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 九月七日──雅歌-10 (尋找我心所愛的)-第3章1-5節
新婦享受著良人給予的愛,她安然的留在她的舒適區,並且「歡歡喜喜坐在他的蔭下、嘗他果子的滋味覺得甘甜。」(2:3),這一個與主的蜜月期過後,良人要帶領她進入下一個新挑戰的開始,就「指著羚羊、或田野的母鹿、囑咐你們、不要驚動、不要叫醒我所親愛的、等他自己情願」(2:7),良人要新婦在這種不被打擾的環境中,做出一個選擇,好比約書亞對以色列人發出的挑戰,說:
「 若是你們以事奉耶和華為不好、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是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所事奉的神呢、是你們所住這地的亞摩利人的神呢。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24:15)
然而,我們看見新婦拒絕良人的邀請,她並沒有「起來」離開自己的安舒區,與良人同去「牧放群羊」。因她仍堅信良人屬她,她也屬良人的,祂只是去了「牧放群羊」──「良人屬我、我也屬他.他在百合花中牧放群羊。」(2:16)──,故此,她只要在原地等到祂的回來就可以了──「天起涼風、日影飛去的時候、你要轉回、好像羚羊、或像小鹿在比特山上。」(2:17)
所以,來到第三章,是以一個屬靈的管教為開始,這管教不是因為她犯了何罪、有何事做得不好,實係要她更多的往下扎根,不應單單停留在蘋果樹的蔭下,單嘗果子的滋味(2:3),即是對良人的信實與愛,是要從字句中走出,進入曠野、面對爭戰,學習聽命、順服,繼而嘗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流奶與蜜之地。
一個基督新婦生命的身量是不能停留在某個點、某個安舒區裡,乃是要在各種爭戰、困苦中,依舊相信那位曾應許的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29:11)如此,她生命的展現就能達到第六章那種的「威武如展開旌旗的軍隊」(6:4)──並且「他必像樹栽於水旁、在河邊扎根、炎熱來到、並不懼怕、葉子仍必青翠、在乾旱之年毫無掛慮、而且結果不止。」(耶17:8)
第三章 1-5節
1 (新婦:)我夜間(夢中)躺臥在床上、尋找我心所愛的.(她說:)我尋找他、卻尋不見。
以色列人發怨言,就在黑暗(曠野)中坐了整整 38 年,並且飽受辱罵,所以神如此說:「我自己不同你們上去」、「不在你們中間」:
- 「領你到那流奶與蜜之地.我自己不同你們上去、因為你們是硬著頸項的百姓、恐怕我在路上把你們滅絕。」(出33:3)
- 「耶和華吩咐我說、你對他們說、不要上去、也不要爭戰、因我不在你們中間、恐怕你們被仇敵殺敗了。」(申1:42)
對於良人的邀請,新婦沒有聽從,她不願離開她的舒適區,她仍想尋求過去愛的經歷──「3 我的良人在男子中、如同蘋果樹在樹林中。我歡歡喜喜坐在他的蔭下、嘗他果子的滋味覺得甘甜。 4 他帶我入筵宴所、以愛為旗在我以上。 5 求你們給我葡萄乾增補我力、給我蘋果暢快我心.因我思愛成病。」(2:3-5) ──但如今,良人的離開或遠離,這種距離上的張力,可以說是一種屬靈的管教,因為良人太愛新婦了,所以要撬開她的手指,使她在那些會使她後退、摧毀她的人、事、物上放手,並且願意完全地順服。這管教不意味著良人生她的氣,反而是要使她的生命得以成長,從軟弱的狀態中剛強起來。
「夜間我心中羨慕你.我裡面的靈切切尋求你⋯⋯」(賽26:9) |
2 我說、我要起來、遊行城中.在街市上、在寬闊處(是我不知道的地方,對一個鄉下女孩來說,這使我很困惑)、尋找我心所愛的.我尋找他、卻尋不見。
因著神不願與以色列人同去、也不在他們中間,所以摩西「起來」「上耶和華那裡去」「懇求耶和華」,代以色列百姓尋求耶和華神:
- 摩西便懇求耶和華他的 神說、耶和華阿、你為甚麼向你的百姓發烈怒呢、這百姓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從埃及地領出來的.(出32:11)
- 到了第二天、摩西對百姓說、你們犯了大罪、我如今要上耶和華那裡去、或者可以為你們贖罪。(出32:30)
當新婦不願放手、離開她的安舒區時,就像以色列般,神任憑他們去到「列祖素不認識的地」,她也在她不知道的地方走迷了。然而,此刻的新婦願意「起來」、「轉回」,並出去順服、回應良人之前的邀請──「我良人對我說、我的佳偶、我的美人、起來、與我同去。」(2:10)
這個「起來」,是一個意志上、信心上的行動,猶如耶穌對著那些渴望得醫治的人說:
- 「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罷。」(可2:11)
- 「就拉著孩子的手、對他說、大利大古米.〔翻出來、就是說、閨女、我吩咐你起來。〕」(可5:41)
- 「於是進前按著杠、抬的人就站住了。耶穌說、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路7:14)
而凡是「起來」遵行的,都得了醫治。這也好比耶穌所說的「浪子的比喻」,當浪子覺醒了,就說:「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路15:18)──所以新婦說「我要起來」,即表示她的心甦醒了,屬靈眼睛看見了,如同雅各「看見約瑟打發來接他的車輛、心就甦醒了」(創45:27)就說:「罷了、罷了、我的兒子約瑟還在、趁我未死以先、我要去見他一面。」(創45:28)──這一種的「我要」、「起來」,是克服了意志上的軟弱,「把下垂的手、發酸的腿、挺起來」(來12:12)。
「我尋找他、卻尋不見」──這種「尋不見」的迷茫,是一種讓人無法觸碰、感受良人同在的愛。也因著這「迷茫」,把新婦靈裡對良人的飢渴、渴望推到至深之處,這也是回應新婦最初的懇求──「願你吸引我、我們就快跑跟隨你」(1:4)。
「興起發光.因為你的光已經來到、耶和華的榮耀發現照耀你.」(賽60:1) |
3 城中巡邏看守的人遇見我.我問他們、你們看見我心所愛的沒有。
「城中巡邏看守的人」──就是為神看守祂百姓的摩西和亞倫。
「你們看見我心所愛的沒有」──你們聽見祂說了什麼話沒有?
「城中巡邏看守的人」──英文是用「守望者」(Watchmen),所指的,就是教會的長老或有屬靈權柄的守望者。
這守望者是作為守望、提醒的,像十個童女的比喻中的「有人喊著說」,這就是守望者作為一個提醒、儆醒的角色──「半夜有人喊著說、新郎來了、你們出來迎接他。」(太25:6)──新婦若定意起來、尋找良人,神總會安排讓你遇見屬靈的守望者,使你得以尋見祂。
對於「守望者」來說,你們可有隨時儆醒地在「城中巡邏看守」呢?可隨時向那些尋求真道的人發出指引、教導、勸勉呢?何謂「看守」?即「顧全、保護」!你們可有顧全神的國、神的道、保護那將要軟弱、衰微的、引領那迷失、流亡的嗎?還是你們只停留在自己認為的安舒區(教會),要人到你那裡去、要得美名、人的支持與稱讚?
「耶路撒冷阿、我在你城上設立守望的.他們晝夜必不靜默.呼籲耶和華的、你們不要歇息・」(賽62:6) |
4 我剛離開他們、就遇見我心所愛的.我拉住他、不容他走、領他入我母家、到懷我者的內室。
剛與摩西和亞倫分離不久、即四十年結束之時,在約書亞的時代,耶和華與以色列民同在,征服多國的王、奪了他們的地。
「我拉住他、不容他走」──因著祂向我所做的一切,我不鬆開祂的手,直到我把祂帶到示羅的會幕那裡──「以色列的全會眾都聚集在示羅、把會幕設立在那裡、那地已經被他們制伏了。」(書18:1)
「我拉住他、不容他走」── 一離開守望者,或守望者為新婦禱告了之後,她就遇見她心所渴慕的良人。由於經歷了痛苦的屬靈掙扎(放手、離開舒適區),能再次擁有良人,她感到萬分激動,並且熱切的、親密的拉住良人。這一種擁抱的表現,正是良人把同在挪開的目的,也只有透過這個屬靈掙扎,才能點燃新婦內心深處的火焰,使她在跟隨良人的道路上,更能產生一種屬天的決心 (determination)、承諾 (commitment) 和儆醒 (awakening)。
這時候是新婦「領他入我母家、到懷我者的內室」,還記得一章4節那裡所說的:「王帶我進了內室」──這裡開始起了一個變化 ──從「王帶我進了內室」到「領他入我母家」,也就是說,先前是良人帶我進到祂的隱密處、祂的心,讓我滿滿的感受到祂的愛、祂的心跳;現今,因著願意順服,我把我心中的位置空出來,讓祂住進我的心中;「到懷我者的內室」,意謂進到那生我者的內室裡去,就是歸回到那造我、生我的造物主那裡,是一種深層式的聯合。
「我離棄你不過片時、卻要施大恩將你收回。」(賽54:7) |
5 (良人說:)耶路撒冷的眾女子阿、我指著羚羊、或田野的母鹿、囑咐你們、不要驚動、不要叫醒我所親愛的、等他自己情願。〔不要叫醒云云或作不要激動愛情等他自發〕
我指著那些(自由不受束縛的)外邦的國,我囑咐你們,別引誘我的子民跟隨你,不然我也會使你成了被遺棄和被捕食的國。不要攪擾我民,這是我和我心所愛的民,只要她信靠我、渴慕我,因為我仍然渴望她的愛。
縱然新婦已經願意起來,離開她的安舒區,與良人同去,然而良人仍然再次囑咐著「不要驚動、不要叫醒」,要「等他自己情願」或「等他自發」。這表明,這一個階段的挑戰/功課結束了,但並不表示她就能勝過外在的驚動、引誘。
良人在二章7節及三章5節這裡,都說了同樣的話,如同上帝多番藉著眾先知勸戒以色列人一樣──「你多年寬容他們、又用你的靈藉眾先知勸戒他們」(尼9:30)──即表示,良人實在看重新婦。
「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耶29:13) |
默想:你願意「起來」進到與神更親密之處嗎?還是你仍安於吃靈奶、做個幾十年的「平信徒」的階段就滿足了?對屬靈的事,你又知道多少?在與神的親密關係中,你可有努力的進入,並更深、更多的捨棄一切主不喜悅的人、事、物?可知道⋯⋯神會站在遠處觀看你,直等到你願意時,祂就會立馬的讓你尋見祂,並且更深的與你同住!

支持出版《雅歌──生命的成熟》
2022年我們完成整卷《雅歌》書的分享,目前正著手修訂(網上內容將不作任何修訂),冀望能出版《雅歌──生命的成熟》一書,讓弟兄姐妹可隨時閱讀、默想個人與耶穌的親密關係!
此書暫訂印刷1000本、印刷費約港幣20,000元。歡迎你按聖靈的感動,支持我們出版此書。
待出版後,該書將寄予支持出版的奉獻者… (詳情…)