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來與被召(林豪恩先生)2015.11.1
語音(廣東話):
主題:前來與被召
證道:林豪恩先生
經文:馬可福音10:35-45
引言
馬可福音第九章記載,耶穌主動向門徒揭示自己的遭遇,告訴他們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裏,他們要殺害他;被殺以後,三天後他要復活。」(9:31)門徒聽到這消息後,他們之間就出現了爭論.門徒的這場爭論,引起了耶穌的注意,因此他問門徒:「你們在路上議論的是甚麼?」(9:33)門徒似乎知道他們所爭論的並不是甚麼光明正大的事,因此不敢告訴耶穌,但作者告訴我們,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最大。"(9:34)於是,耶穌勸導他們說:「若有人願意為首,他要作眾人之後,作眾人的用人。」(9:35)
令人驚訝的是,轉過頭來,當耶穌再次向門徒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將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又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向他吐唾沫,鞭打他,殺害他;三天後,他要復活。」(10:33-34)門徒再次聽到這消息後,竟然又引起類似的反應.門徒今次如何反應呢?耶穌又如何回應呢?讓我們細閱今天誦讀的福音經課──馬可福音10:35-45節.
經文
10:35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進前來,對耶穌說:「夫子,我們無論求你甚麼,願你給我們做。」
10:36耶穌說:「要我給你們做甚麼?」
10:37他們說:「賜我們在你的榮耀裏,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
10:38耶穌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嗎?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嗎?」
10:39他們說:「我們能。」耶穌說:「我所喝的杯,你們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們也要受;
10:40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乃是為誰預備的,就賜給誰。」
10:41那十個門徒聽見,就惱怒雅各、約翰。
10:42耶穌叫他們來,對他們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尊為君王的,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
10:43只是在你們中間,不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
10:44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
10:45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釋經與應用
10:35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進前來,對耶穌說:「夫子,我們無論求你甚麼,願你給我們做。」
10:36耶穌說:「要我給你們做甚麼?」
10:37他們說:「賜我們在你的榮耀裏,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
上一次,十二門徒試圖自己協調排名,但看來不成功.協調,從來都是不容易的事情.因此,有人想到,與其花時間去和競爭對手磋商,不如另覓他途,撇下對手,直達天庭.雅各和約翰這對兄弟班似乎也採取類似的策略,企圖先發制人,捷足先登.
雅各和約翰如此進取,個別進前來找耶穌,其他門徒會如何反應呢?他們會不會遂個來敲耶穌的門呢?耶穌又如何回應呢?
10:42耶穌叫他們來,對他們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尊為君王的,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
10:43只是在你們中間,不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
10:44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
10:45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門徒個別進前來找耶穌,私下要求;耶穌的做法是召集他們一齊到他面前來,公開回應.第一種情景是門徒私下前往找耶穌,第二種情景是耶穌召集門徒,這兩種情景對照,就是今天的題目"前來與被召"的對比.
雅各和約翰的行動,相對於耶穌的回應,讓我們聯想到前來與被召這兩種不同的信仰態度.作為耶穌的跟隨著,我們是前來還是被召的呢?還是兩種狀態交雜並存呢?從這段經文所敘述的事件來看,懷著前來的心態和處於被召的狀態可能有甚麼不同呢?
1. 進前來的門徒懷著操控的心態;被召的門徒懷著聆聽的心態
10:35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進前來,對耶穌說:「夫子,我們無論求你甚麼,願你給我們做。」
雅各和約翰進前來,並非直接向耶穌提出要求,而是先對耶穌說了上述的話.他們為甚麼要先對耶穌說這些話呢?聽到這些話的人都會預期,對方接著就會提出要求;聽到這些話的人同時也會感受到,對方說這些話是意圖減低要求被拒絕機會,也會感受到對方隱約地在操控自己要滿足他們所提出的要求.
10:42耶穌叫他們來,對他們說:
相對來說,耶穌召集門徒來到他面前,期望他們放下操控的執著,放下要求的欲望,進入虛心聆聽的心境.在這裏,出現了操控的心態和聆聽的狀態的不同和對比.聆聽,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這裏啟發我們反思,會不會聆聽和操控有著此消彼長的關係呢?越想操控的時候,就不願意聆聽;越害怕被操控的時候,也越抗拒進入聆聽的狀態.
來到上主的面前,我們懷著怎樣的心態呢?我們企圖以要求和投訴去操控上主達成我們的期望?還是安靜地聆聽他對我們說話呢?還是,我們已經知道上帝不會被我們操控,但又不想被上帝干預我們的生活和行事為人,所以寧願與上帝維持距離,不讓自己有機會進入聆聽上帝說話的狀態呢?
2.進前的門徒追求別人服事;被召的門徒服事別人
10:36耶穌說:「要我給你們做甚麼?」
10:37他們說:「賜我們在你的榮耀裏,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
如果我們聽得清楚門徒的說話,他們並不是要求任何時候都在耶穌的左右,例如並不是說當耶穌釘十字架的的時候,我們一個在你的右邊,一個在你的左邊;他們的要求是有等定條件的,就是當耶穌在榮耀裏的時候,一個在右,一個在左.他們的想像,可能是王帝上朝的景象,一個坐在王帝的右邊,一個坐在左邊,下面有群臣聽從他們的指令,外面有百姓為他們效力.
如果有人問,耶穌的門徒為甚麼那麼熱烈地爭論排名?為甚麼如此努力地爭奪位置?從耶穌對他們的教導來看,門徒很可能念念不忘世界的權力架構和遊戲規則.
「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尊為君王的,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42)
雖然門徒他們放下一切跟隨耶穌,但世間的權力架構和遊戲規則太過根深蒂固.他們進入耶穌的國度,但所看重的和所追求的,仍然是世間的權力模式,縱使這種權力架構帶來的是管束和剝削,他們自己和他們的社會正在經歷這種羅馬政權的管束和剝削,他們就是無法跳出這種框框.可怕的是,他們把這種權力觀念帶進耶穌的國度,因此,他們爭排名,爭位罝.這些門徒的跟隨者在歷世歷代的教會中爭名譽,爭地位,爭話事權.有些信徒在這些狀況中受傷,或者厭倦這些狀況,因此,四處尋覓,只想尋找一片能夠清心地敬拜上帝的靜土,一處能夠專心地聆聽上帝話語的地方.
耶穌召集門徒來,直接告訴他們,
10:43只是在你們中間,不是這樣。
不是這樣,是怎樣的呢?耶穌接著說:
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10:44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10:45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耶穌似乎明白門徒的想望,追求地位和權力來把其他人變為他們的僕人,因此,向他所呼召來的人們澄清,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甚至為了別人而犠牲自己.
我們都未必想過要把別人變成自己的僕人,但現實卻可以是另一回事.崇基學院院長陳偉光教授以"獵人與掠物"在本學年第一次學院週會發表了發人心醒又感人至深的演講,其中一段如此說:
"一年後的今天,我心裏更焦急,因為我不知道還有多少日子,可以向你訴說我心裡最關切的事情。不久前,我確診患上了癌症,雖然在暑假期間接受了治療,但無人能夠確知前境如何。我回顧自己一生,由年青時候的尋夢者,跟你們一樣坐在這個崇基的禮堂裡,憧憬著美好的明天,由不甘平庸,矢志努力不懈、全力爭勝,到一天看著自己努力的成果,唯恐失去,於是竭盡所能,全力守護。原來窮一生之力,也不過是另一個由擺脫被掠奪,到自己當上獵人的故事。"
耶穌的國度和世界的權力架構是不同的.進前來的門徒效法世界的權力遊戲,為大的治理其他人,為首的操權管束其他人;被耶穌呼召的人效法耶穌,為大的和為首的都是服事其他人.世界的權力架構和遊戲規則,是務求把其他人變成自己的僕人,耶穌的國度,是務求令自己成為其他人的僕人;世界的遊戲規則,是運用其他人來幫助自己達成理想,此為之成功;耶穌的國度,是承存別人,視別人的福祉為自己的成功.
3.從前來到被召:受苦就是服事,也是通往服事的路
耶穌的門徒都是被召的,也是前來的,前來的心態與被召的狀態交雜.如何讓前來的心態逐漸淡出,讓被召的心態植根成長呢?耶穌給予門徒的邀請竟然是分享他的苦難.
10:38耶穌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嗎?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嗎?」
10:39他們說:「我們能。」耶穌說:「我所喝的杯,你們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們也要受;
10:40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乃是為誰預備的,就賜給誰。」
杯和洗,代表審判而來的災殃與苦難,甚或被災難或危險所淹沒.耶穌以此代表為拯救而承受的苦難:
約翰福音18:10西門‧彼得帶著一把刀,就拔出來,把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的右耳,那僕人名叫馬勒古。18:11於是耶穌對彼得說:「收刀入鞘吧!我父給我的杯,我豈可不喝呢?」
路加福音12:50我有當受的洗還沒有受,在這事完成之前,我是多麼地焦急!
或者,跟隨耶穌的門徒在當時還沒有想到,受苦竟然就是服事,也是通往服事的路.對耶穌而言,這是真確的.
以賽亞書53:5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被壓傷。因他受的懲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53:6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
受苦竟然就是服事?這也是新聞工作者劉進圖先生受到襲擊後的反思:
"到了周末,來探病的朋友告訴我,周日有遊行,左中右的新聞團體破天荒聯合行動,一起反暴力。又有朋友說,這次事件喚醒了港人,關注新聞及言論自由,他認為我這一次受苦有很大的積極意義,可能比我過去的新聞工作貢獻更大。我理性上知道這位朋友為什麼這樣說,他的看法有一定的客觀基礎,但情感上我很難接受,因為他這說法顛覆了我一貫的人生觀。
我從少年時期就返教會,學會人生目標應是榮神益人,努力事奉。過去我一直認為,事奉是奉獻自己的才智、能力和時間,做有益於社會的事情,自然就能榮神益人。例如,我努力讀書,考取好成績,便是向世人作好見證。又例如,我捨棄較賺錢的法律專業,為興趣和使命跑去當記者,還盡量抽時間教學及服公職,這就是努力事奉、榮神益人。
如果我承認今次我遇襲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意義,那就意味我是通過一個非自願的、被動的、與個人才智能力全不相干的途徑,單純靠承受傷害和痛楚來造就別人,這完全違反了我一貫的概念。我從來不曾明白,所謂無權勢者的權力、受苦的事奉,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大半生走過的所謂榮神益人努力事奉的路,到底當中有多少真實而深刻的意義?有多少其實是為了滿足自我的虛榮?我沒有答案。但我學會一件事,我需要謙卑下來,重新思考人生的方向和意義。(【劉進圖感言之六】受苦的意義 生命的反思)
總結
我們都是進前來尋找上主,也是被上主呼召,因此前來的心態與被召的心態交雜並存.歸根究底,其實我們都是被呼召的.呼召我們的上主盼望我們逐漸地以聆聽祂取代向祂抱怨和索求;逐漸地建立以服事他人取代運用他人的價值觀.最後,讓我們以陳偉光教授的演講的另一個段落作結:
“各位,今天站在你面前的崇基院長,只是一個平庸不過的小人物。但這小人物卻有幸,曾遇過世上的巨人,就是那些一生被好處拿盡、便宜佔盡,落得兩手空空,但仍然傾情盡意,服侍鄰舍,照顧患難中的孤兒寡婦的人;就是那些不懂改變世界、只知要改變自己,沒想過要「砌低」別人、只一心想要「砌低」自己,叫世上從今可以少一個帶來別人不幸的因素的人。世界上沒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的名字,他們死後亦大概無人記念,但他們在所行經的路上,早已留下了馨香的氣味、佳美的腳蹤。他們的人生,令我無比欣羨!”(陳偉光:獵人與掠物)歡迎赴會: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日崇拜時間
Sunday Service Time 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
10:30 a.m., Sunday 地址
Address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Chung Chi College Chape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拜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進行。
The Sunday Service i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in Cantonese, Putonghua and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interpretation. 歡迎任何人士參加 All are wel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