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7, 2024

Vine Media

葡萄樹傳媒

#18 永生不老

永生不老 – 來5:11-14

麥基洗德 與 耶穌

希伯來書的作者講論到主耶穌作大祭司時,便講論有關麥基洗德的事,他指出基督是接著麥基洗德的等次作祭司(來5:10),因主不單是君王,更是一位君尊的大祭司,但猶太人的觀念只有利末支派的人才可以作祭司,而耶穌是猶大支派,那又怎可能是祭司呢?他們難以接受,故此在聖靈感動下,作者便指出在主降生前,他們的先祖也有利未支派以外有祭司職事的事實,藉此證明主耶穌基督大祭司職份的合法性。

他們尊崇的先祖、信心之父-亞伯拉罕,當他殺敗諸王時,麥基洗德迎接他並給他祝福,亞伯拉罕便向麥基洗德獻上十分之一,而麥基洗德的位份比阿伯拉罕更尊貴,而且雖然仍未出現在世上的曾孫利未亦等同已向麥基洗德獻祭(來5:9-10),(我相信說到此,很多人已經應驗了這段經文「論到麥基洗德,我們有好些話,並且難以解明,因為你們聽不進去。」來5:11),我們會覺得深奧、難明。

「聽不進去」原來的意思是”懶得去聽”,這字與來6:12″懈怠”是同一字,即不會努力去探求,沒有興趣去思想,去明白,去探究。

師傅 與 嬰孩

希伯來書的作者深深的慨嘆他的讀者沒有成長,「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並且成了那必須喫奶,不能喫乾糧的人。」來5:12,希伯來書的受眾信主的日子大約在主後30 年,而希伯來書約於主後六十年撰寫,故此那些信徒應信主約二、三十年多,猶太人的社會中,經過二、三十年的學習、追求,他們應該是作教師教導別人了,可惜他們仍需要別人教導他們,更可悲的是教導他們的,或說他們領受的是──”神聖言小學的開端”。

“師傅”即希伯來文的”拉比”是”主人”或”老師”之意,按猶太人的規矩,一位教法師或拉比必須經過十八年的嚴格訓練,在名師門下受教,到卅歲時便可作教師──主也是卅歲時作拉比收門徒,主便按此規矩而行。

“小學的開端”正如123, ABC般,是基礎的根基,”神的聖言”──即”神的道”在此指舊約,舊約的道理是新約初步的道理,舊約指向新約,舊約是新約的基礎,兩者是有關連,我們讀舊約便會更易了解新約──特别有關主的事上,故此我們不能忽略舊約,我們要在舊約道理上再作進深的研究。

喫奶 與 喫乾糧

並且成了那必須喫奶,不能喫乾糧的人。凡只能喫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來5:12下-13

「喫奶」「嬰孩」代表幼稚、幼嫩,要人照顧,要人扶持(當然「奶」亦有正面的用法-如:我們要渴慕靈奶-彼前2:2,故此我們讀經時要留意上下文-釋經學便很重要,否則很易會有偏差)。”嬰孩”-是不會體恤人-有需要便會呼喊,不會造就他人更會為小事爭吵,只會要人照顧及遷就。”乾糧”-堅固的食物,是常常指麥餅、肉類等大人常用作食物。此經文意即他們仍是很幼嫩,”不熟練仁義的道理”(V.13)。

仁義的道理即公義、仁義的道。神使主耶穌為我們死,代替我們受罪的刑罰,要顯明祂的公義,「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他的義,使人知道他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羅3:25-26,這是神的義、神的主權,從某一程度上而言是我們理性上難以明瞭與接受,必須用信心去面對,而當我們用信心接受亦不一定即時有很大的感受,故此更要用信心去領受這乾糧-堅實-的真理,正如當代猶太信徒對基督按麥基洗德等次作大祭司也是超乎他們慣常思維,也要用信心去接受。

這仁義的道理不單指神的救贖,也包括祂的保守、供應、教導上,我們可有明白神的心意,而且是”熟練”地運用,可惜我們往往只有基本的認識,因而失卻很多很多更豐富的經歷,但更可悲的是我們往往只滿足於基本的認識而不願進深,我們會否對真理、對神的追求均是如此,我們只滿足於我們已經得救,不再怕神對罪的審判,但我們的生命仍是那麼脆弱,我們可否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豐盛,有真正的平安、喜樂,若沒有,是神應許的不兌現或是問題是在我們身上?

分辨好 與 歹

惟獨長大成人的纔能喫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來5:14

“心竅”是指知覺的官能、判斷能力,”通達”是指受訓練,包括身體及心思的訓練,現今流行的健身操Gymnastic便由這字的希臘文而來,意即我們對神話語常常操練,直到習慣地使用更能運用自如,這樣便能分辨好歹了!

“分辨好歹”原意是看出善與惡的距離,這世代已越來越多錯誤、扭曲的價值觀迷惑著我們,我們能否分辨呢!撒旦也是用光明天使:一個憐恤者身份出現,叫主耶穌將石頭變餅,牠也確認耶穌的神能,但主卻看出其動機的不善而拒絕。我們若能學效耶穌,對神話語有好的認識,熟練真理,便在我們遇見試探、引誘、衝擊、苦難,人際關係出現磨擦,一些重要的抉擇上能運用神的話語作支持、安慰、導引,而不會使我們在試探中失陷,在苦難中埋怨,在抉擇中茫然,在取向中出偏差。我們的取向怎樣,我們的抉擇如何,我們可有好的屬靈操練。

在屬靈領域上:屬靈生命的成熟與幼嫩並非以信主年日的長短作計算,信主十年廿年並不一定是靈命成熟,信主一兩年的人也不一定是幼嫩,一切乃在乎我們有否竭力的追求「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來6:1上,不斷的更新。

昔日希伯來書的作者對當日的信徒本該作師傅但仍處於嬰孩的階段,本該成長建立他人但仍要人照顧、扶持,本該揮灑自如地分辨好歹但往往卻迷失的哀嘆,今天對我們牧者有很深的共鳴,今天教會仍有不少,不少吃奶的嬰孩,好像永遠長不大,我們相信肢體已擁有”永生”但卻是”不老”。

永生不老

永生不老沒有成長、老練、通達,如”屬靈的小飛俠”(Peter Pan)-永遠長不大。童話故事的主角常常是如此,叮噹、大雄、翠兒...但現實教會生活中卻不少這些童話人物,因此很多時使我們感到悲哀與氣餒,為何那信主已很多年日的人仍會犯這個錯。

一個正常的嬰孩是可愛的,但一個成人若只有六、七歲的智商,我們會可憐他(一些人是輕視),那是不正常,但會否今天教會太多不正常的屬靈智障者。

願我們均有一個目標,我要長大成人能熟練仁義的道理,心竅通達能分辨好歹。我們需要竭力進深,是努力追求。

請為自己定一下個人的追求目標及行動方案,請投入團契、主日學的課程中,使我們得造就能長大成人、立己立人。

我們更要學習踏多一步去事奉,若我們有責任感,當我們事奉時我們便會好好的追求、學習。教導別人是另一條學習真理的途徑,在我們準備的過程中,我們會有領受,會看更多的書。而教導別人,也是教導自己。這便是「教學相長」(learning by doing)的道理。

反思:
1. 我信主的年日與我的屬靈生命成熟度比例正常嗎?
2. 我是可作師傅或仍是”嬰孩”?
3. 我對聖經神話語的認識有多深?為何如此?
4. 我對信仰的探求可有均實的計劃與行動?
5. “一次得救”是否永遠得救?一些離開神的人會否有機會再回到神身邊?



歡迎肢體對牧者宣講作出回應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