有轉彎的餘地。耶穌是直言、坦率,及真誠的人,事實上,耶穌坦白誠實到一個地步,說話銳利又直接。拿但業對耶穌印象深刻是出於不正確的動機,他想:「終於有一個完全理解我的人。」但耶穌的反應卻出乎他所料,信仰的中心不在乎他,而在乎神。祂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51節)。基督教不是以人的尊嚴為首要,而是關心靈魂的救贖和人的重生。基督教的中心不在於神理解和欣賞你,而在於你認識和仰望神。耶穌不是來成為偉大的哲學家、你的私人教練,或你的靈力導師。

根據耶穌在其他福音書中所解釋,使者 (複數) 或天使是世界末日的收割者 (太 13:39),是選民的召聚者 (太 24:31,可 13:27),並在耶穌榮耀顯現的時候伴隨祂一同再來 (太 25:31,可8:38)。在以色列人祖父雅各的故事中,上去下來的意思意味著神的同在。

結語:基督教不是教導人如何過公義的人生,而是關於如何跟神和好。基督教也不是強調如何遵守規則、條例,和紀律,而是關乎如何跟慈愛、為我們而死的主有密切的關係。

你與神和好了嗎?祂在你的心門外叩門,等著進來嗎?你已接受這位尋找並可拯救失喪靈魂的主進入你的心靈和生命中嗎?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